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宋承傑):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較大影響,隨著疫情防控取得 重大戰略成果,中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區執行副校長、管理工程系教授 諾奇 近日接受總臺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相信在疫情過後將得到更好恢復。他同時認為,全球經濟「去全球化」進程沒有可持續性。
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區執行副校長、管理工程系教授諾奇
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較大影響,中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對此,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中國區執行副校長、管理工程系教授諾奇表示,限制性防控措施難免要付出經濟代價,但控制疫情是恢復經濟的基本前提。他認為,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經濟將得到更好恢復。
諾奇說:「首先,中國在應對此次疫情過程中充分意識到了未來的發展變化,加大了對數字科技領域的投入,優化了行政治理體系。其次,中國的體制發揮了作用,尤其是制定計劃並加以落實的能力得到充分體現。此外,中國正在邁入一個新的社會經濟體系,更加注重科研和教育,創新能力將佔據主導地位。最後,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擁有更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實施空間。」
義大利同樣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目前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20萬。義大利財政部預計2020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同比下降8%,出口行業受損嚴重。諾奇認為,疫情過後,中國市場將是義大利出口企業的機遇所在,他希望雙方能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
他說:「在很多商品貨物領域,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義大利企業無法忽視這一點。新冠肺炎疫情將帶動健康行業的商品和服務,義大利企業全方位覆蓋這些領域,可以在中國開拓更多市場。希望中國能考慮到義大利中小企業的情況,開展更有效的經貿合作,使更多義大利產品能夠出口中國。」
有觀點稱,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化帶來巨大挑戰,甚至可能引發「去全球化」的進程。對此,諾奇認為,世界經濟「去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性。他說:「原因有兩方面,首先全球供應鏈深度融合,突然打斷這種聯繫,並將產業收回是過猶不及的做法。全球生產活動可能會面臨局部和有限範圍的重組,但『去全球化』的進程無法持續。除了生產層面外,需求層面也是同樣的道理,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的企業都依賴全球範圍的需求,這些市場因素讓企業自然而然地以全球化眼光思考問題,並不受政治思維的左右。」
諾奇最後指出,當前情況下,各國應該發揚協作精神,在對等和透明的基礎上開展全球治理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