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初來乍到的人來說,河南省濮陽市至少有兩件事情顯得很有意思。
一是道路的名字。大慶路,勝利路,江漢路,玉門路……類似借用天遠地遠的外地名字來命名的路有不少。二是餐飲的種類。魯菜川菜東北菜,宜賓燃面,武漢鴨脖,陝西涼皮……全國各地的美食在這個中原城市都有供應,味道還挺正宗。
這是40多年前的石油大會戰給濮陽留下的兩件紀念品。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加快資源勘探,我國以會戰形式在多地開始了石油開採。大慶、勝利、遼河等油田相繼被開發。
1975年,隨著一股巨大的油氣流挾著泥沙從濮參1井2607米的深處噴湧而出,中原油田誕生。此後,數萬石油人拖家帶口從各地油田奔赴中原,開啟了新中國歷史上第十次、也是最後一次石油大會戰。
1970年代末,初建時期的中原油田總部基地
那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最年輕的會戰油田,後來竟成為了我國最早外闖市場「找活路」的油田。從1989年起,中原油田本部一直沒有大的勘探突破,產量逐年下滑,2019年的原油產量只有124萬噸,需要養活的職工及其家屬卻有24萬人之巨。
當油氣田開發進入後期,產量遞減直至無油氣可採是必然規律,在此之後如何生存則是每一個資源型企業必然會面對的難題。只是對中原石油人來說,這個難題來得稍早了一些。
「房間」裡採油氣
前一天的產量比計劃少了,吳衛東有點著急。早上8點生產晨會剛結束,他就直奔濮5-200井上。「上半年疫情影響了產量,如今臨近年底,每一噸油都要計較。」
每天配產原油251噸,是吳衛東給自己定的標準。頭一天的產量只有249噸,少了兩噸。
一隻手輕觸井口閘門,一邊耳朵緊貼外輸流程,和油井打了近30年交道,不用看數據,吳衛東判斷是井筒含水量波動較大導致減產。
吳衛東今年47歲,是中原油田目前最大的採油區——濮城採油廠採油三區經理。他工作的地方被人們叫做「東濮老區」,在地質學上被命名為「東濮凹陷」。這裡,也是中原油田最早開發的區域。
38年前,不到10歲的吳衛東來到當時尚未建市的濮陽縣。他的父親吳道永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轉業後到玉門油田當了石油工人,先後支援過大慶、江漢等油田建設,最終在中原油田退休。吳家3個孩子,老大老二出生在大慶,最小的吳衛東出生在江漢。
新中國的第一代石油工人,大多是像吳道永一樣扛過槍打過仗的軍人。那時候國內百廢待興,國外封鎖重重,找到屬於自己的石油無異於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
中原油田會戰初期,有個「石油鬼子」的笑話。冬天的夜裡,泥坯房中沒有足夠的柴火燒爐子,工人們就燒原油。原油燃燒升起黑煙,一早起來屋裡人的臉都燻黑了,一張嘴人人都是大白牙,「父親他們就相互取笑別人是『石油鬼子』。」
「東濮凹陷」地處豫東北與魯西南交界處,是原始地層中一塊琵琶狀的含油氣構造。「就像一個瓷盤摔碎在地上,又被人踢了一腳。油氣儲層小、碎、散是這裡的特點。」吳衛東形象地比喻「東濮凹陷」的地質特徵。
東濮石油大會戰初期,地質技術人員在集中研討攻關。地圖上就是被譽為「金琵琶」的「東濮凹陷」
與大慶、勝利等「整裝」大油田相比,中原油田的家底顯得很寒酸——這裡很難找到蘊藏油氣資源的整裝區塊,最小的含油區塊只有一個房間大小。「所以有時候我們必須『在一個房間裡』開採油氣。」吳衛東說。
艱苦的環境和不利的地質條件沒能阻擋石油大軍在中原創造輝煌。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原石油勘探局成立。1983年,濮陽設市,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資源型城市之一。1988年,中原油田生產原油722萬噸、天然氣12.88億立方米,分別位列全國第四位、第二位。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檢測,產量下降的原因找到了,和吳衛東的預判一模一樣,「這口井每天產液36立方米,含水率在85%至92%之間波動,能影響3噸到5噸的產量。」不敢有任何耽誤,吳衛東帶領職工開始了整改工作。
和產量較勁,是老一輩石油人克服中原油田先天不足的法寶。到了吳衛東這裡,更是一滴油都不能讓。經過40多年的開採,「東濮凹陷」中相對易採的油氣已開發殆盡,「想獲得『剩油剩氣』相當於拿刀在吃剩的骨頭縫裡剃肉」。
只有這樣,東濮老區才能完成今年125萬噸的原油計劃產量。
但這依然還是太少了。
「油N代」
論年齡,38歲的杜莉比吳衛東小;論家中與石油的淵源,她卻比後者深。作為中原油田唯一的海歸女博士,杜莉是個「油三代」——祖父、外祖父、叔伯、姑舅、父母都是石油人,家族成員分布在國內各大油氣田。
在油田邊長大,高高的鑽塔,成排的鑽杆,成垛的抽油杆,嗡嗡作響的「磕頭機」,是吳衛東與杜莉共同的兒時回憶。同樣留在記憶中的,還有這個行業的苦與累。
「心思大」的石油子弟大多不願繼承父母的衣缽。1991年,吳衛東高考失利,在父母的勸說下他放棄復讀,頂崗回到中原油田。
杜莉是個學霸,從小到大拿到的榮譽證書能裝滿一個手提箱。2005年,她獲得全額獎學金到美國深造。也是在那一年,中原油田獲得了普光氣田的勘探開發權——那是當時我國最大的海相整裝高含硫氣田。
杜莉在普光氣田天然氣淨化廠內指導技術攻關
其後幾年間,杜莉在美國獲得了化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並留在高校任教,而普光氣田的開發進展,是身在濮陽的父母每次與杜莉通電話都不忘「更新」的消息。
截至目前,普光氣田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4122億立方米,屬於特大氣藏。能否順利對其進行開發,在很大程度上關係著中原油田的存亡。
和杜莉隔著重洋都能感受到的一樣,就像是一場重演的石油會戰,數萬中原石油職工接力從東濮老區奔赴普光氣田所在的四川大巴山深處。僅用4年時間,建起了中國最大的硫黃生產基地和中石化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
從此,中原油田有了可靠的資源接替陣地。
家裡人對普光氣田的關注同樣牽動了杜莉的視線。氣田開發過程中遇到難題,公開邀請專業人士協助攻克。得知消息的杜莉花幾個月的課餘時間解決了好幾項。「原來我不只會教書和做實驗。」在校園裡待了20多年的學霸,開悟了。
2012年,普光氣田投產的第3年,杜莉放棄即將到手的「綠卡」辭職回國,進入氣田工作。
條件比父輩好了百倍,山裡的宿舍水電氣暖全都有。只是好百倍也比不上「外面」,冬天氣溫低容易爆水管,然後職工們就要好幾天提水用。在大山裡工作,已婚職工大多長期兩地分居,未婚職工相親想見個面都難。更不用提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寂寞與孤獨。
如今,無論在哪一個油田,堅持不下去的年輕人都不少。杜莉倒是適應得很快,「從小父母就是這樣的生活,我都不用做心理建設」。
同為女生的周敬也堅持了下來。2007年大學畢業後,周敬通過「雙選」來到中原油田,成為新的「油一代」。她被分到東濮老區的採油四廠從事石油地質研究,一幹就是11年。
周敬(左2)與同事們研討地質資料
地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勘探突破,這是一項動輒就以十年為單位計數的工作,「發現東濮老區的油田,前輩們就花了20年。」周敬語速很快,看起來並不為11年表面上的「一無所獲」所困擾。她說,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在石油行業,新突破背後一定是海量的積累。
2019年初,中原油田下屬的內蒙古採油廠提出申請,想從東濮老區「挖」幾個技術大拿,其中多次提到周敬。
兩邊領導「鬥智鬥勇」幾個回合後,2019年初,周敬調任內蒙古採油廠科研技術中心副主任。
東起錫林郭勒盟,橫貫巴彥淖爾市,西至阿拉善盟,沿中蒙邊境呈一字型的2000多公裡地域,擺在了周敬面前。
要麼突破,要麼死亡
不同於與莊稼地伴生的東濮老區,中原油田內蒙古探區幾乎全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在大多數人的想像中,這種地方理所當然是油氣資源的聚寶盆。
可現實往往比想像更出人意料。1993年,中原油田中標白音查幹凹陷風險盆地的勘探開發權。然而26年過去了,整個內蒙古採油廠的年產量還不到2.8萬噸。
「戈壁、沙漠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從地上『看透』往下700米至3000多米的地層中哪裡有石油,哪裡有天然氣。」周敬很皮實,空降西北後連適應水土的過程都省略了。不過同事們都知道,這一年多她瘦了不少。
「搶」來周敬,是因為內蒙古採油廠急需改變低產的狀況。根據中原油田今年編制的「十四五」規劃,在接下來5年時間裡,內蒙古探區要在拐子湖新區至少見產20萬噸,在白音查幹和查幹「兩幹」老區至少見產10萬噸。
中原石油人在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勘探油氣
要多出27萬餘噸原油產量,地質規劃是關鍵的第一步。
如何保證老區穩產增產,如何把新區儲量「變現」,如何平衡單井產量與成本支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周敬和同事翻出了10多個鐵皮櫃的地質臺帳。大家每天「泡」在各種構造井位圖、組合圖、監測資料和井史資料中,每天睡眠時間平均只有6小時。
難怪周敬瘦了。身高1.66米的她,目前體重剛好50公斤。瘦削更凸顯出了她說起業務時眼中的靈氣,「辛苦不是問題,問題是不突破與改革,內蒙古探區就很難再維持下去。」
幾千公裡外,大巴山淅瀝的冬雨中,普光氣田天然氣淨化廠的第二臺「高含硫天然氣淨化尾氣餘熱高效回收鍋爐」的吊裝施工已經完成,這也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含硫氣藏安全高效開發技術」的一個子項目。
「開發高含硫天然氣,最關鍵的是要防腐防洩漏。」杜莉說,她剛回國時,普光氣田大多數設備還需從國外進口。當時使用的進口尾氣焚燒餘熱回收鍋爐因「水土不服」,多次出現腐蝕洩漏,影響效益不說,含有劇毒的硫化氫氣體一旦外洩還會威脅職工和駐地群眾的生命安全。
因此,目前許多國家還無法利用高含硫天然氣。
2015年,杜莉領銜科研攻關,整個團隊僅畫出的圖紙資料摞起來就有1.68米高。2018年,這口極具科技含量的鍋爐實現國產化,今年上半年,經專業機構驗證,第一臺回收鍋爐使用近三年沒有任何腐蝕減薄或穿孔現象。
於是才有了第二臺鍋爐在此基礎上再次升級、吊裝作業。
這只是杜莉團隊諸多高科技攻關項目中的一個。作為我國第一個高含硫氣田,在普光工作,意味著要不斷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不斷破解世界級難題。
截至今年12月7日,普光氣田已累計生產井口氣898.95億立方米,外輸商品氣633.48億立方米,折合油氣當量約5045萬噸,相當於替代標準煤77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8億噸。目前,氣田內的動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5%,主要靜設備實現100%國產化。
從甲方到乙方
12月的早上6點,天色還沒亮。山東德州市齊河輸氣站的職工宿舍裡,張小亮和妻子石靜靜已經起身了。
查看輸氣管線是否堵凍,是冬天時夫妻倆到站裡的第一件事。確認前一夜一切正常後,兩人隨即開始一天的工作:巡檢、錄入、維護……
「我們是中原油田油氣儲運中心外闖到山東天然氣管輸市場的職工。」張小亮相對寡言,石靜靜就成了兩人的「發言人」。
任何一個油氣田,都會面臨可採資源遞減的情況。無論哪個國家、哪種資源,區別只是遞減速度受儲量、開發技術、管理觀念的影響而有快有慢。 這個道理,中原石油人已體會了30餘年。
1989年,中原油田參與了新疆等資源新區的鑽井開發,成為第一個外闖市場的會戰油田。到2012年,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自原有的中原石油勘探局拆分出來,主營物探、鑽井、大修、測井、射孔等業務。
就像兄弟倆分家,中原油田是哥哥,分到家裡的土地和房子;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是弟弟,分到的是牛、馬、手推車和農具。
張小亮和石靜靜兩個「油二代」在2002年被派往山東市場。「油田」分家後,兩人在行業裡就成了乙方。
2010年,進軍非洲油氣市場的中原石油人與非洲同事交流
今年11月底,在科威特市場堅守300多天後,賈強龍和部分隊友終於坐上了回國的飛機。
相比於張小亮和石靜靜,36歲的賈強龍外闖的地方更遠一些。13年來,他先後在蘇丹、伊朗、烏幹達等多個海外市場工作。現在,他是科威特公司SP-981修井隊的平臺經理。
「無論是什麼身份,把活兒幹好最重要。」特殊年代曾賦予石油工人獨有的驕傲感在張小亮這代人身上已漸漸淡去,但認真與負責的態度卻一代代傳了下來。
齊河輸氣站東接青島LNG(液化天然氣),北連天津LNG,西通榆濟天然氣管道,南輸中原儲氣庫群。相比於一般輸氣站,這一樞紐站責任更大,風險也更大。2015年建成投運後,張小亮成了上級反覆考量後選定的站長。
2017年6月16日13點3分,齊河站過濾分離器突然洩漏,張小亮第一時間判斷出是設備老化引發了險情,他隨即啟動應急預案,迅速戴上空氣呼吸器,第一個衝入現場緊急處置。
搶險過程不到兩分鐘,石靜靜卻像度過了兩年:一旦處理不當,現場就會發生重大燃爆事故。等張小亮從裝置區出來,石靜靜緊緊抱著他哭出了聲。
事後,甲方用最快的速度升級了設備,並給中原油田發去一封感謝信。說起這件事,張小亮依舊惜字如金,「站長的職責就是讓輸氣站正常運轉,甲方認可了,我們才能掙來效益。」
在海外,效益同樣靠技術和責任贏得。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海外市場人員輪休暫停,僅在科威特一地,就有來自中原石油工程公司20支鑽(修)井隊和411名中方員工超期堅守在施工現場。
在中東的沙漠裡,中午時地表溫度會超過70攝氏度。疫情發生後,在荒漠中的修井現場,除了勞保著裝,工人們還要戴上口罩、護目鏡等防疫裝備,全身上下能「散熱」的只剩兩隻耳朵。
「『中原鐵軍』的名號可不是隨便得來的。」回憶起不久前的場景,賈強龍言語中能聽出一絲得意。
早早外闖世界,中原油田的標誌幾乎遍布了全球有油田的每一個國家,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也成了國內石油工程海外事業的「黃埔軍校」。特別是在有著「石油奧林匹克競技場」之稱的海灣鑽(修)井市場,中原油田一直是少有的能與斯倫貝謝、威德福等國際知名油服同臺競技的強勁對手。
變,與不變
距離齊河輸氣站270公裡外的濮陽中原油田本部,石靜靜的父母和兩個外孫女組成了這個跨省家庭的另一半。「媽媽什麼時候回家?」是每次視頻通話時女兒「永恆」的問題。
與幾十年前父輩工作時相比,交通狀況與通信技術已發生了巨大改變,不過只要當上了石油人,與家人聚少離多就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兩個孩子自出生起就由外公外婆「代養」;張小亮父親病危時,因為工作脫不開身,直到醫院下達第三次病危通知,他才趕回濮陽送了老人最後一程。
僅在山東市場,就有來自中原油田3家單位的600多名幹部職工在外闖創效,而在全國範圍內,從河南濮陽出發的中原石油人多達1.1萬名。
石油人的不變,換來的是從企業到行業的改變。據測算,2020年,中原石油能從國內的外闖市場帶回21.54億元的勞務收入。在國際市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超低油價的聯合「圍堵」,今年前11個月,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也籤下了共計6.95億美元的新合同。
2020年4月,普光氣田天然氣淨化廠第六聯合裝置例行檢修
在內蒙古,周敬終於等到了好消息。在中原油田「十四五」規劃出臺後僅一個多月,她和同事一口氣抓到了兩條「大魚」——部署在白音查幹區塊的達67井鑽遇厚油層,查幹區塊的意23井試油獲得工業油流。
「熱身20多年,內蒙古探區終於要駛入快車道了。」發出這句感慨時,周敬的語速難得地慢了下來。
最近,大巴山進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杜莉依然每天都到安裝完畢的回收鍋爐現場轉一轉。她有些等不及想看看升級後的設備投產後能產生多大的效能。
雖然地處群山深處,普光氣田卻不缺來訪者。「中國有人能『駕馭』高含硫天然氣」,過去幾年,這持續吸引著各國相關企業負責人和行業專家不遠萬裡來到小小的普光鎮參觀。
「以前,父輩們學外語是為了看懂進口設備說明書,如今,氣田裡的年輕人提升外語能力,是為了能更好地給外國同行講解我們的技術與理念。」兼具「油三代」和「海歸」兩種身份,杜莉說,在普光氣田,傳統石油人埋頭苦幹不惜流血流汗的場景,早已轉化為對科技進步的追求。
「不時有發達國家的企業發出邀請,希望我們去開發他們的高含硫天然氣。」杜莉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神採飛揚。
這裡,是「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通過全長2170公裡長的管道,新一代石油人正源源不斷地為長江經濟帶6省兩市、80多個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業、2億多人送上綠色能源。(本報記者 郝赫 本報通訊員 施興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