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私信我,問:最後十天,感覺有些茫然,歷史我該複習一些什麼?想來這應該是很多同學都存在的問題。最後十天,歷史該複習一些什麼呢?小編簡單的給各位同學來擼一擼吧。
這裡的主幹知識指的是宏觀的知識而非微觀知識。我們這個階段,微觀的歷史知識恐怕已經相當熟悉了。不熟悉的話,也已經水過三丘來不及了。所以,在原有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織成網,從整體上把握歷史知識就很有必要了。
什麼是主幹知識?講白了,就是每本教材的目錄,將每本教材的目錄之間的關係弄清楚,那麼就意味著你已經基本掌握了主幹知識了。比如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的單元標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及其發展」,首先這個標題所說的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麼?主流思想是怎麼發展的?這就是這一單元的主線,所以單元下有四課:第一課百家爭鳴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講的是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產生;第二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是講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第三課宋明理學,是儒家思想的發展;第四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則是儒家思想煥發生機。這麼去了解每個單元的知識,主幹知識自然就一目了然了。然後在了解主幹知識的基礎上,把這些主幹知識連成網,發現自己的不足,補充自己的缺漏。
高考歷史往往考查學生對歷史階段特徵的了解。從選擇題的設置,這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有介紹,是按照階段來進行命題的;在材料題中,也往往會考查學生對某個階段歷史特徵的把握。
比如明清時期的中外歷史對比,比如二戰之後的兩大陣營的基本情況,這些在高考歷史試題中都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學生把握好了階段特徵,對於解答材料題尤其是背景原因類,比較異同類的歷史試題會有著相當大的幫助。
舉個例子:2017年新課標卷Ⅰ·4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為14—17世紀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該題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可以從階段特徵來進行解答的試題。如果考生對14-17世紀的中國和西方階段特徵熟悉,就很容易從中找到中外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也就能較好較全面的分析問題了。
高考歷史是不迴避熱點的。所以,歷史最後十天複習中,考生可以相應的複習一些長效熱點。這個在我上一篇文章中同樣有提及,大家可以去查看。這裡再給大家補充其它一些熱點,比如周年熱點知識:
當然,周年事件還有很多,我這只是列出幾個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大家可以參照這個對更多的歷史事件進行回顧,只要你的時間夠用的話。
而高頻考點,這個應該是很多老師在講課中反覆強調的,我也曾總結過69個高頻考點,如果大家有需要的話,同樣可以私信我留下您的郵箱。我將一一為大家發送過來。
回歸基礎,回歸教材,不必再去深挖和拓展,讓自己的心靜如水,波瀾不驚。高考最終考得不是誰平時厲害,而是看每個人最終的發揮。有著良好的基礎和良好的心態,你才能臨危不亂,考出真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