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詳解燕國的遼西郡和遼東郡

2021-01-08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16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我們知道,燕國在燕山南北一共設置了四個郡級單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郡其實都是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軍鎮,因此是否有足夠的防禦力,和自給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也正因為如果,燕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帶成為了這些軍鎮的所在地,而控制了這些丘陵地帶,也就等於控制了那幾條穿行於燕山山脈的「遼西古道」。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區設置了「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那麼另兩個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們就是遼西郡和遼東郡。

如果從遼西和遼東這兩個名字來看,遼河應當是這兩個軍鎮的分割線。不過如果這樣劃分的話,下遼河平原就被一分為二了,如果說是兩兄弟分財產,這種分法倒也合理,畢竟下遼河平原的土地是最為平整和肥沃的。不過如果從防禦的角度看,最好還是將同一個地理單元歸於同一個機構管轄下。

事實上遼西郡的管轄區域是在「遼西丘陵」。如果從山脈的角度看,就是燕山主脈以北的七老圖山——醫巫閭山一帶的那些丘陵地帶;如果從河流的角度來看,老哈河(燕長城以南),以及大凌河流域,都是遼西郡的覆蓋區域。

當然,控制這些丘陵、河流的目的,除了開發它的農業潛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夠全面控制「遼西古道」的北出口。而這其中,能夠直通下遼河平原的「大凌河」河谷,又是遼西丘陵的地緣中心,因此遼西郡的郡治「陽樂」邑就設在了大凌河的中遊(現在的遼寧義縣西),以重點扼守這條重要的河谷通道。

既然遼西丘陵已經分配給了「遼西郡」,那麼下遼河平原自然就由「遼東郡」負責管理了。在燕人到來之前,下遼河平原和整個西遼河地區,其實是被那些蒙古高原滲透過來的遊牧民族所佔。這些活躍於大興安嶺兩側的遊牧民族,史稱「東胡」。

而在燕人得到下遼河平原之後,那些退守西遼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的「東胡」,以及那些原本就居住在松嫩平原的漁獵民族,仍然從北線給予了燕國以巨大壓力。而遼東郡的設置除了精耕下遼河平原的土地之外,那段位於遼東、遼西兩大丘陵之間的長城,更是它的防區。

如果燕人在朝鮮半島上能夠更進一步,佔據平壤平原的話,那麼燕人應該會單獨在朝鮮半島設置一個郡(就後來的漢朝那樣)。又或朝鮮半島方向,在東線能夠給予燕人巨大壓力的話,也許燕人會考慮在遼東丘陵單獨設置一個郡作為第一道防線(就遼西丘陵上的「遼西郡」一樣)。

問題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因此遼東丘陵,和燕人在朝鮮半島的突出部,也都成為了「遼西郡」的轄地。雖然下遼河平原是遼東郡的管理重點,但作為地緣中心的「郡治」,能夠依山伴水才能夠具有最高等級的防禦力。因此遼東郡的郡治被選擇駐在了背靠遼東丘陵的「襄平」邑,也就是現在的遼陽市。

至此,燕國依靠分列燕山南北的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完成了對華北平原北部,那些新開拓土地的控制,並為燕國的核心區建立了數道防線。儘管在後世,這些郡的區域及郡治有所調整,但在地理結構沒有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這些調整的範圍仍然是在上述框架之內。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燕國在北線的防禦體系,這套防禦體系在以後的二千多年中一直在發揮作用。至於說南線,燕南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我們已經分析過了。至於說燕國核心區的東面,燕人就暫時就不用煩惱了,無論是尚未開化的東洋人、西洋人,還是已經具備了航海能力的齊人,都無法在那些灘涂地上登陸。現在對於燕人來說,應該考慮一下西線的安全了。

如果說為燕國核心區的北線提供保護的是燕山山脈,那麼核心區西線的安全,就需要依託那條南北向的太行山脈了。在之前分析燕、趙、中山的地緣關係時,我們已經知道了,太行八陘之一的「蒲陰陘」是進入燕國核心區的重要通道,燕國也因此將這條通道東側的「武陽」邑升格為「下都」(現河北易縣)。

不過「蒲陰陘」並不是進入燕國核心區的唯一通道,在燕國國都薊城的西北還有一條道路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條道路就是太行八陘的最後一陘:軍都陘。

相關焦點

  • 中國遼西古代神秘民族!
    孤竹,又稱「觚竹」、「竹氏」,是商在遼西的一個大的方國。《孟子》曰:「孤竹之君居北海」,「北海」即今之渤海。《漢書·地理志》遼西郡令支縣條注曰:「有孤竹城。」應劭曰:「故伯夷國,今有孤竹城。」從考古上看,1973年在喀左北洞村出土二號罍上有銘文「父丁,孤竹,亞微」,這是商代孤竹國在遼西地區的重要物證。在今朝陽縣南、葫蘆島市連山區北交界處有「孤竹營子」這一地名,這一地名是孤竹古國在遼西地區的鐵證。文獻與考古互證,可知孤竹人曾經活動的疆域範圍大體在今河北省東北部和遼寧省西南部。古燕族,東北夷之一,很早就居住於遼西地區。
  •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志載冀往】陳勝、吳廣要去的漁陽郡在哪? 天津薊縣漁陽古街漁陽,古代地名和行政區名
  • 出自北戎,與燕國和萁子朝鮮三足鼎立
    銘文內容大致是:紂王的孫子殷茸在北方作亂,周成王命召公奭領兵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攻打到了燕國地界。根據這個記載,殷茸的叛軍作戰失敗。後來學者考證,殷茸的敗軍應當是通過遼西走廊到達了東北地區。那麼在東北的韓侯國面對這樣一群不速之客,該怎麼辦呢?
  • 我國歷史上的兩個燕國,一個是戰國七雄,一個在河南
    說到燕國,多數人想起的就是曾經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燕國是姬姓諸侯國,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當時姬姓燕國之南的中原大地,也有一個諸侯被稱為燕國。她與燕國幾乎同時受封、同時存在;不知道是否是同名同命的原因,不管是姬姓燕國還是中原的燕國,與當時的大國相比,其史料相對較少;特別是中原的燕國,史上就更疏於記載,以至於關於這個燕國的同一事情, 可能有不同的說法。
  • 詳解諸葛亮南徵時期雲貴高原的地緣結構
    想要讓南中山地的夷人,以及那些移民南中低地日久的漢人豪強心服,蜀漢必須顯示出足夠的軍事能力,這就是「諸葛亮平南中之戰」的地緣背景。接下來在解讀的是南中的地理和行政結構。複雜的部分在地理篇已經解讀了,在這裡可以簡單的用古今行政區劃做一個比較。整個益州南部山地共在蜀漢初期共分為五個郡,包括:越嶲郡、朱提郡、益州郡、永昌郡,以及牂柯郡。
  • 詳解遼東——朝鮮半島的地緣結構
    只不過高句麗族在與下遼河平原的華夏族(戰國直至漢唐)不斷接觸中,率先從華夏民族身上吸收了先進的經驗(包括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在諸東北漁獵民族中脫穎而出,以國家的形式出現在地緣政治舞臺之上。從這個意義上看,高句麗實際上是整個東北漁獵民族的代表,和中山國的誕生過程具有相似性。以高句麗為代表的東北漁獵民族,在佔據了下遼河平原之後,最有誘惑的選擇當然是越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
  • 地緣三國——詳解毌丘儉徵伐高句麗
    當年戰國七雄的燕國,是從東胡手中奪取了這片土地。即便身為東胡後裔的鮮卑、烏桓不來,長白山中還有高句麗這個東北地方政權,一直覬覦著這片已經被中原王朝開發為熟地的土地。對於這個問題,兼有詩人身份的毌丘儉曾經寫過兩首詩《之遼東》和《在幽州》,全詩雖已散佚,卻還是各留下兩句殘句:「憂責重山嶽,誰能為我簷」「芒山邈悠悠,但見胡地埃」。憂心自己身上比山嶽還要重的責任,誰能夠為我分擔。
  • 延續了800多年的上谷古郡 淹沒在黃沙漫漫的官廳水庫邊
    在官廳水庫中段南側懷來縣大古城村北,有一處淹沒在水庫和黃沙之中的古城遺址沮陽,這是古上谷郡的郡治城所在地。上谷郡從戰國時期燕昭王北魏,持續了800多年。上谷郡是燕國北疆西部第一郡,燕國北長城的起點。漢代飛將軍李廣就曾任上谷郡太守。秦漢時期,上谷郡下轄16個縣。上谷郡約置於燕昭王時期,秦、漢時轄今張家口地區及延慶、昌平。郡治沮陽。
  • 遼西宇文遷塞北 五大血戰定國基
    地處今呼和浩特西北的北魏重鎮武川鎮遺址,從遼西遷入武川的宇文泰家族於此起家(資料片)。  宇文鮮卑被慕容燕國攻滅後,其後人中的重要一枝在遼西定居下來,從前燕、後燕、北魏再到西魏、北周乃至隋唐,從遼西走出的宇文家族不斷發展壯大,稱王建國、雄霸一方,成長出宇文泰等青史留名的時代英豪!而南北朝時代兩魏間的五場血腥大戰,更在中國軍事史留下一段盪氣迴腸的精彩華章!
  • 這時的吳真才明白出了什麼事情,他一臉驚恐的看著吳勉和歸不歸
    你看看怎麼樣,隨便說句話就詐出來了」 這時的吳真才明白出了什麼事情,他一臉驚恐的看著吳勉和歸不歸二人,不知道他們倆下一步要幹嘛。突然吳管事兩隻手腕同時一涼,像是被一個涼冰冰的東西劃了一下,再看吳勉的手上多了兩串不知什麼動物骨頭打造的手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