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四川安嶽女子失蹤案嫌疑人正式被批捕,至此,持續半月的失蹤案正式告破。而這位案件人嫌疑人不是別人,正是被害人方某的丈夫屈某。
該案件並非今年發生的第一起由於婚戀糾紛引起的犯罪事件,由於此類案件頻發,網友們紛紛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不乏兩性對立的言論。
甚至有網友調侃說,一天一個恐男小警告,恐婚恐育保平安。
當然,也有部分網友表示,媒體曝光的都是個案,並非所有男性都是危險分子,大家也不能一概而論,一竿子打死所有男性。
但,不管網上輿論如何,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隨著女性在婚戀關係中受害案例的增多,確實給相當一部分人帶去了心理上的影響,甚至留下了所謂恐婚恐男的心理陰影。
這不禁讓人想問,女性群體真的會因為這些報導,從而更加抗拒婚姻,或是開始一段新的戀情嗎?
結果顯而易見,當然會。
女性群體會因為這類事件而加深對婚姻乃至異性的恐懼和牴觸,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同為女性,大家清楚的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男女體力懸殊不可忽視。
一旦兩人之間發生矛盾,進而引發肢體接觸,處於絕對劣勢的多半為女性。
通過這些案件,我們更加意識到人心的深不可測和詭譎之處。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便是同床共枕、朝夕相處的戀人伴侶,也會有不為人知的秘密。
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所謂的隱秘的角落,人人都帶著面具,人人都在比拼演技,誰又知道,自己遇到的不是極善偽裝的惡魔?
這些看似小概率的個案,實則是大多數類似事件的縮影。媒體的報導並不會讓人安心。
人們透過這些披露的陰暗角落,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隱藏在它背後的大片陰翳。
據2019年出爐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家暴率高達30%。
換言之,就是平均每十個家庭中,就有三個女性或者男性正在遭受家庭暴力。
其中,由於性別的天然優勢,家暴中的女性受害者遠高於男性。
由此可見,女性在婚戀關係中受害並非小概率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並亟待解決的大群體事件。
這也是大部分單身女性恐婚恐育的原因。
現又由於多起求愛被拒、遂痛下殺手類案件的增多,這種恐懼範圍逐漸由恐婚恐育擴大至恐男,甚至有女性認為,遠離男性,就遠離了世界上二分之一的危險。
披露的事實雖然讓人不寒而慄,難免由此對婚戀關係望而卻步,但,我們在看見人心和人性的可怕之處,也不該對愛情本身的美好視而不見。
尤其是對那些本就嚮往幸福婚姻和甜蜜愛情的人而言,若是因為這類事件,就對自己憧憬的未來和一直堅信的感情產生遲疑或是猶豫,無異於因噎廢食。
關於婚戀關係,社會呈現給我們的,並非全是消極陰暗的一面。
在某篇新聞報導中,曾有一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街頭走失後獲民警相助,最終回到了自己家裡。
人們後來發現,這位記憶力近乎於無的老人家在走失時,身上一直貼身放著一張照片和一封信,後經證實,那封信是四十年前他對逝世妻子往來的家書之一,照片上的年輕女子,正是那位老人家的妻子。
拋開網絡報導不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看到兩位老人相互攙扶,或是並肩執手的溫馨畫面。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雖可遇不可求,但卻並不是妄想。
對於女性來說,雖然在體能等外在條件上確實不佔優勢,進而導致大家在看到女性受害案件時,難免會代入自己,久而久之,這種虛擬的不安和恐懼就會外顯,從而讓人對婚戀望而生畏。
但,這種想法和反應實屬正常,並不是某些人所謂的「受迫害妄想症」。
而如何讓自己正確面對這類事件帶來的衝擊和恐懼,使自己保持正確的婚戀觀,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問題。
至於網上部分危言聳聽的「不婚不育保平安」言論,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除卻部分單身主義人士,這世上仍有許多人對於婚姻和愛情抱有期待和憧憬,實在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極端案例,就對自己相信和嚮往的生活抱有懷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憧憬婚戀的美好並不意味著對潛在的危險喪失警惕,對於在婚戀關係中處於劣勢的一方而言,基本的防禦意識一定要有。
一旦發現對方對你有任何過分的暴力行為,絕對零容忍,一定要及時解決。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你的一次心軟和寬容,很可能給自己的生命安全埋下不可估量的禍端。
愛情與婚姻本應是值得人們追求和嚮往的,與它們相對應的,應該是美好,是幸福,是閃閃發光與子偕老的三餐四季。
但因為人心的詭譎和人性的多變,現在竟成了令人談之色變的催命符,實在是可悲又嘲諷。
(圖片素材源於網絡,欠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