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歷史課本裡,每每談及古代科學技術進步,提過宋應星、祖衝之、李時珍等等,卻沒有提起過這樣一位備受歐美尊崇的人物。
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創造了十二平均律,這一成就直接給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進步,也因為十二平均律的出現,樂器得到了合適的依據用來調音和演奏,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他的努力,西洋人不能把平均律傳回歐洲,那他們可能就不會有完美的鋼琴、小提琴,沒有如此燦爛的音樂文化。
他就是明朝皇族後裔朱載堉(yù),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沁陽)人 ,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音樂家。在各個方面都有所建樹,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他的成就可以排到中國古代科學家前三。
朱載堉是明太祖九世孫,鄭藩第六代世子,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朱載堉深受影響,並從小在音樂、數理上表現了很強的天賦。1591年,鄭王朱厚烷去世,作為長子的朱載堉本該繼承王位,他卻屢次上疏皇帝表示不願就位,辭爵歸裡,潛心著書。
他一生共完成《樂律全書》、《算學新說》、《律呂質疑辨惑》、《律呂正論》、《嘉量算經》、《律歷融通》、《律呂精義》、《瑟譜》等。朱載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
朱載堉發明的十二平均律,把一個八度分成12個幾何平均數,每個半音一個,被發明出來後在中國一直不受重視。而傳到西方,由於它解決了五度相生律和純律調性差異的問題,使樂曲中大規模自由轉調成為可能。
之後有了更複雜的賦格,奏鳴曲式,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等。可以說,沒有平均律,就沒有古典音樂。此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上,包括鋼琴 ,故朱載堉被譽為「鋼琴理論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