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16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我們知道,燕國在燕山南北一共設置了四個郡級單位。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郡其實都是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軍鎮,因此是否有足夠的防禦力,和自給能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也正因為如果,燕山山脈邊緣的丘陵地帶成為了這些軍鎮的所在地,而控制了這些丘陵地帶,也就等於控制了那幾條穿行於燕山山脈的「遼西古道」。既然燕山以南的丘陵區設置了「漁陽郡」和「右北平郡」,那麼另兩個郡自然就在燕山以北了.它們就是遼西郡和遼東郡。
如果從遼西和遼東這兩個名字來看,遼河應當是這兩個軍鎮的分割線。不過如果這樣劃分的話,下遼河平原就被一分為二了,如果說是兩兄弟分財產,這種分法倒也合理,畢竟下遼河平原的土地是最為平整和肥沃的。不過如果從防禦的角度看,最好還是將同一個地理單元歸於同一個機構管轄下。
事實上遼西郡的管轄區域是在「遼西丘陵」。如果從山脈的角度看,就是燕山主脈以北的七老圖山——醫巫閭山一帶的那些丘陵地帶;如果從河流的角度來看,老哈河(燕長城以南),以及大凌河流域,都是遼西郡的覆蓋區域。
當然,控制這些丘陵、河流的目的,除了開發它的農業潛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能夠全面控制「遼西古道」的北出口。而這其中,能夠直通下遼河平原的「大凌河」河谷,又是遼西丘陵的地緣中心,因此遼西郡的郡治「陽樂」邑就設在了大凌河的中遊(現在的遼寧義縣西),以重點扼守這條重要的河谷通道。
既然遼西丘陵已經分配給了「遼西郡」,那麼下遼河平原自然就由「遼東郡」負責管理了。在燕人到來之前,下遼河平原和整個西遼河地區,其實是被那些蒙古高原滲透過來的遊牧民族所佔。這些活躍於大興安嶺兩側的遊牧民族,史稱「東胡」。
而在燕人得到下遼河平原之後,那些退守西遼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的「東胡」,以及那些原本就居住在松嫩平原的漁獵民族,仍然從北線給予了燕國以巨大壓力。而遼東郡的設置除了精耕下遼河平原的土地之外,那段位於遼東、遼西兩大丘陵之間的長城,更是它的防區。
如果燕人在朝鮮半島上能夠更進一步,佔據平壤平原的話,那麼燕人應該會單獨在朝鮮半島設置一個郡(就後來的漢朝那樣)。又或朝鮮半島方向,在東線能夠給予燕人巨大壓力的話,也許燕人會考慮在遼東丘陵單獨設置一個郡作為第一道防線(就遼西丘陵上的「遼西郡」一樣)。
問題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因此遼東丘陵,和燕人在朝鮮半島的突出部,也都成為了「遼西郡」的轄地。雖然下遼河平原是遼東郡的管理重點,但作為地緣中心的「郡治」,能夠依山伴水才能夠具有最高等級的防禦力。因此遼東郡的郡治被選擇駐在了背靠遼東丘陵的「襄平」邑,也就是現在的遼陽市。
至此,燕國依靠分列燕山南北的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完成了對華北平原北部,那些新開拓土地的控制,並為燕國的核心區建立了數道防線。儘管在後世,這些郡的區域及郡治有所調整,但在地理結構沒有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這些調整的範圍仍然是在上述框架之內。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燕國在北線的防禦體系,這套防禦體系在以後的二千多年中一直在發揮作用。至於說南線,燕南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我們已經分析過了。至於說燕國核心區的東面,燕人就暫時就不用煩惱了,無論是尚未開化的東洋人、西洋人,還是已經具備了航海能力的齊人,都無法在那些灘涂地上登陸。現在對於燕人來說,應該考慮一下西線的安全了。
如果說為燕國核心區的北線提供保護的是燕山山脈,那麼核心區西線的安全,就需要依託那條南北向的太行山脈了。在之前分析燕、趙、中山的地緣關係時,我們已經知道了,太行八陘之一的「蒲陰陘」是進入燕國核心區的重要通道,燕國也因此將這條通道東側的「武陽」邑升格為「下都」(現河北易縣)。
不過「蒲陰陘」並不是進入燕國核心區的唯一通道,在燕國國都薊城的西北還有一條道路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條道路就是太行八陘的最後一陘:軍都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