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16:27 |海寧日報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賀潔靚 通訊員 陸曉琴
很多人都喜歡掏耳朵,閒下來的時候就喜歡用棉棒、棉籤掏。也有一些人沒事的時候,隨手拿起火柴棍、髮夾、小鑰匙等銳器掏耳朵,殊不知這樣很容易傷到自己。
在市中醫院耳鼻喉科醫生的門診室,每天至少五六名患者因為耳癢、耳痛、耳悶來就診,各個年齡層次的都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過度或不當掏耳屎導致。
挖耳朵時用力過度 患上外耳道炎
昨天,有一個在哺乳期的海寧媽媽,因為耳朵癢自己去掏,結果掏完後,耳朵疼,到海寧市中醫院耳鼻喉科一檢查,竟然患上了外耳道炎。
「我給她做了檢查,發現外耳道炎很厲害,整個外耳道都腫了,耳膜都看不到了,裡面有肉芽。」市中醫耳鼻喉科醫生張曉紅介紹。
新手媽媽的耳朵炎症很嚴重。
像這位女士的情況,就是挖耳朵時用力過度,損傷了外耳道皮膚甚至耳膜,細菌趁機侵入,就會形成外耳道炎,「如果方法不當,還會將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甚至會影響聽力。」
無獨有偶,6歲的男孩因為耳朵疼,媽媽帶他過來就診。原來,幾天前,媽媽給孩子掏過耳屎,過了兩天後,孩子感冒了,出現耳朵疼的症狀。
張曉紅給男孩檢查了一下耳朵,發現裡面有耳屎,把耳屎拿出來後,再往裡面看,發現男孩得了急性中耳炎,「一般來說,像這樣的急性中耳炎是由於感冒引起的。」張曉紅介紹。
耳鼻喉科醫生給孩子做檢查。
但她接診過的有些小患者,白天家長幫孩子掏了耳朵後,半夜小孩出現了耳朵疼的情況,到醫院檢查,屬於掏耳朵掏傷後,引起的外耳道炎。「兒童的耳道較成人窄,而且皮膚免疫力也更脆弱,不當的掏耳甚至會引起外耳道炎。」
耳屎沒必要經常掏,除非耳屎堵塞了整個耳道引起耳痛、聽力下降
耳屎的學名是「耵聹」,是外耳道軟骨部耵聹腺所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可以阻擋從外界進入外耳道的汙物,保護耳膜;同時,它覆蓋於耳道皮膚表面,能使皮膚保持一定溼度,維持耳道內環境穩定。
張曉紅介紹,人體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潔功能,沒有必要經常掏。多數情況下,耳屎會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在空氣中乾燥結成黃色薄片,通過咀嚼時下頜關節的運動,不斷脫落排出耳外,一般情況下不會堵塞外耳道。
「除非耳屎堵塞了整個耳道引起耳痛、聽力下降等症狀時,才需要清理,千萬不要自己胡亂掏耳朵,以免出現感染等意外。」她介紹,總之,沒有症狀的耳屎是不用掏的。真的有了那些不舒服的症狀,也請掛個耳鼻喉科的號,找醫生幫你掏。
醫院常規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醫生在直視下用鑷子夾取;如果很難弄的話,先用滴耳液浸泡,待軟化後,再到醫院用專門的設備予溫水衝洗。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感覺耳屎堵住了耳道,但怎麼掏也掏不出來,已經影響了聽力甚至感覺到耳朵疼痛,就有可能患了外耳道膽脂瘤。「外耳道膽脂瘤並非是真正的腫瘤,而是由於患者耳朵自潔能力下降,導致外耳道皮膚脫屑、膽固醇結晶堆積、上皮包裹而形成囊狀團塊。」張曉紅介紹,久而久之會越長越大,擠壓破壞耳道造成疼痛,如果還不進行清理,繼續入侵進入到中耳後形成中耳膽脂瘤,就得通過專業的方式進行清理了。
醫院裡掏耳屎的小孩還不少。
小貼士:日常護耳需養成習慣:
1、保護頭部
頭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生活中無論發生什麼意外,都請保護好自己的頭部。頭部受到損害可造成聽力損害,嚴重者導致耳聾。
2、拒絕經常掏耳朵
頻繁性的掏耳朵,會引發耳道等損傷或者被感染,導致聽力下降。
3、防止水流入耳
在洗頭、洗澡時水流入耳內,很容易引發外耳道炎。
14804944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