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孩子從學校放學回家只知道玩,家訪後,孩子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重視,自己知道主動複習功課了。」江西省弋陽縣疊山學校二(1)班學生孔澤希媽媽盛麗紅向記者講述了孩子的變化。
這樣的情況不是個案。2016年5月,江西在全省開展「萬師訪萬家」活動,一年多的時間下來,看似小小的家訪,訪出了教師育人新活力,訪出了「校家同創」新合力,訪出了鄉土文明新高度。
家訪讓傳統法寶「老樹發新芽」,訪出教師育人新活力
疊山學校校長曹文說,針對學校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這一現狀,學校除了海量普訪、主題家訪、暑期探訪外,還開展了特殊夜訪活動。
一次在夜訪中的場景,至今令教師賴巧英印象深刻。有個叫張小慧的女孩,平時在學校乖巧,但成績一般、不太合群。那天教師夜訪,卻聽到孩子對家長咆哮:「你又沒讀過書,有什麼資格說我成績不好?你走開,別管我。」賴巧英走進家中,才知道孩子不為人知的一面:由於家中貧困,孩子從小自尊心強而且又非常自卑,覺得為什麼偏偏是自己生活在這樣的「破爛」家庭。後來,賴巧英與張小慧耐心溝通,並在多次家訪後持續跟進,與北京義工團隊聯繫,對小慧家庭開展了幫扶和救助。
「現在小慧的變化可大了。感恩日為同學舉行家務活動分享會,對父母孝順,與老師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賴巧英興奮地說。
這樣的家訪事例還有許多。通過家訪,教師育人的活力也被激發出來。
「雖然晚上9點多才回到學校,但我了解到佳琪的家庭狀況和思想情況,心情沉重,我以後要多關注這個孩子。」疊山學校曹老師在家訪記錄本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馬代雄,江西撫州實驗學校八(12)班學生,瘦高的身體,戴一副眼鏡。如果不開口說話,根本感覺不到他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原來,他是一個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進入初中後,學業的壓力、與同學溝通的障礙,讓馬代雄對讀書產生了恐懼,甚至幾次對媽媽說不想上學了。
班主任廖傳華的家訪打破了這個僵局。那天晚上,廖傳華對家長說:「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缺陷當負擔,多一點陽光心態,孩子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不僅如此,廖傳華與其他任課教師專門進行溝通,有針對性地對小雄提供幫助,儘可能找時間為小雄開「小灶」,要求其他學生多和小雄相處,不要讓小雄感到孤獨。
小雄進步很快,現在的他不僅性格開朗,而且還獲得了全校「三好學生」「最美少年」「進步之星」「學習之星」等光榮稱號。
在江西南昌,市教育局局長謝為民將家訪的形式形象地比喻為「114」。1,代表上門實地家訪,向教師發放《家訪問卷調查表》;1,代表社區家委會群訪,就某些家教問題召開育人沙龍;4,代表交互的網際網路,通過網際網路對父母均在外地的學生採用電話家訪、微信採訪、QQ群訪等,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教師家訪升華了教育的意義,喚醒了教師的育人激情,找到了教師工作背後的成就感。」謝為民說。
江西省撫州市教育局局長吳建發將全市推開家訪活動總結為「四訪四問」模式,即「訪學問詢、訪大問小、訪貧問苦、訪家問計」,為了突出教師家訪的實效,全市將教師的《家訪記錄本》、家訪心得體會、總結材料作為教師個人師德師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我的家訪故事」「我的家風故事」演講比賽、精選文章專集出版工作也將於近期啟動。
江西省教育廳師資處處長程裕秋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從2016年5月起,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在全省中小學校組織開展了「訪家庭、正教風、立師德」為主題的「萬師訪萬家」活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8萬餘名教師參加了家訪,覆蓋284.3萬戶家庭,留守兒童、貧困家庭、殘疾學生家庭等全部到訪,特殊群體受益率達到100%。
重新拾起家訪的法寶,讓「老樹發新芽」,產生的效果有目共睹。程裕秋欣喜地說:「家訪,訪出了教師成長的內驅力,訪出了家校合作育人的新篇章,撐起了孩子身心健康的保護傘,成為帶動優良家風建設的助推器。」
家訪搭建學校、家庭「愛心橋」,訪出「校家同創」新合力
長期以來,社會總習慣性地將教育的重擔全部推給學校,認為家長只不過是配合者、旁觀者。但弋陽縣教育局局長方華在家長大會上的一席話,讓家長茅塞頓開。「打個比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同開股份公司,學校教師只是CEO,學生家長才是董事長;對孩子來說,學校只是階段持股人,家長才是終身持股人。」自此,「合伙人」言論在弋陽深入人心。
弋陽縣曹溪中學每年「三次特殊家訪」深受家長好評。每年臘月二十六前後,打工家長紛紛回家過年時,學校會逐村逐戶進行家訪,匯報子女學習、生活狀況,共商孩子教育問題;每年正月初八左右,邀請家長帶孩子來校「回訪」,為學校挑毛病、提建議;學生考試以後,家校聯動分析孩子學習得失,幫助孩子取得進步。圭峰鎮初級中學針對80%的兒童由爺爺奶奶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只管吃穿不管習慣養成等問題,到孩子家長打工集中地浙江義烏、浦江召開了「跨省家長會」。有些家長會後久久不肯離去,圍著教師問學習、問生活。
在江西撫州,家訪活動與2006年實施的「校家同創」工程有機結合,奏響了協同育人的「最美和聲」。
針對留守兒童缺少有力監護的問題,金谿縣第二中學從2015年開始,將黨員學習教育與教師師德結合起來,創新育人形式:全校61位黨員作為「黨爸」「黨媽」,與在校住宿留守學生結對幫扶。
七(9)班的年輕語文教師樂麗穎,今年成了4個學生的「黨媽」。剛開始與學生小任接觸時,留給樂麗穎的印象是「特別愛打架,脾氣暴得很,誰都不敢動他」。但此後與小任的無數次談心,樂麗穎卻對這孩子越來越心疼:「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小任,得到的溫暖太少了。」樂麗穎經常到寢室教小任整理內務,教他包水餃、輔導他功課,還專門在學校開闢出一塊種植園地,與他一起勞動。
「現在的小任可是好學生,語文成績經常考第一,也變得乖巧懂事了。」樂麗穎笑著告訴記者。
如今,學校的「黨爸」「黨媽」精準幫扶留守學生開展「一班四生六活動」,即一名黨員教師結對一個班級的四名留守學生,並常態化開展六項活動:建立結對家庭檔案,共讀一本校本教材,共護校園一片綠,共同體驗生活場,假日走進大自然,奉獻愛心各行一善。黨員教師的深情厚意,如一股股溫泉在留守學生的心間流淌和潤澤。
在撫州市東鄉區第三中學,校長黃文龍早在2009年就開始探索「新時期農村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問題研究」,並將「校中建家」作為探索和實踐之旅。
黃文龍告訴記者,所謂「校中建家」,就是擴大和延伸學校教育的外延,把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動「攬」到學校來做。「校中建家,一個班級成了一個大『家』,一個寢室、一個餐席、一個學習小組成了一個個小『家』,班主任、任課老師成了他們的『父母』,同學成為他們的『兄弟姐妹』。」
在「校中建家」的留守兒童公寓裡,記者看到了潔淨的洗衣房、資料豐富的閱覽室以及放置多部電話、電腦的親情聊天室。
「在這裡,我們學會了生活,學會了自重自信,享受到了『家』的溫馨。」七(15)班學生王承說。
「開展家訪活動、實施『校家同創』工程,讓我們找到了家校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吳建發說。
家訪興家風、淳民風,訪出鄉土文明新高度
每到周末,江西的「小手牽大手」活動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教師帶著學生去村莊進行環保宣傳,為鄉村帶來新的鄉情美味。「衛生好了,現在一進村莊已看不到什麼垃圾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好了,他們從麻將桌走向了書桌,將酒櫃改成了書櫃。」師生們不約而同地表達這樣的感受。
如今,江西省的鄉村和家庭反哺教育的良好態勢日益顯現。
記者走進弋陽縣葛溪中學,剛好趕上學校舉辦「神奇龍舟」活動。一群活潑可愛的學生在龍舟上自由地划槳,並伴著船工的號子聲。校長路光生介紹,學校的許多活動都是家長帶動學生自發組織的,如腰鼓隊、十字繡、舞龍燈、葛河文化社、跳繩等。
採訪期間,一位花白頭髮的老奶奶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聊天中得知,她是學校腰鼓隊活動的傳授人。這位從葛溪馬安小學退休的教師叫駱一萌,在教師家訪中了解到學校要開一些本土特色的活動課程,她二話不說就帶著文藝宣傳隊的兩位老搭檔來到葛溪中學,幫助學校籌建腰鼓隊。如今,每到周一、周三下午的活動課,學生總能看到駱奶奶精彩授課的場景。
記者問駱奶奶這樣大老遠跑過來累不累,駱奶奶笑呵呵地說:「看到孩子們學習成績提高了,體質增強了,農村『失傳』的手藝撿回來了,我也值了。」駱奶奶還悄悄告訴記者,以後還要把江西舞蹈、太極拳、功夫扇帶到學校來,與孩子們「再成長一次」。
八(2)班學生家長陳狄財告訴記者,他多年來都是學校的免費「安全員」。每到暑假,江西葛河邊河水猛漲,村莊塘、灣、溝渠太多,陳狄財怕孩子們掉到水裡有生命危險,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到河灣邊巡查,為他們的生命安全築一道防線。
家訪帶來好民風、好鄉風的事例遠不止這些。曾經當過4年村支書、民兵營長的老大爺張四龍,3年多來甘願將自己所產的「無公害糧食」低於市場價賣給學校。他對記者說:「看到老師把娃兒們照顧得好好的,他們那麼敬業,我要讓他們吃上放心糧食。」每到清明節、中秋節,張四龍還與村民們自發為老師送來清明果、麻籽果;農閒時為學校種樹、澆肥、除草、修理門窗。如今,年近七旬的張大爺還兼任中畈中學的家委會副主任。
在朱坑小學校長丁文福的記憶裡,以前鄉民對學校可沒有如此好態度,家長、村民來學校「扯皮」的也不少。現在,每當新教師去學生家裡家訪,村委會幹部主動帶他們「走村進戶」。
採訪中,弋陽縣朱坑鎮上童村委會主任、朱坑鎮上童小學家長委員會副會長童文和告訴記者,2013年以前,上童小學只有70多個學生,由於學校地處偏僻,村民們不願意把孩子放在本地讀書。「這麼大的村莊,都跑去外面讀書,讓我這個村主任好揪心。」後來,通過家訪,鎮黨委書記、村長、家長與愛心人士聯繫,成立了愛心助教基金會。直到今年,愛心善款已累計60萬元,對助學促學形成了長效補充機制。
「看到優秀教師回來了,學生生源回流了,教學質量提高了,我這村主任也安心了。」童文和說。
「孩子成長需要『三足鼎立』。學校先要做好自己,樹立良好校風,再往前一步,關注和影響家庭,再往前延伸去改變社區、村民,影響社會。看似小小的家訪,卻是小教育撬動大社會的法寶。」弋陽縣教育局局長方華道出自己的體會。
江西省「萬師訪萬家」活動已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今後還會有哪些長效機制建設促其惠及千家萬戶,更好地淳民風、正社風、清國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黃小華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萬師訪萬家』活動要與『兩學一做』、教育精準扶貧、關愛留守兒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家校合作等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常態化、制度化。」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0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