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山,其名為燕,其野有國,以山為名。
說到燕國,多數人想起的就是曾經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燕國是姬姓諸侯國,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當時姬姓燕國之南的中原大地,也有一個諸侯被稱為燕國。她與燕國幾乎同時受封、同時存在;不知道是否是同名同命的原因,不管是姬姓燕國還是中原的燕國,與當時的大國相比,其史料相對較少;特別是中原的燕國,史上就更疏於記載,以至於關於這個燕國的同一事情, 可能有不同的說法。
有說法是中原燕國,在商朝時就以及是方國了,以燕國為名,其歷史是要久遠於後來的姬姓燕國的,她或許是我國歷史上最無可奈何的諸侯國了,她名為燕國時,被後來得名的燕國奪取了名字,無奈的接受被稱為南燕;作為以南燕為國命,卻沒想到幾百年後,在其附近地區又出現了一個名為南燕的政權。
西周武王在伐紂之後的這場分封盛宴中,將其弟姬奭封於燕地,是為燕召公,開啟了822年的燕國時代。燕國金文作匽、郾,又稱北燕,據徐才宗《國都城記》:周武王封召公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燕山位於今河北、北京、天津三地,據《中國地名辭源》:古時商族生活於燕山一帶,崇拜燕子,以燕子為圖騰,故名燕山。儘管處於北方屏障的門戶、地理位置優越,因與中原王室的聯繫較少,歷史對於她的記錄是由斷斷續續的。
燕國最初統領有六邦土地和民眾,消滅了薊國、孤竹、令支、無終之後等勢力;此時燕國的領地主要包括今冀北、北京和遼寧西部的大凌河流域。歷史上曾多次遷都,並建有五座都城,燕國最早定都於燕地(今北京市房山琉璃河鎮東北董家林古城),公元前7世紀時,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在吞併薊國後,遷都於薊城(今北京市);更是在昭王時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上都)、中都(今房山區竇店)和下都武陽城。
西周初期分封時中原燕國也為當時之一,又稱南燕;其始封國君黃帝之後吉光的後裔姞伯鯈,都邑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45裡處;據《水經·濟水注》: 濮渠又東北,徑燕城南,故南燕,姞姓國也。她是當時眾多存在感較低的小國之一,比姬姓燕國的紀錄更少,唐代著名古籍專家孔穎達曾說:「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始祖為伯鯈,小國無世家,不知其君號也;但更無語的是,因北方燕國的逐漸強大而獨得燕國之名,她甚至漸漸失去名字而被稱為南燕;但明明她才是應該保留名稱的這一個啊, 據《左傳》記載南燕國的出現是要早於北燕的。她發祥於浚水河畔,但《史記》列出的諸侯國沒有提到她;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王彪曾發文提及,南燕原生活在山西西南涑水流域的聞喜、夏縣之間,後沿黃河北岸東至衛輝延津之間,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晉國的擴張而導致的。
雖然實力弱,但她每次出場都很有氣勢,據《左傳·隱公五年》(前718)記載:衛國用姞姓燕國的軍隊去攻打鄭國;魯桓公十二年(前700年)七月,與魯桓公、宋莊公會盟於谷丘;次年二月魯國、紀國、鄭國會盟,與齊、宋、衛、燕等四國大戰,敗這四國。 魯莊公十九年(前675)燕國與衛國、周惠王的叔叔王子穨(王子頹)一起討伐周惠王,雖然實力弱小,卻也敢去討伐周王,不得不說很有膽量;次年春周惠王向鄭國告急,鄭厲公率軍,擒獲了燕國國君燕伯仲文。鄭文公曾娶了姞姓燕國女子燕姞,夢見燕國開國國君姞伯鯈以天使身份贈給蘭花,後來燕姞生兒子取名子蘭(鄭穆公),是為夢蘭之喜。由於史料缺乏,滅亡也無時間考證,但應是魯定公十年(前500)之後,是年《左傳》曾最後一次提到南燕。南燕亡國之後,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命姓稱為燕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南燕故地曾設有燕縣,其後先後更名為南燕縣、東燕縣、胙城縣,唐武德四年,南燕縣併入胙城縣,清朝時胙城縣併入延津縣。
時間到了東晉隆安元年(397),北方處於十六國的紛亂,北魏攻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後燕被截為南北兩部分;次年範陽王慕容德率眾遷至滑臺(今河南省滑縣),以滑臺(今河南省滑縣城關鎮)為都建立燕國;據《晉書·慕容德載記》: 時德始都滑臺,介於晉、魏之間,地不過十城,眾不過數萬,史稱南燕,後遷都於廣固(今山東省青州市),義熙元年(南燕建平六年,405),慕容超即位並改年號為太上;六年(410)2月東晉攻陷廣固,南燕自此滅亡。
疆域東到大海、南達泗上、西至巨野澤、北臨黃河,共有十五個郡、八十二個縣,基本為西晉的青州,包括今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局部,因慕容德將南燕分為五個州:青州,治於東萊(今山東萊州市);幽州,治於發乾(今山東沂水縣);徐州,治於東莞(今山東莒縣);兗州,治於梁父(今山東泰安)、并州,治於陰平(今江蘇沭陽);又常自稱五州之地。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