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的敗家皇帝:一頓飯三口人分五個燒餅,摳門和節儉壓根不一樣

2020-12-16 趣聞今說

清朝先後有十二位皇帝,按理說皇帝的生活似乎會極盡奢華。

然而,在這十二位皇帝當中,偏偏有這麼一位皇帝以節儉著稱,甚至到了衣服打補丁的地步,他就是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

然而,節儉的道光帝並沒有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更比不上康乾雍三朝,反而在鴉片戰爭英國艦船的炮響聲中,將中國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這樣一個有些哀其不幸的皇帝是否也同樣令人怒其不爭呢?

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

1782年,正是康乾盛世的末期,道光帝旻寧正在這一年降生。當時,沒有人認為小旻寧會是將來的大清帝王,畢竟連他的父親嘉慶帝此時也尚未被確定為儲君。

1791年,年近八十歲的乾隆帶領群臣狩獵,十歲的旻寧因獵獲野鹿受賞,可以說起點很高。

1799年,十七歲的旻寧便被嘉慶帝根據雍正密立皇儲的做法確定為繼承人,雖然旻寧是嘉慶帝的第二個兒子,但由於長子夭折,他也順其自然地被視為嫡長子。

1820年,旻寧在嘉慶駕崩後順利繼位,年號「道光」。

據說,在旻寧尚為皇子時便極為節儉,甚至到了晚飯一家三口共分五個燒餅的地步。

以身作則勤儉治國

旻寧繼位成為道光帝後,隨即就向天下昭示《聲色貨利論》,表達絕不搞奢侈浪費的決心和節儉持國的理念。

到了除夕夜,這樣一個可以大吃大喝的傳統節日,道光帝也堅持四菜一湯。

當初三口人分五個燒餅的作風保持到坐在金鑾殿上,哪怕是批閱奏章也只是用普通的筆墨紙硯。甚至繼承了太爺爺雍正帝的作風,不搞巡遊。

在道光的帶領下很多大臣們也開始「儉樸」起來,只是令人頗感嘲諷的是大臣們為了在道光面前表現儉樸,紛紛去買舊衣服裝飾自己,有的直接把原本好好的衣服改得破破爛爛的。

脫離百姓的節儉不過是表面文章

在坊間流傳著這樣一件關於道光的軼事,有一回他聽說某些大臣一天吃四個雞蛋,覺得十分浪費。

畢竟內務府告訴他一枚雞蛋五兩銀子,如此算來一天四個雞蛋就得花費二十兩。當場大臣改口說雞蛋是自己家飼養的母雞所下。

道光聽聞連忙讓內務府養雞,可是每年養一隻雞內務府開銷需要二十四兩,相當於老百姓一年的花費。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管理上的漏洞造成內務府欺上瞞下,而道光帝卻毫不知情。

不會花錢適得其反

1828年,持續五年之久的新疆張格爾被平定。

道光帝為表彰有功將士特意在頤和園設宴招待他們。

可是當從前線不遠萬裡趕到京城的將士們看到面前十分簡單的飯菜,心中不免寒心,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如今將帥不惜命,帝王卻摳門。

道光帝不僅在飯桌上精打細算,甚至在軍事上也動了心思。

新疆平定後,道光認為應該縮減戍邊兵力,於是計劃將駐兵從一萬八千人降為六千人。

新疆的穩定對於內蒙、直隸的穩定有直接影響。

此想法一出便被大臣們紛紛反對,最終道光妥協為新疆不裁軍,但各省要裁軍以達到節省三十萬兩銀子補充新疆軍餉。

鴉片戰爭的巨額賠償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抵抗不力的大清被迫接受《南京條約》籤訂,賠償英國各類費用兩千一百萬銀元,不知道在道光帝看來能抵多少雞蛋。

結語

歷史評判一個皇帝是否稱得上「好」,不僅僅要看個人品質,更要看是否帶領國家強大、是否讓人民過得更好,更何況摳門和節儉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道光帝的悲劇就在於除了節儉之外,沒有突出的治理能力,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更加不堪一擊。

相關焦點

  • 史上最摳門的皇帝:衣服只穿帶補丁的,皇后生日只請大臣吃打滷面
    有這麼好的條件,皇帝們花起錢來也是大手大腳,例如,乾隆皇帝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作為富n代的他,享受著祖輩給他留下的豐厚的國庫以及穩固的江山,絲毫沒有節制地「亂花錢」。乾隆帝非常喜歡出門旅遊,光是在路上給他拉船的縴夫都有三千多人,這些可都要給工錢的。這一路要想玩得盡心,沒個幾百萬兩根本不夠用。
  • 你見過最摳門的人,能摳到什麼地步?摳門和節儉的區別
    1、紅紅說她見過最摳門的,家裡只有一盞二十瓦門燈,用活動電線拉來拉去,到各個房間照明。夏天嫌熱,外面的風進不來,就把自家朝南的牆掏一個洞,風就呼呼吹進來。紅紅說和她們做鄰居二十年了,從未看見他們夫妻穿過一件新衣服......2、我有個朋友就是很節儉,去菜市場買菜,永遠只買最便宜的。買一堆人家挑剩下的,最後吃不完壞一半,他媳婦再扔了。他的臥室跟雜貨鋪一樣,不用壞了的東西,他都不捨得扔。
  • 節儉是傳統美德,父母的哪些節儉行為,大家理解不了
    節儉一直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雖然節儉是好事,但是老一輩的思想觀念和我們年輕人還是有代溝,於是他們的一些節儉行為,現在的我們有些無法理解,接下來的事件就是有人發了一個帖子表示大家的父母的節儉行為有哪些,讓大家無法理解,有上億的人紛紛圍觀這個帖子。
  • 雞蛋炒肉,能把清朝的這位皇帝饞死,御膳房這做法也太摳門了
    看完《我在宮裡做廚師》最後一期,終於學到一味接地氣的「宮廷菜」了,前面幾集的宮廷菜一個比一個繁瑣,比如蘇造肉,現在全國就剩下一個人能做正宗了,不過這期講的是著名的「摳門」皇帝道光,最愛的一道菜雞蛋炒肉。
  • 理性摳門簡單生活 節儉風尚強勢回歸
    精髓 NONO提起新節儉主義,就不能不提到加拿大女作家NaomiKlein寫的一部名叫《無品牌(NoLogo)》的書,通過對名牌崇拜的批判,對奢華鋪張的諷剌,繼而在都市裡興起了一種理性消費、簡單生活的新節儉主義之風,其精髓並不是因為生活水平低而節衣縮食,而是掙著大把的錢,摒棄無謂的鋪張浪費,扔掉多餘、繁瑣的部分,過精緻、純粹而簡單的生活,
  • 節儉是一種美德,我們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做一個節儉的人!
    朱子將「一粥一頓,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不斷物質困難」成為「家」的座右銘;毛澤東以「厲行節儉,勤儉節約」為「國」的經驗。而現在生活在城市之間的人流應該有什麼樣的依依?說起節儉,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奶奶吃完飯皺著眉頭的樣子。中國餐桌上似乎不缺魚和肉。
  • 父母過度節儉,只會讓孩子認為家裡窮,從而變得「摳門」
    為了鍛鍊孩子的艱苦精神,有些父母就繼承了良好的節儉精神,對孩子物質上進行了"限量"供應。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窮養",但做什麼都不能過分。李剛從小就比較懂事,由於父母長期節儉,從他12歲開始,就學會獨立,而父母也是除了學費,零花錢的基本就沒給過他,甚至家具,電視機都老了,也不更新換代。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也知道家裡不富裕,就儘量地在學校省錢。
  • 父母過度節儉,只會讓孩子認為家裡窮,從而變得"摳門"
    自然而然地就不願意和別人交朋友了,強行加入,只會受到嘲笑。變得摳門有的孩子從小節儉慣了,長大後就變得摳門,這類人一般都交不到什麼朋友,畢竟生活中少不了金錢來往而摳門的人也做不了什麼大事,限制住了他的未來發展,長期如此下去,只能培養出一個和我們非常像的孩子。過度節儉絕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反而會影響孩子。
  • 有錢卻小氣的星座,生活節儉近乎摳門吝嗇,低調行事從不暴露財富
    生活中總有些明明沒有錢卻冒充大款,用信用卡、花唄透支支持著自己有錢的假象,而有些人卻明明很有錢,卻生活節儉近乎摳門,讓人無法相信這個人有錢。現代生活即有人選擇「精緻窮」,也有人選擇截然不同的「鐵公雞」。不同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態度往往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 古詩詞裡話節儉: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
    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感受和傳承中華民族的節儉美德。厲行節約,拒絕浪費。《朱子家訓》(節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是一部闡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其中開篇伊始就提到了節儉的重要性。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半條線,我們也要常想著獲得的過程多麼的艱難。
  • 這種所謂的「節儉」,會毀掉孩子的眼界和格局,還有家長樂此不疲
    然而,在我看來,這種所謂的「節儉」,並不可取,會毀掉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才會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比如去同情弱小、把食物和金錢分給別人。孩子也一樣,家長過於節儉,在孩子吃穿用度方面,極盡摳門,孩子就會感受到生存的危機,當他和人交往的時候,一旦察覺到利益會受損,肯定變得小心翼翼、摳門、小氣。這樣的孩子,在社交的過程中,容易過於注重眼前的得失,眼光太短淺,難以獲得大的成就。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對這些現象,時人有所警覺,並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和勸誡,提倡飲食節儉觀念,以期「戒奢從簡」,重塑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風俗觀念。
  • 戒奢從簡: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對這些現象,時人有所警覺,並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和勸誡,提倡飲食節儉觀念,以期「戒奢從簡」,重塑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風俗觀念。
  • 當節儉成為習慣
    作者提供關於節儉,有很多道理可講,我的父母卻很少用言語來告訴我們。他們身體力行或者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讓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養成節儉的習慣。父母都是農民出身,對糧食的重視,從小根植於他們的內心。之後從軍打仗,更是每樣物資都得精打細算著用。父親對我們說過「半截蠟燭」的故事。
  • 2018高考作文寫作素材:關於節儉奢侈的名句
    ·緊緊手,年年有   ·勤能補拙,省能補貧   ·思前顧後,吃穿常有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披著破大氅的,往往是個好酒徒(西班牙)   ·糧收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會吃的吃千頓,不會吃的吃一頓   ·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 古代皇帝一頓那麼多菜,吃不完的難道全倒掉?背後真相其實很噁心
    相信大家聽過這麼一句話「民以食為天」現代對於吃,那是各種花樣,千奇百怪,那麼在古代皇帝吃的飯,到底是什麼場面呢,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宮廷戲吧,對於裡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皇帝吃的是山珍海味,絕不會像咱們老百姓一樣想吃啥吃啥,今兒個白菜貴了改吃蘿蔔,那太有損皇帝的威嚴和尊貴。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這一時期人們在獲得物質滿足的同時也產生了奢侈浪費現象:日常飲食生活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為常態,飲食製作過於求精求新,貪圖物質享受、耽於宴樂者十分普遍。對這些現象,時人有所警覺,並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和勸誡,提倡飲食節儉觀念,以期「戒奢從簡」,重塑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風俗觀念。
  • 孩子小時有這幾種「節儉」,將來大多沒出息,家長別再沾沾自喜了
    沒想到小孩兒卻說道:「不買不買,爸爸說不吃白不吃,吃飽就不用買了」。周圍的人無奈地搖著腦袋。這樣的行為看似節儉,可是並不是節儉,這是一種陋習,一種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壞習慣,家長們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千萬別再沾沾自喜。
  • 「摳門」一詞是怎麼來的?其實,史上還有一個皇帝比道光更「摳」
    「吝嗇」一詞,古人為什麼會說是「摳門」?話說,古時候有一個財主,愛財如命。去寺裡燒香看見廟門上刷的金粉,他要摳了帶走,所以,就有了「摳門」這個詞語 。之後,「摳門」的意思則是說:吝嗇到連個門把手都捨不得裝,開門的時候不得不用手去摳門縫,摳門就誕生了。所以,大家把吝嗇的人說成是摳門。都說道光是中國歷史上最「摳門」的皇帝,不過,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的吝嗇程度,足以與道光相媲美,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雖然出身望族,但是,他的家族早在他出生前就已沒落。
  • 傳承節儉美德 助力民族復興 ——興節儉反浪費的倡議書(2021年高考模擬範文)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餐廳,抑或是賓館,浪費行為司空見慣,比如對待食物,饅頭只吃一半就扔掉,菜剛吃一點就倒掉,酒水剛打開沒喝一口就倒掉……,有的說「吃穿不愁,何須在乎這一點」;有的說「富足社會,我何必裝節儉」;如果有人節儉,反而被人認為是窮酸。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