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類產品看需求思考

2020-12-2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有一個很老的例子了,用戶說:「我想要馬,想要更快的馬」,而最後汽車卻出現了而且大獲成功。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做好需求分析才能使得產品獲得成功。

需求具體指什麼

萬物皆產品,房子作為產品滿足你遮風擋雨的需求,汽車作為產品是為了滿足你想更快的到達某個地方的需求,最早出現的手機作為產品是為了滿足你更快捷方便的隨時聯繫某人…..任何產品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而生的。

以資訊類產品為例,進行需求思考。

用戶場景化思考

小結:

  • 起床、等車、坐車、睡前等大量碎片化時間內,用戶想找點事做,打發時間
  • 碎片化時間內,用戶想去了解一些資訊信息,使得自己和其他人交流時能增加談資
  •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用戶漸漸不願意從報紙和電視上獲取新聞資訊,尋求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資訊的方式
  • 增加自己的知識面

資訊類產品用戶分析

截止2017年4月,使用資訊類應用的男性比例為66.32%,女性比例為33.68%,男性依然為資訊類應用的主力軍,使用人群中,35歲及以下的人群佔了大概80%。使得資訊類應用的設備每月依然處於上漲趨勢,且月活率也是較高的水平。

由圖可得,用戶瀏覽新聞主要利用碎片化時間,且觀看新聞頻率較高,因此資訊類市場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蛋糕。

小結:

  • 使用資訊類應用的用戶在不斷增加
  • 資訊類用戶以男性為主
  • 用戶花在資訊類應用的時間基本為碎片化時間,超六成用戶每天都觀看。

產品需求思考

首先,我們需求了解兩個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KANO模型

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將影響滿意度的因素劃分為五個類型,包括:

1. 基本型需求

也稱為必備型需求、理所當然需求,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因素的基本要求。是顧客認為產品「必須有」的屬性或功能。當不滿足顧客需求時,顧客很不滿意;當滿足顧客需求時,顧客也可能不會因而表現出滿意。對於基本型需求,即使超過了顧客的期望,但顧客充其量達到滿意,不會對此表現出更多的好感。不過只要稍有一些疏忽,未達到顧客的期望,則顧客滿意將一落千丈。

例如,夏天家庭使用空調,如果空調正常運行,顧客不會為此而對空調質量感到滿意;反之,一旦空調出現問題,無法製冷,那麼顧客對該品牌空調的滿意水平則會明顯下降,投訴、抱怨隨之而來。

2. 期望型需求

也稱為意願型需求。是指顧客的滿意狀況與需求的滿足程度成比例關係的需求,此類需求得到滿足或表現良好的話,客戶滿意度會顯著增加,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水平超出顧客期望越多,顧客的滿意狀況越好。當此類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表現不好的話,客戶的不滿也會顯著增加。

在市場調查中,顧客談論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質量投訴處理在我國的現狀始終不令人滿意,該服務也可以被視為期望型需求。如果企業對質量投訴處理得越圓滿,那麼顧客就越滿意。

3. 魅力型需求

又稱興奮型需求。指不會被顧客過分期望的需求。對於魅力型需求,隨著滿足顧客期望程度的增加,顧客滿意也急劇上升但興一旦得到滿足,即使表現並不完善,顧客表現出的滿意狀況則也是非常高的。反之,即使在期望不滿足時,顧客也不會因而表現出明顯的不滿意。

例如,一些著名品牌的企業能夠定時進行產品的質量跟蹤和回訪,發布最新的產品信息和促銷內容,並為顧客提供最便捷的購物方式。對此,即使另一些企業未提供這些服務,顧客也不會由此表現出不滿意。

4. 無差異型需求

不論提供與否,對用戶體驗無影響。是質量中既不好也不壞的方面,它們不會導致顧客滿意或不滿意。例如:航空公司為乘客提供的沒有實用價值的贈品。

5. 反向型需求

又稱逆向型需求,指引起強烈不滿的質量特性和導致低水平滿意的質量特性,因為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有相似的喜好。許多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後用戶滿意度反而會下降,而且提供的程度與用戶滿意程度成反比。

KANO模型

了解了兩個理論後,針對以上用戶場景,我們開始分析:

(1)用戶為什麼想看資訊?看資訊是為了滿足用戶的什麼需求?

資訊是用戶因為及時地獲得它並利用它而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信息,資訊有時效性和地域性,它必須被消費者利用。

首先,用戶通過閱讀資訊,得到了什麼?

用戶可能出於不同的目的,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打發時間,隨便看看,順便增加自己的見識;一種是為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根據馬斯洛需求分析,用戶看資訊主要是滿足了以下的需求:

  • 用戶通過觀看資訊,了解到一些前沿的資訊,可以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 通過了解各種前沿資訊,用戶也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形成威望,滿足尊重的需求;
  • 用戶看到感興趣或有趣的資訊可以和其他人進行社交活動,滿足社交的需求;
  • 在無聊的時候進行資訊的觀看,尋求歸屬感的需求。

(2)產品需要怎樣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根據KANO模型,產品首先需要滿足用戶的基本屬性,作為資訊類產品,基本功能就是保證用戶可以即時的看到各種類型新聞,包括基本的相關功能。基本需求滿足了也不能保證產品的成功,在同質化時代,產品的競爭力就需要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的把握了,但是產品也是一個商業產品,需要掙錢,所以必定會有一些例如廣告等商業化因子的加入,有些對於用戶可能是無差異性需求,有些對於用戶就是反向需求,怎樣去把握這個度,也是後期需要考慮的。

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怎樣去區分自身和其他產品,形成自己的忠實用戶呢?

  • 首先產品就需要確定自己的目標人群,確定產品的定位。

例如,zaker的slogan為「傳遞價值資訊」,從slogan中就可以讓用戶知道產品的主要價值,進而對此部分價值感興趣的用戶就會被吸引進來。今日頭條的slogan為「你關心的才是頭條」,從這個slogan中,可以看到今日頭條的核心是主打用戶自己定製內容,吸引相關的用戶。

  • 其次將用戶吸引住了之後,產品就需要考慮怎樣去把用戶培養成忠實用戶。但是,內容的優質與否才是資訊應用最重要的競爭因素之一。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怎樣使得產品滿足期望型和魅力型需求。作為資訊類產品,主打內容吸引用戶,於它而言其中的一個期望型需求就是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內容質量高用戶的滿意度就會得到上升,反之用戶滿意度則會下降,至最後放棄此產品。那麼,作為資訊類產品,怎樣去滿足用戶的魅力型需求呢?

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就是典型的滿足了用戶魅力型需求的例子,這個功能的出現會讓用戶在閱讀資訊時有私人訂製的感覺,在今日頭條內進行資訊新聞的查看時,用戶根據自己不同的偏好選擇「不感興趣」,之後的推薦就會過濾掉這部分內容,做到個性化精準推薦,會讓用戶有驚豔的感覺;在比如zaker每天會推送早報,teatime,星八刻等等,根據不同的時間段推送文章的性質也不同,早報基本是精選一天的新聞資訊,而星八刻則是精選娛樂新聞為主,內容基本不多,但是都是精選過的內容,這裡就和產品定位「傳遞價值資訊」的slogan符合,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看或不看,並且又讓用戶有充分的權限選擇自己想接受推送的內容。

  • 最後引入商業化的時候,就需要考慮,怎麼做最大限度的減少用戶的不適,怎樣做又可以吸引到用戶向商業入口帶來流量。資訊類產品商業化一般主要以廣告和積分商城為主,積分商城通過積分吸引用戶進行消費,廣告主要通過圖文吸引用戶進行點擊查看,廣告過多會引起用戶的反感,加大產品的反向需求。但是目前依然主要還是以商業廣告為主,其他多樣化的商業模式還未成熟。

觀察zaker,目前在資訊欄目下,信息流的資訊中交織著少部分廣告,而積分商城入口只存在於「我的」中,積分對於用戶的吸引力度不大,屬於無差異需求,用戶不會對此有不滿意,但是對於產品來說,這部分的商業化價值就不夠理想了。網易新聞中也是在資訊中交織著少部分廣告,但是和zaker不同的是,網易新聞的金幣商城內促銷吸引力度,同時在「我的」界面設置了金幣任務,增加了獲取金幣的趣味性,這裡我認為有利有弊,利的就是對於金幣商城來說,這是一個吸引用戶參與的行為,對於部分用戶來說可能是一個魅力型需求,弊端就是對於資訊類APP來說,用戶更多的是希望看到更好的內容,而這樣可能會影響到用戶的注意力,大家對於此點有不同想法的可以評論區發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下吧~

總結

用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而產品也需要根據變化而變化。產品也需要亮點,分析用戶的心理,從中找出需求,尋找產品和用戶的共鳴,確定定位,讓用戶記住自己。需求需要不斷的去思考。

產品新人,就需求思考的一點點想法,請大家指導。

 

本文由 @卉子醬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大眾對健康類資訊需求逐年上升,如何做好健康傳播?
    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增強,大眾對健康類資訊的資訊的需求逐年上升。如何提供更準確、更權威、更有效的健康信息值得所有健康傳播工作者關注和思考。如何更好的報導醫藥創新前沿,不僅需要相關知識,更需要與行業深度接觸。王傳禮說,「有時候,一篇優質的醫療報導並不僅是情緒的宣洩,而是要帶來有價值的信息增量。這種信息增量能引起深度思考,進而推進有益發展。」
  • 劉興榮:實體店如何0成本打造資訊類引流產品?
    昨天的分享我們講到實體店如何打造引流型產品的四個核心方法論,但是昨天沒有講案例,大家看了可能會覺得有些抽象。那麼今天繼續分享一些教育資訊類的引流產品的打造案例,讓實體店也能通過高價值高誘惑的行業資訊,0成本打造引流爆品。
  • 看新聞資訊類APP如何玩轉萬億市場
    3、聚合類新聞APP:趣頭條、ZAKER、今日頭條等這類APP大多是第三方技術團隊開發,通過整合內容資源或利用其他網站的公開接口,對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後將個性化內容提供給用戶。新聞資訊類APP如何做好消息推送?
  • 設計小結:新聞資訊類App的UX淺析
    目前上主流的移動新聞資訊APP分為2類:聚合類新聞資訊app(今日頭條、UC、一點資訊):平臺本身不產出原創內容,抓取整合行業各類信息源推送,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門戶類網站新聞資訊app(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搜狐新聞):PC延伸的門戶網站,通過轉載內容和新聞解析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用研根據iresearch 2017數據各項佔比,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移動新聞資訊app核心用戶概念模型。
  • 產品新人如何入門:需求分析
    用戶群劃分:分享類用戶,愛旅遊愛分享,喜歡分享各種旅行感受攻略等;瀏覽類用戶,看旅行攻略和他人遊記為主;旅行賺錢類,如背包客小鵬;軟文推廣類,旅行社/公司職員,旅行編輯,寫旅行類文案推廣;組隊約伴型,組隊旅行,順便預定一個酒店。
  • 產品思考:用戶為什麼會卸載你的APP?
    需求一般由用戶產生,「存在即是合理的」,產品所要做的無非就是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及功能點。什麼是剛需?從網際網路角度來看,用戶想要的功能與內容,都可以稱之為需求,當需求非常強烈,甚至非要不可,就可以稱之為剛需,也叫剛性需求。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看未來選擇做什麼樣的產品
    摘要:本文主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模型,從需求的角度看未來選擇做什麼樣的產品。未來選擇做什麼樣的產品?上文探究了產品的形態,除了可見的、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精神產品,還可以是「人」本身。產品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需求旺盛的地方,就是市場充沛的地方。既然這樣,不妨從人需求的這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未來,人們到底需要什麼?
  •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角度,看手機K歌app的產品需求
    下面我們就拿馬斯洛需求理論來分析一下手機K歌軟體(有興趣的朋友可體驗一下唱吧、全民K歌這兩款app):第一層需求:生理需求所謂生理需求即對於產品的核心需求,此需求若得不到滿足,則產品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去質疑的,它是用戶使用產品最核心的動力。
  • 針對翻譯類產品痛點 搜狗CEO王小川是如何思考解決的?
    針對翻譯類產品痛點 搜狗CEO王小川是如何思考解決的?這些問題之外,普通用戶在選擇翻譯機類產品時,還有著更多疑問。與此同時,對翻譯類產品有需求、產生興趣的人群也正在壯大。2018年上半年內地居民因私出入境證件籤發量再創新高,共籤發因私普通護照1641.6萬本,同比增長21%。國內居民出境旅遊、商務出國整體出遊意願不斷攀升,用戶對於翻譯類智能硬體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 從支付寶年度帳單,看我們對帳單產品的需求
    本文結合支付寶推出的年度帳單「不準」現象,給出了一系列分析與思考,最後解釋了我們想要什麼的帳單產品。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先替大家緩緩地打出一個問號:?朋友轉帳不確定是否是消費,可以理解。但購買理財算消費,退款也不刨除,這帳單算不算一種欺騙?我個人不是一個金融向的產品經理,可能有一些對於金融產品理解的片面性。單純從一個消費者的需求角度來分析一下我們關於帳單的需求,以及相關產品可能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 產品日常需求思考——掃碼點餐的實戰思路
    產品日常需求思考--掃碼點餐的實戰思路好多產品對需求規劃和設計思路,可能沒有一個很好的概念。比如接到一個功能,直接憑印象直接開搞(我的就是用戶的),好點的找一找市場同行的瞅一瞅(我有分析)。6.無客戶要求,自有產品,領導要求不能比別人的掃碼點餐差,適用業態要廣(快餐,中餐,奶茶,西餐等)。第一步基本已經完成,這步中經常會留下一些信息坑,需要我們下一步去解決。 分析需求是最主要的,是對需求方向和框架的確定。
  • 產品設計背後的馬斯洛需求層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劃分為五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為我們對產品背後的需求分析指明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接下來我將產品需求與馬斯洛需求層次做一個切合分析。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2)媒體網站產品經理不僅需要關注社交平臺,還應該多去關注網際網路相關的媒體資訊網站,比如說虎嗅、36Kr、鈦媒體等,通過這些平臺能夠保持對市場方向把握的敏感度和獲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包括熱點信息,媒體輿論等。
  • 針對翻譯類產品痛點 搜狗CEO王小川是如何思考解決的
    每經編輯祝裕  翻譯產品值得信賴、準確嗎?很多手機APP不就有這種功能了嗎?這些問題之外,普通用戶在選擇翻譯機類產品時,還有著更多疑問。  與此同時,對翻譯類產品有需求、產生興趣的人群也正在壯大。
  • 業務產品的設計方法論與思考
    談一談業務產品設計的一些思考。主要分了六點談:什麼是業務產品?業務產品的定位和目標?業務產品的需求來源和分析?業務系統如何設計和優化?一個產品重要的是盈利,我更偏向從商業模式上去區分我們所能常見的產品。它主要分為業務型產品和工具型產品。業務型產品就是由具體的業務實現主要盈利,不只是網際網路+,更重要的是業務的發展;工具類的主要是網際網路類的營收,比如廣告、付費增值、遊戲。電商就是明顯的業務型產品(業務產品可以由B端和C端組成)。電商系統的建設和優化,不外乎兩個根本目標:提高收入和降低成本。
  • 有哪些信息源值得看? 資訊類、文章類推薦
    今天先來分享一些自用的新聞資訊與通識領域信息流,順便介紹幾個相關的工具給你,看完就能上手。和健身的人要進行合理膳食一樣,獲取信息也需要因人而異的搭配方案。這是安安的「進食策略」:⑴ RSS訂閱相比郵件訂閱,RSS訂閱作為一種古早的信息獲取方式更多地被網際網路人所熟知與認可。
  • 以小博大:從記帳軟體看工具類產品如何發展
    記帳類產品的發展方向分析首先要明確的是記帳類產品的工具屬性,最好的工具型產品就是能讓用戶「用完即走」,把工具的核心功能做到極致,比如記帳類產品,讓用戶快捷方便的記下帳單才是記帳類產品的立身之本。因為就在於記帳類工具產品的用戶需求容易確定:表面的需求是記帳,深層次的需求就是對錢的需求,而且比一般的人需求更大,要不然就不會選擇記帳這種方式來規劃自己的財政,當然不排除少數人的其他想法。
  • 從產品迭代角度,看即刻APP的前世今生
    即刻APP作為一款資訊類的APP,經歷了很多次迭代,功能和屬性也發生了變化。本文作者從四個角度出發,從產品迭代角度,看即刻APP的前世今生,希望對你有幫助。下架333天後,「小黃即」回歸,從6.0直接升級為7.0。
  • 產品思考:為什麼微信群聊沒有導航?
    基於這些問題,本文作者帶來了一些產品思考的分析,不妨讀讀。近幾日在做微信群的運營調研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微信用戶有查找相關微信群的需求;群聊發起者有宣傳、擴大群聊影響力招募更多群成員的需求;微信沒有開放群聊的搜索和導航功能。但是,為什麼沒有像樣的群聊導航產品出現呢?
  • 如何深入發掘產品的真實需求?
    編輯導讀: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用戶獲益,用戶獲益的前提是理解用戶需求。只有深入發掘產品的真實需求,才能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提高用戶體驗。本文將三個方面,分析如何深入發掘產品的真實需求,希望對你有幫助。或多或少,我們都聽過:劉潤常說,「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用戶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