《道德經》老子的正言若反與趙高的指鹿為馬

2020-12-22 大智燒餅鋪
走到哪拍到哪之鄉裡鄉氣 攝影 陳杰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我們自小就學習過一個成語:水滴石穿。發明這個成語的人,一定是生活細心並善於思考;在這個自然現象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專一專注的去做一件事情,堅持不懈,就會有達成的一天。水滴兒都能把堅硬的石頭滴穿,這是自然現象,也是道體至真的顯現;這是正面的道理。

水是至柔至弱的了,把堅硬剛強的石頭都能打穿,柔弱勝剛強,說明老子不是胡說的。

還有一個成語: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則是從反面教材裡教育我們,不可小看任何微弱的力量,積蓄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產生驚人的破壞力。

那老子到底是讓我們學習滴水穿石,還是學螞蟻去毀長堤呢?

從這兩個成語中,結合老子的思想,其實是告訴我們兩個方面的道理:一是觀察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從中汲取經驗和預知的能力,指導我們現有的思想和行為;二是告訴我們因果規律的可怕性,做事不可任性,讓我們要有敬畏心。

這幾天網絡上流行一個視頻段子:在疫情防控期間,各個村莊和小區門口安排的都有疫情檢查和防控人員,控制人員隨意流動和出入,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管控。

某小區門口,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剛從外地返回,要回小區自己的家,檢查人員按規定問詢並需要量體溫進行檢查,年輕人不但不配合,還要搞特殊進入小區。無論檢查人員怎麼講道理,小夥兒都聽不進去。

在檢察人員的堅持之下,小夥子趾高氣揚,一副盛氣凌人的模樣;檢察人員無奈,勸告說:要是再不配合就要報警了;小夥子滿不在乎:警察怎麼樣,警察我也不怕,警察來了我照樣不配合。

不一會兒,警車來了,下來了兩個執法民警,向小夥子出示了警員證,並耐心勸導教育,要是再不配合就要依法拘留。小夥子一聽急眼了,一邊脫上衣,一邊嘴裡罵罵咧咧,要與警察一決高下,揮拳就向執勤民警衝上去。一個回合不到,小夥子就被撂倒制服,壓在地上動彈不得,嘴裡還大喊:警察打人了!可是哪裡會有人回應。

剛才還趾高氣揚的小夥子,這會兒已經乖乖的上了警車,接下來肯定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你看看,這是多麼鮮明的例子。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少嗎?

你覺得不可一世的時候,殊不知接下來就要垂頭喪氣;不微明的人,就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傷害。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想要閉合收攏,必然要先張開。就像是生命的一呼一吸,想要一口氣呼的長久,先要吸一口氣;秋天的落葉來臨前,必然會先經歷夏天的枝繁葉茂;

我們要明白,我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而是要遵道而行,學會適應和生存。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人的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到底是勤而行之還是哈哈一笑而過,都是自己在修行和掌控。

生命從出生那天起,就必然會走向死亡。這是生命的規律,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善待生命,而不是違背生命的規律去求長生不老。

有開始就會有結束,這是一個過程;如何結束,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是我們學道的意義所在。

生命如此,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學習需要慢慢積累,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平時上課學習的時候不專心不堅持,想著有的是時間,懶散放鬆不在乎,臨到考試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東西都沒有學沒有看,臨時抱佛腳,白天黑夜的惡補,也達不到理想的成績。

平時的懶散必然會造成臨考時的緊張,那我們平時就要好好學習,專心致志。因為道理早就擺在那裡,強悍的懶散必然會帶來弱弱的成績。

遵道而行的人,總會一帆風順;視而不見的人,總抱怨命運的不公平。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欲望,不是我們想要變壞,而是不經意間走向了不歸路。

美妙的歌聲想要多聽些,美味的食物想要多吃些。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上帝若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瘋狂。

整天苦惱於減肥的人,誰也不是為了有一天減肥而去肥胖,是經不起美味食物的誘惑而走上了減肥的道路。我們無限制的擴張膨脹自己吃的欲望,必然會讓健康大打折扣。

這是我們的味覺給我們的假象。上帝若要你肥胖,必先讓你老覺得吃不飽。哈哈,你沒有懂得這個道,沒有從吃飯的細節中發現飢餓的假象,那就自然給你增加肥胖的煩惱。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權力伴隨著欲望,財富更容易讓人墮落;美麗的容顏雖然好看,也更讓人留戀;

正言若反還是指鹿為馬,就是一念之間;反面的教材可以預警做出正確的行為;明了清晰的事物,也有人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當我們「張、強、行、與」時,要懂得道的發展規律,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提前預防和感知,減弱和規避即將到來的風險,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得一帆風順的命運和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老子的辯證法:辯證否定原理——正言若反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老子的「正言若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在這裡有兩種含義:其一為相反或對立。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即它自身的否定方面。也正因為有否定方面,所以才顯現出了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只有通過否定方面才能更好地表現出來。用公式表示即「A不是A」說明「A是A";或「A是A",說明「A既是A又不是A"。
  •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據說指鹿為馬的那個趙高就會21種「馬」字的寫法,秦始皇統一之後才著手統一文字。這就導致了同一本書,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差異,老子版本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哪些字不一樣?導致了那些涵義上的分歧?造成文本差異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對老子思想的傳承造成了哪些影響?在《
  • 老子《道德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今天要和大家共同學習的內容是老子《道德經》的第35章。先來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大象,大音,大方,在道德經裡面,都是用來喻道的。執大象,意即堅守大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道德經第14章裡面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道體無色無相,無色無相,雖然無法感知,但是真實存在。用之不足既。既者,盡也。有繼之辭也。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老子七律:第一律:道法自然律。萬事萬物,道法自然是最樸素的唯物論。見《道德經》原著第二十五章。第二律:玄之又玄律。奧妙之中還有奧妙。持續否定某一規律。見《道德經》原著第一章。第三律:巨樹毫末律。自有形到無形,由量變到質變。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家學說的學脈傳承、學派關係比較複雜,但有一點是我們公認的,那就是,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首席代表,《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經典和巔峰之作。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內容更為古樸,由於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而三號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68年,屬於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因此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
  • 一分鐘學堂|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趙高怕眾人不服,於是決定先來個下馬威。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對秦二世說:「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馬,特來獻給皇帝陛下」。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道德經》:德語世界最熱的中國典籍
    因此,該階段的許多譯者將《道德經》看作一部宗教思想作品,他們的翻譯或滲入過多宗教因素,或因為語言不通而謬誤百出,或僅是曇花一現之作,但這些水準參差不齊的譯本卻奠定了《道德經》和老子學說在德語世界傳播的重要基礎。  1888年在柏林出版的由弗裡德裡希·威廉·諾阿克翻譯的《老子的道德經》便是早期質量欠佳的譯本之一。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