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哄小寶睡覺時,他一直緊緊的摟著我,哪怕是輕微出汗也不肯放鬆;入睡有些難,不斷地叫「媽媽」「媽媽」;而我則一直回應著他,並且喃喃的告訴他:「媽媽愛你哦!」小寶就這樣抓著我的手,縮在我懷裡,直到進入沉沉的夢鄉。
我有些奇怪,平日裡小寶的睡眠相對獨立,幾乎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偶爾我摟著他,他還會覺得我樓得太緊了,而從我懷裡溜出去。
今天早上,小寶睜開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依舊拉著我的手,非讓我抱著他起床。往日裡卻是他自己愉快的滑下床,一邊吆喝著讓我也起床,一邊嚷嚷著「肚肚餓,要吃飯飯」的。
果不其然,一會兒大寶和姑娘都起床後,姑娘笑著對小寶說:「你看,昨天你好好的睡覺了,就沒有大灰狼把你抓走了!」
大寶跟著補充:「是啊,你要是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抓走做成什麼啊?」
小寶委委屈屈的回答:「做成漢堡包!」
呃~~~正在刷牙的我,一口水直接噴出來,怪不得小寶昨天反應如此異常,原來是被哥哥姐姐嚇到了啊!
老一輩似乎特別喜歡用「大灰狼來了要抓寶寶」,以及「你再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帶走」這樣的話來嚇唬小寶寶,而我想我們大多數人在小時候也都聽過類似的說辭。
所謂「存在即有道理」,這樣嚇唬小寶寶的話,一定是嚇唬成功了,所以才會一直存在,甚至還會流傳下來。
其實,小寶寶是真的會相信這些所謂的「無稽之談」。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研究兒童的語言和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的時候,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0-2歲是感知運動階段,即通過自身同周圍環境的接觸來認識世界,
2-7歲是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只能進行表面的、原始的思維,
7-11歲是具體運算階段,可以進行簡單的邏輯思維,
11-15歲是形式運算階段,認知結構趨於系統完整,智力逐漸發展成熟。
註:以上簡單粗暴的四階段介紹並不能涵蓋其豐富的內涵,而且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本身在存在爭議,比如年齡劃分並不像他說的那麼絕對,有提前有推後都是正常的,但大體來說,各個階段的認知發展特點還是可以參考的。
在1-3歲這一階段,孩子逐漸從感知運動階段過渡到前運算階段,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更多,理解力和表達力都很有限,需要藉助很多具體的形象來幫助思考。
比如一歲多的孩子玩形狀配對遊戲的時候,如果給他指令,說把三角形的積木放到三角形的洞洞裡,他可能不知所云,但他通過一遍遍的摸索試錯,慢慢地也能學會把正確的形狀放進正確的洞裡,當然最常見的是找到最大的洞把所有積木一股腦塞進去(相信嘗試過這種指令的媽媽都會有所體會)。
這些具體的形象,包括但不限於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實體的物品、書本裡故事裡的形象,以及道聽途說的或者想像中的事物。
這個階段的小孩子思考問題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其他人都能「看到」他的想法,稱為「自我中心」,並不是自我或者自私,而是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比較典型的例子還有:你告訴他:「媽媽好喜歡你啊!」2歲的寶寶就會重複:「媽媽喜歡你啊!」寶寶的這個「你」其實就是自己。對於他來講,「你」也好,「我」也好,說的就是自己。他能夠理解媽媽喜歡自己,卻只能順著意思做出這般表達。
這也就是2歲左右的孩子為什麼特別難搞了,「我都表現的那麼清楚了,你們居然什麼都不明白?!」同理,如果他做了壞事,在他認為,「警察」一定知道;「大灰狼」也會知道;而且,他們還會認為其他的一切事物都跟自己一樣,遇到問題都有一樣的想法,比如如果他想吃糖果,那麼狗狗也一定也喜歡,那麼小桌子、小椅子可能也會喜歡,這就是孩童世界的「萬物有靈」。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你對小孩子說「你不聽話警察叔叔就來抓你啦」、「大灰狼要把淘氣的寶寶吃掉啦」這一類的話,他們是會真的相信的哦,而且隨著講述者越活靈活現的表述,就越會感到恐慌和害怕。
對於小寶寶來講,這可不是什麼好玩或者有趣的事情,是真的感到恐懼啊!
所以遇到寶寶不配合的時候,不要動輒就把「大灰狼」先生請出來,更不要用「警察」這樣非常正義感的詞語來嚇唬寶寶。
當寶寶心中烙下「警察」等同於「壞人」一般的印象,產生了懼怕感,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要知道,警察是負責抓壞人的,而寶寶不聽話並不是意味著就是壞人啊!
曾經有位警察朋友告訴我一件讓他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他執勤的時候遇到一個找不到媽媽的小男孩,大約3歲左右;本來他就是上前正常詢問,結果小男孩嚇得撒腿就跑,邊跑邊哭:「不要抓我,不要抓我!」
後來在路人的配合下,才安撫住小男孩,聯繫到了小男孩的家人。
然後得知,這個小男孩的奶奶就是經常會用「警察」來嚇唬小男孩,不吃飯了,警察要抓走、不洗腳了,警察也要抓走、不聽話了,警察更要抓走……抓走做什麼啊?不給吃、不給玩,不給見爸爸媽媽,還要一天打三頓,用腰上的皮帶抽著打……
這麼細節的話,這麼形象的表達,怎不讓孩子對警察心生恐懼?真的遇到問題時,就會出現無從信任的局面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因此我從不對小寶說類似的話。當然,他有自己固執的時候、頑劣的時候以及非常不聽話的時候,我通常都會改變自我的方式來調整當下的狀態。
例如,睡覺時間到了,他卻因為玩得正嗨而遲遲不肯上床。叫他幾遍無果後,我就直接把他抱到床上,再一起玩一會兒就好。
吃飯的時候他不肯好好配合吃飯,餵他幾次失敗後,我也就隨著他去好了,只能證明他當前的狀態是不餓的,只要注意在兩餐之間不提供零食,那麼到點兒寶寶自然就會吃飯。媽媽實在不用多囉嗦太多。
在外面玩的時候,他不願意回家。我們就商量下,再過十分鐘回家好不好?雖然他這個年齡對於時間的確沒有太多的概念,但是媽媽暫時的讓步會讓寶寶得到莫大的滿足,再次提出回家的時候,他也會比較配合了。
……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我的原則是,媽媽不要說太多,不要太囉嗦。這是很多媽媽的通病,其實說的太多只會讓寶寶很快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另外,恐嚇、嚇唬寶寶是最容易、最直接達到目的的一種行為,也是完全不用動腦子,張口即來的一種方法。但是這樣的方法真的對寶寶的成長有利嗎?當寶寶明白事理,知道你不過是在嚇唬他時;亦或當嚇唬已經不起作用時,媽媽又該怎麼辦呢?
千萬別說多少年來我們都是這樣度過的,人類之所以在進步、社會之所以在發展,就是因為不斷的改變、改變、改變,推陳出新的過程。
所以,媽媽陪伴孩子也要不斷的與時俱進,我們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寶寶啊!對於經驗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找出最適合和孩子相處的契合點,共同成長才是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