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NP:腦小血管病的結構網絡變化

2021-03-02 思影科技

請點擊上面「思影科技」四個字,選擇關注作者,思影科技專注於腦影像數據處理,涵蓋(fMRI,結構像,DTI,ASL,EEG/ERP,FNIRS,眼動)等,希望專業的內容可以給關注者帶來幫助,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參加思影科技的課程,可添加微信號siyingyxf19962074063進行諮詢。(文末點擊瀏覽)

    最近的一項關於腦小血管病(SVD)的縱向研究表明,白質結構腦網絡的一個指標——「全局效率」與SVD患者的認知損傷關係密切,並且基線時段的全局效率還可以預測SVD患者的死亡風險。該研究由荷蘭奈梅亨大學醫學中心的Anil M Tuladhar 等人發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雜誌上。

關鍵字:腦小血管病(SVD)  腦網絡  全局效率

 

編者註:作者重點關注了腦網絡的一個圖論指標——「全局效率」。全局效率是整個網絡最短路徑的倒數的平均值,反映了整個網絡信息溝通整合的能力。後面基本都在圍繞「全局效率」進行討論。

 

1.簡介

    腦小血管病(SVD,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老年人疾病,在認知損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SVD的常見影像標記包括:白質高信號(WMH,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血管源性腔隙、微出血以及白質微結構完整性損傷。這些影像標記與患者的認知衰退、痴呆、死亡均有關聯,雖然SVD影響這些臨床表現的潛在機制仍不完全清楚。

     一種具有潛力的假說認為,SVD可以破壞白質纖維束,從而影響了全腦的結構連接。之前的橫向研究表明,結構層面的腦網絡破壞更多地與基線認知表現有關,但對影像標記和認知損傷的聯繫也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不過,對於全腦結構腦網絡效率的縱向變化與認知衰退的關係,我們仍知之甚少。

     最近的一份大型的系統性的綜述和Meta分析表明,SVD的個體影像標記與增長的死亡風險有關,展示了這些標記的臨床意義。更重要的是,將這些影像標記綜合起來,可能更有助於死亡風險的預測。白質腦結構網絡的效率,正是這些影像標記的綜合體現,因此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預測指標。

    在本研究中,作者有兩個主要目標。

    目標1:構建白質結構腦網絡,探究腦網絡屬性的變化是否與認知衰退有關係。 

    目標2:探究基線腦網絡效率是否可以預測全因死亡率。作者猜測,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為「是」。

   編者注,我們來看一下作者的邏輯:SVD有幾種典型的影像標記,別人的研究表明,這些影像標記都有臨床意義,而且結構腦網絡連接還可能是這些影像標記的綜合體現,那麼作者就找一個結構腦網絡指標(後續作者選擇的是「全局效率」這個圖論指標)研究一下;前人做的橫向研究,作者進一步做縱向研究。

 

2.材料與方法

被試

     該研究的被試主要由荷蘭奈梅亨大學彌散磁共振成像研究小組(RUN DMC,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Diffusion tensor and Magnetic resonance Cohort)招募,用於探究SVD的風險因素和臨床後果。被試納入標準:在MRI上表現有白質高信號(WMH)和腔隙性梗塞。在2006年進行基線數據收集,於2011、2015年進行兩次隨訪。因設備升級、死亡、數據缺損、發展為痴呆等原因排除一部分被試,原始的503個被試最終有277個納入研究。

圖1. 被試篩選/納入的流程圖。

 

    認知測量部分主要包含以下量表:MMSE、RAVLT、RCFT、PPMST、SCWT、SDST、VSAT。所有量表的原始分數,都基於基線測試的均值和標準差,被轉換為z分數。對於每個獨立的被試,認知衰退的計算方式為:後續分數 – 基線分數。該研究中,作者重點關注全局認知功能(後續也稱之為Cognitive index,認知指數)和心理活動速度(Psychomotor speed)這兩個認知測量指標,因為他們和腦網絡效率的關係最為密切,並且在SVD中下降最為明顯。(註:MMS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RAVLT: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 ;RCFT: Rey Complex Figure Task ;PPMST: Paper-Pencil Memory Scanning Task ;SCWT: Stroop Color-Word Test ;SDST: Symbol Digit Substi- tution Task ;VSAT: Verbal Series Attention Test)    MR圖像在一臺西門子Magnetom Avanto 1.5T磁共振機器上獲得。掃描的序列主要包括:  (1)T1加權3D MPRAGE序列,掃描參數:TR 2250 ms、TE 2.95 ms、TI 850 ms、翻轉角 15度、體素大小 1.0*1.0*1.0 mm; (2)FLAIR序列,掃描參數:TR 14240 ms、TE 89 ms、 TI 2200 ms、 體素大小1.2*1.0*2.5 mm;  (3) DTI序列,掃描參數:TR 10200 ms、 TE 95 ms、體素大小2.5*2.5*2.5 ms、7個b0像,61個b=900s/mm2圖像。    原始T1圖像使用N4算法進行偏置場校正,在填充病灶後,使用FreeSurfer 6.0完成了剝顱骨、分割、皮層分區等一系列操作流程。在完成橫向數據處理後,對基線及隨訪數據,也完成了FreeSurfer的縱向數據處理流程(主要涉及被試內模板的構建)。     白質高信號(WMH)圖像通過一種半自動化的方法分割得到,並通過了人工視覺檢查;之後WMH圖像被標準化到顱內圖像(通過組合FreeSurfer輸出的灰質、白質、腦脊液圖像獲得)。依據WMH信號中位數,作者將被試分為輕中度WMH組、重度WMH組。腔隙性梗塞通過T1/FLAIR圖像人工識別,微出血則通過T2加權圖像人工識別。  (1)降噪,使用自編MATLAB腳本進行主成分分析降噪,並基於PATCH算法進行頭動渦流校正;  (2)磁敏感形變校正,基於SPM12將DTI圖像按相位編碼方向配準到T1像;  (3)使用FSL計算擴散張量,並計算FA等指標。隨後,基於FA指標進行TBSS分析,並提取了所有被試骨架內的平均FA值、MD值等。  (4)定義追蹤的mask。皮層、皮層下灰質、白質、腦脊液的mask可由FreeSurfer分割結果得到;病灶mask定義為白質高信號區域;FreeSurfer白質mask減去病灶mask,可得到「正常白質mask」; 以上mask被配準到DTI空間(b0像)。  (5)基於MRtrix的iFOD2算法,以「正常白質mask」和灰質邊界為種子點,進行概率性纖維束追蹤。追蹤的終止條件和確定性追蹤類似:解剖限制、偏轉角40度、FOD幅值0.1。     節點定義:使用Desikan-Killiany腦圖譜定義皮層感興趣腦區,該圖譜主要將皮層劃分為溝和回(FreeSurfer流程可自動生成該圖譜);結合FreeSurfer的皮層下結構分割,最終定義了82個節點(左右半球各41個)。     邊的定義:邊的權重結合纖維束的條數及平均FA值來定義,並且只保留了90%以上的被試具有的連邊。最終,對於每個被試,生成了一個82*82的無向有權腦網絡矩陣。     網絡分析主要採用基於圖論的指標,作者基於BCT軟體計算了如下指標:密度、總網絡強度、全局效率。其中,全局效率是整個網絡最短路徑的倒數的平均值,反映了整個網絡信息溝通整合的能力。之前的研究表明,該指標和認知表現,尤其是認知處理速度以及痴呆轉化相關。因此,全局效率是作者重點關注的圖論指標。     對於各組(輕中度WMH組/重度WMH組)的名義變量,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做比較(年齡、隨訪時間間隔作為協變量);類別變量,則使用卡方檢驗;非參數值則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為了確定重度WMH組相對於輕中度WMH組FA是否降低,作者對兩組做了基於體素的非參置換檢驗(TFCE, p < 0.05,多重比較校正)。為了確定腦網絡中隨時間變化的、或者與認知衰退相關的異常連接,作者使用了NBS校正方法(t>3.1, NBS toolbox, 置換次數5000次)。為了確定全局效率和認知衰退的關係,作者做了多元線性回歸(以年齡、性別、基線認知表現等作為協變量)。累積死亡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來估計;為了確定MRI指標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對於每個MRI指標(基線全局效率、WMH、腔隙、微出血等),使用Cox回歸分析計算了HR值。如果您對腦結構、DTI及腦網絡感興趣,請點擊以下連結,了解思影科技課程及服務,可添加微信號siyingyxf19962074063進行諮詢:  (2)SVD經典影像標記(WMH、腔隙、微出血)的縱向變化;按照WMH高低將被試分為兩組;  (3)對於輕中度WMH/重度WMH組,在體素水平(基於TBSS方法)比較他們的彌散指標(主要是FA);   (4)通過纖維追蹤構建全腦結構網絡,種子點由FreeSurfer分割結果確定。腦網絡的分析分為兩部分:圖論指標(重點是全局效率)的縱向變化/與認知衰退的關係;腦網絡連邊連接強度的縱向變化/與認知衰退的關係。   (5)基線腦網絡全局效率對患者死亡風險的預測分析。

    表1、表2呈現了基線人口學信息以及神經影像特徵隨時間的變化。基線時被試平均年齡為68歲(SD 8.0), 平均隨訪時間為3.4年(SD 0.2), 隨訪時間在兩個WMH組間大致相同。對於所有被試,認知加工速度皆出現隨時間的下降。在基線時段,重度WMH組的FA值明顯比輕中度WMH組要低,主體現在胼胝體,尤其是胼胝體膝和額葉(p<0.05, FWE校正)

表1. 被試的基線/影像特徵

表2. 認知狀況、影像指標隨時間的變化

    白質高信號(WMH)體積在3.4年間顯著增加(中位數 1.4 mL,IQR 0.5-3.1 mL),主要體現在重度WMH組(中位數 3.3 mL, IQR 1.7-6.6 mL);在隨訪期間,出現23例腔隙、25例微出血,重度WMH組相對於輕中度WMH組的腔隙數量顯著增加。所有被試的MD指標顯著增加,腦體積顯著下降(腦體積下降在WMH分組間無差別)。     對於所有被試(p=0.21)以及輕中度WMH組(p=0.79),全局效率沒有顯著下降;但對於重度WMH組,全局效率發生顯著下降(p=0.01)。對於所有被試、輕中度WMH組、重度WMH組,網絡密度皆發生顯著下降(all p<0.001)。儘管沒有發現輕中度WMH組的全局效率明顯下降,對於重度WMH組,網絡圖論指標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於所有被試(p<0.001)、輕中度WMH組(p<0.04)、重度WMH組(p<0.001),總網絡強度也都發生明顯變化。全局效率的下降與WMH(白質高信號)的上升相關(r=-0.15,p=0.02),但全局效率的變化與腦萎縮(r=0.05,p=0.47)、腔隙(r=-0.01,p=0.83、微出血(r=0.03,p=0.69)皆無關。腦網絡連邊強度分析(縱向變化/與認知衰退的關係)使用了NBS校正方法,沒有有意義的結果。

圖2. 輕中度WMH組與重度WMH組之間FA值的比較 (雙樣本T檢驗,p<0.05,經過多重比較校正;回歸了年齡、性別、SVD經典標記等;結果疊加在MNI T1標準腦上)。

 

    平均FA值的變化與心理活動速度的變化顯著相關(beta = 0.15, p=0.001), 與認知指數的變化也有一定關係(beta = 0.10, p=0.03);平均MD值的變化與認知指數的變化顯著相關(beta = -0.13,p=0.006),與心理活動速度具有一定關係(beta =-0.13,p=0.02)。

     首先,作者檢查了基線全局效率與認知加工速度或者認知指數的關聯,發現基線全局效率與認知加工速度或者認知指數的下降並無關聯(beta = 0.07, p = 0.221;beta = 0.03, p =0.538)。

     其次,作者檢查了全局效率的下降與所有被試的認知加工速度下降的關係,發現二者並無顯著關聯(beta=0.05,p=0.34)。將所有被試劃分為輕中度WMH組、重度WMH組後,發現輕中度WMH組全局效率的下降與心理活動速度的下降無顯著關聯(beta=-0.04, p=0.62),但重度WMH組全局效率的下降與心理活動速度的下降具有顯著關聯(beta=0.18,p=0.03)。不過考慮SVD的幾種經典影像標記的影響後,這種關聯則變為不顯著。排除異常值被試後,上述結論依然成立。     在所有被試和輕中度WMH組中,全局效率的下降與認知指數的相關並不顯著;在重度WMH組,全局效率的變化則與認知指數的變化顯著相關(beta=0.18,p=0.045),即使考慮了SVD的幾種經典影像標記。考慮到學習效應,實際的認知衰退可能更嚴重,因此將被試分成兩個亞組(基於心理活動速度的中位數),但在兩個亞組中均沒有發現全局效率的變化與認知衰退變化之間的聯繫。

圖3. 全局效率與心理活動速度的縱向聯繫。在輕中度WMH組中,兩者無明顯聯繫;在重度WMH組中,兩者有顯著聯繫。


圖4. 累積死亡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來估計。高/低全局效率的差異使用對數秩檢驗來估計。如圖所示,相對於較高的全局效率,較低的全局效率會導致更高的致死率(對數秩檢驗,p=0.02)。

 

    約5.4%的被試(15例)被試在隨訪期間死亡。圖4展示了全局效率較低的被試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對數秩檢驗,p=0.02)。在Cox回歸分析中,基線全局效率也與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p = 0.008, C statistic 0.76)。基線時的腔隙(HR 3.51, p=0.018, C-statistic 0.76)與全因死亡率相關,而基線時的WMH、微出血並不能預測全因死亡率。相似地,即使考慮到心血管風險因素(高血壓、高膽脂醇等)、糖尿病、抽菸、BMI指數等,甚至在沒有腔隙或微出血的被試中,基線時的全局效率依然與全因死亡率有關。(1)SVD經典影像標記(重點是WMH)隨著時間都發生了變化;  (2)輕重度WMH組和重度WMH組在彌散指標(FA等)上存在明顯差別,主要體現在連通左右腦的胼胝體(因此影響了全腦網絡的連通性?)(3)重度WMH組全局效率與認知衰退的關聯,明顯比輕中度WMH組要強;    該研究中,作者證實了腦結構網絡的全局效率隨著SVD的發展逐漸降低。在重度WMH組中,全局效率的降低與認知加工速度的降低有關;在沒有腔隙的被試中,則與認知指數的衰退有關。獨立於心血管風險因素,基線全局效率可以預測3.5年觀察期的全因死亡率。    描述被試認知功能隨時間的變化軌跡時,作者發現,個體被試的變化軌跡曲線並不完全相似(部分被試甚至出現認知功能提升)。作者認為,可能白質損傷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造成明顯的認知損傷;而只要不超過這個閾值,可能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認知損傷。使用NBS校正進行連邊分析沒有結果,說明白質連接的損傷並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體散落分布的。在前述的結果中,重度WMH組的表現比輕中度WMH組都要明顯。作者的解釋是,重度WMH組的白質損傷更嚴重、血管損傷更多,因此認知衰退也更嚴重。    之前的研究表明SVD的經典影像標記(比如白質高信號)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作者的研究發現,腦網絡全局效率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但經典影像標記與死亡風險無關或者只有微弱關聯。作者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腦網絡全局效率的下降可以充當SVD血管損傷的標記,並且可能比經典影像標記綜合了更多信息;此外,在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中都發現了結構網絡的破壞,因此腦結構網絡變化可能就是神經退行過程的見證。不過,作者也表示,經典影像標記不能預測死亡風險,也可能是由於自己樣本數據造成的統計力度不足。     該研究的限制:由於設備升級排除了大量被試。縱向研究中使用相同的認知測試量表,可能受到學習效應的影響,從而使得認知衰退的衡量沒有那麼嚴重。數據採集使用1.5T的機器,使得DTI圖像解析度較低,信噪比較低,而且現有的纖維追蹤技術還不能完全解決纖維交叉的問題。  (2)NBS校正無結果、重度WMH組結果更明顯,作者的解釋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3)經典影像標記不能很好地預測死亡風險,這與前人的結果是略有不同的,作者提出了一些佐證,但是說服力並不很強;原文:Structural network changes in 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如需原文及補充材料請加微信:siyingyxf 或者19962074063,如對思影課程感興趣也可加此微信號諮詢。

微信掃碼或者長按選擇識別關注思影

非常感謝轉發支持與推薦

歡迎瀏覽思影的數據處理課程以及數據處理業務介紹。(請直接點擊下文文字即可瀏覽思影科技其他課程,歡迎報名與諮詢):

相關焦點

  • 腦小血管病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10月9日上午腦小血管病論壇熱烈開場,各位專家分別匯報了腦小血管病的最新進展,現為大家精選本次論壇精彩內容,以饗讀者。腦小血管病的診療研究徐運教授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人群中90%存在腦小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中有30%存在腦小血管病。除此,腦小血管病還是血管性抑鬱發生的重要原因。腦小血管病病理類型分為Ⅰ~Ⅵ型,其中80%為Ⅰ型,與高血壓和年齡相關。Ⅰ型:小動脈硬化,表現為纖維素樣壞死、脂質透明變性、小動脈粥樣硬化、微動脈瘤、小動脈節段性結構紊亂或解體。
  • 王伊龍:腦小血管病與血管性認知障礙治療研究進展
    在10月9日的會議上,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王伊龍教授帶來了題為「腦小血管病與血管性認知障礙治療研究進展」的精彩報告。 醫脈通整理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腦小血管病如何診治?這一篇講清楚了
    原創 李土明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一文掌握腦小血管病的治療策略。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其臨床症狀隱匿和病程進展緩慢,常常被稱為「小卒中(little strokes)」,但CSVD是累及全腦小血管的災難性損害,猶如風暴過後滿目狼藉,其後續的損害一直進行。另外,認知功能下降是CSVD最常見及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約半數血管性認知障礙系CSVD所致。
  • JNNP:自發性腦出血倖存者的長期功能衰退
    自發性腦出血(ICH)自發性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情況下各種原因引起的腦大、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自發性破裂引起的腦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在歐美國家,自發性腦出血患者佔全部卒中患者的10%~20%,病死率和致殘率都很高,有資料顯示病死率達23%~52%。
  • JNNP:腦外傷後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關係
    JNNP:腦外傷後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關係 2020-12-21 1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腦分享 | 腦結構、腦工作原理最詳細圖解
    你知道,當你看到一個大腦,它總是覆蓋著噁心的血管。但這些並不是真正在大腦的表面上,它們埋設在裡面。下面是完整的樣子,使用的樣品可能是豬的大腦:中腦與視覺,聽覺,動作控制,警覺性,體溫控制有關,還有一堆其他的事情。大腦被分為了前腦、中腦和後腦。
  • Brain: 帕金森病患者幻覺產生的神經機制|腦科學頂刊導讀79期
    >3,帕金森氏病中gamma振蕩和腦深部刺激頻率的交叉頻率耦合4,遺傳性阿爾茨海默疾病風險影響海馬子區模式分離的神經機制5,小膠質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種從阿爾茨海默病遺傳學中發現的疾病相關過程影像學研究表明,腦白質丟失和功能連通性的改變與帕金森視覺幻覺有關,但大腦網絡受影響的部分的選擇性脆弱的生物學因素尚不清楚。帕金森病幻覺的最新模型表明,它們的出現是由於不同網絡的相對影響發生了變化。了解結構連通性如何影響網絡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有助於理解機制。
  • 腦充血怎麼辦 如何預防腦充血
    腦充血也稱為腦中風,是老年患有高血壓患者常見的一種嚴重的腦部疾病。腦出血實質上是因為血管破裂從而引發腦充血。如果不加以改善治療,那麼對於患者的威脅是最大的。那麼腦充血怎麼辦,如何預防腦充血,一起來看看吧!
  • 血管不是突然「阻塞」,出現五種表現後,最好查一下腦CT
    血管主要含有血液,而血液中含有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如果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含量增加,可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嚴重時可加重血管壁的動脈粥樣硬化,阻塞血管。 提醒:血管不是突然「堵塞」的,堵塞在不同的部位,會引起不同的疾病!
  • NB封面文章:3D血管成像精準解析癲癇後海馬區微血管網絡重塑
    癲癇主要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神經功能失調,以大腦神經元異常同步化放電、反覆癇性發作為特徵,其頻繁發作可導致腦不可逆的進行性損害,臨床以顳葉癲癇最為常見。近年來研究顯示癲癇的反覆發作與顳葉海馬結構受損及其代償機制的失代償有關。其中海馬微血管異常增生—微環境炎症效應—癇性發作周期性反覆循環,被認為可能是誘導慢性癲癇形成的新機制。迄今為止,癲癇後血管網絡重塑進程及機制等尚未明確。
  • Nat Commun:體外合成的Aβ蛋白在結構上不同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
    2019年11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在於Aβ澱粉樣蛋白原纖維(也稱為Aβ原纖維)和tau蛋白衍生性的神經原纖維纏結物在神經元中沉積。一些觀察結果表明Aβ肽對於觸發疾病發作至關重要。
  • 腦梗死治療中的微循環修復
    腦微循環的主要結構和功能基礎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由血管內皮細胞及其緊密連接、基底膜、星形膠質細胞終足組成。BBB在生理狀態下為腦組織提供營養,而在腦梗死損傷機制中又起著重要作用。
  • 顛覆認知——神奇腦網絡最新發現纖維束
    彌散張量成像(DTI)是唯一可顯示活體腦白質纖維束的無創性成像技術,能夠立體、直觀的顯示纖維束的走形變化。《DTI神經纖維束結構與功能》一書,詳細講述了大腦內部的微觀結構,詳細講述了大腦神經纖維束的走形、毗鄰和頸髓內的走形關係。
  • 心理所發現青少年及早期成年人核心腦網絡間的層級結構
    腦是由多個分散的大尺度網絡構成的系統。默認網絡、背側注意網絡和突顯網絡是科研人員普遍關注的三個核心腦網絡,它們在個體發展和老化的過程中起到維持正常心理狀態和認知能力(如注意、工作記憶、決策)的關鍵作用;擾亂這些腦網絡間功能交互可能導致神經和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和多動障礙、精神分裂症、痴呆等)的發生。
  • 學齡前兒童腦結構和功能聯接組如何發育
    人腦的結構和功能在兒童早期階段經歷了高度動態、精細複雜的成熟過程。這些變化不僅為理解這一階段的認知和行為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神經科學解釋,而且對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表現產生重要影響。早在20世紀初期,神經解剖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屍檢腦組織考察胎兒和嬰幼兒階段的腦結構發育特點,這為認識腦的早期發育規律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和線索。
  • 血管內超聲擊敗DSA,成為冠脈血管檢查的新「金標準」!
    黑科技血管內超聲不僅能清晰顯示血管壁厚度、管腔面積和形狀,還能辨認鈣化、纖維化等病變,被譽為PCI醫生的「第三隻眼睛」,成功擊敗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成為了冠脈血管檢查新的「金標準」。一、心血管病——人類健康「頭號殺手」心血管病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
  • 前沿綜述:大腦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中的物理學
    表徵是如何在腦中傳遞?知識怎樣修正?解答大腦複雜系統的一系列謎題,物理學視角越來越重要。Nature reviews Physics 一篇綜述文章,從大腦的結構網絡、功能網絡和網絡控制的角度,梳理了物理學在腦科學研究中的進展。本文是對這篇綜述的概述。
  • 經常腦供血不足的人,可以常吃這三物,恢復血管彈性!
    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階段,通常情況如果天氣非常寒冷,就會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為這時候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換句話說,天氣越冷、心臟負荷越大。一旦氣溫變化大了之後,就會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誘發心梗和心絞痛等症。
  • 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
    4,Neurosurgery:輕型大血管閉塞血管內治療的首個前瞻性研究 來源:腦血管病及重症文獻導讀 機械性血栓切除術(MT)是發病24h 內前循環大血管閉塞(LVO)患者和中-重度卒中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
  • 第44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治療前後腦結構變化及神經認知功能的變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表現出幾種神經心理損害(4,5),但這些缺陷與局部腦功能障礙之間的聯繫仍存在爭議(6-8)。反覆呼吸暫停睡眠期間的低顱壓事件會導致間歇性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皮層和交感神經系統覺醒和睡眠碎片化(6,9)。間歇性低氧血症與交感神經血管收縮增加和血管保護機制降低有關,這可能導致大腦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改變(4,7,9) 神經影像學研究可以通過檢查大腦完整性和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