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截至今年七月份,全國26省份以及32個主要城市人均GDP已經統計公布,人均GDP高達7018元,在最新召開會上總理指出,不能只盯著「人均」,還有六億人的收入仍未突破千元。
「虛假」的人均不代表事實
我國人均GDP逐年增長接近10%,從表面看來似乎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但實際上這是貧富差距過大的體現,尤其是2020年的今天,無論是媒體還是數據都越來越不願意統計「中位數」工資,試圖在「繁榮」的表象下繼續沉淪。
【(科普)「中位數」指的是選取全國工資的中間位置,只有這個數字才能最好的體現出當前人們生活狀態。】
舉個例子,網絡行業、金融行業等行業平均年薪資有十六萬,種地、畜牧、漁業等行業年均收入只有接近四萬,綜合一下似乎人人都能做到月收入過萬,但實際情況呢?絕大多數農民仍然步履維艱,對公共數據的信任度越來越低。
平均薪資有什麼用?
它主要體現兩點作用,其一是保障扣稅比例,其二是確定社保福利情況。對於高收入人群來說,一旦出現解聘、交通事故、特殊情況時會享受到非常高的福利待遇,例如失去工作後的高額失業金等等,是確保高收入人群享受高質量生活的根本基礎。
因此,未來更應該關注的是「中位數」或者是「眾數」,需要以多數人的工資當做標準,否則絕大多數人只能是「拖後腿」。
說完平均薪資,淺談低收入群體
老農、貧困戶、五保戶、普通農民、農村定居者、家庭主婦、兒童......總和加起來大約有六億,他們月均收入都沒達到千元。在這個群體當中,農民和居家女性佔據主要份額,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農民是種地所得收益未過千元。
有些人可能質疑,種地再怎麼不掙錢也不能一個月分不到一千元吧?其實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人多地少」或是「分配不均」的現象,地不夠種收益自然不足。而且針對「減輕農民負擔」這一問題全國各地已經探討了二十幾年,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仍未有特別見效的成果,仍然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行。
貧富差距過大是當前農村的困局,多年來降稅、補貼、增加銷售渠道均是嘗試,其目的就是拉近兩者間的距離,減輕農民負擔。實際結果如何?部分地區幹部與群眾關係緊張、農產品價格增長緩慢、一帶一路執行時返程的少... ...
總體來說,技術型、高水準的新型人才在未來收入會越來越高,文化程度不高、沒有養老保險的老農等群體將會成為「隱性事業者」。據農業部稱,未來五年將著重解決這六億人的「危機問題」,保障人們生活質量。
對此您怎麼看?
糧罐兒,一家略有調性的大米"收藏家"。每天與您分享科學種植技術、農業政策、農業資訊、農產品行情。您的轉發收藏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