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懷不亂柳下惠,閉門不納魯男子。大家好,我是魯書書。上一篇,我們說了龍的大兒子贔屓,也就是經常出現在古建築中馱著一塊石碑的石龜,這一篇,就來說說龍的第二個兒子,鴟吻。
鴟吻,又叫螭吻、鴟尾,也叫龍吻,是龍的第二個兒子,平素喜歡在險要之處張望,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技能,吞火噴浪。也正因如此,很多古代建築將鴟吻塑在了屋脊和屋角上,有著避火驅邪的寓意。
另外,由於鴟吻有著龍一樣的頭部(一說為無角),塑在建築上顯得恢宏大氣,更是古代宮殿的必備祥瑞。對於鴟吻這種生物的喜歡,大概源自於龍。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是以龍為祖,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影響深遠。
鴟吻的形象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變換,唐朝時期的鴟吻有著龍首魚尾,而到了明清時期,鴟吻的身上插了一把劍,有人解釋為這是為了怕鴟吻擅離職守,將鴟吻定住,同時也有寶劍伏魔的意思。
儘管鴟吻的傳說漸漸變得陌生,但從那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亭臺樓閣中可以看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匠心獨運。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好了,本期就說到這裡,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