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程宇昌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這份意見特別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方面顯示了黨中央對青少年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表明當今加強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緊迫性。
勞動教育的嚴重缺失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和生存根本。馬克思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辛勤勞動,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歷史,擁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我們的勞動觀念卻越來越被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參與勞動,甚至不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我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這個比較數據,也著實令人擔憂。如果長此以往,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不勞動、不愛勞動、不願勞動的習慣,逐漸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令人擔憂的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及家庭教育不當影響,一些孩子從小形成了「勞動分貴賤」的錯誤價值觀,從小缺乏家務勞動意識和經驗,以致重課業輕勞動思想根深蒂固,客觀上造成了勞動教育移位、缺位的問題。近年來,小學一年級家長請家政公司周五到學校幫孩子打掃完成值日任務,大學新生報到時家長不惜高價請家政人員來宿舍打掃衛生等「花錢買勞動」的新聞層出不窮,引發網友吐槽。
不僅如此,這些年來,非但青少年勞動教育,就連過去反覆強調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提法,都已經被大大地淡化了。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勞動課程設置率低,甚至學校和教師也不清楚如何開展勞動教育。除了勞動課程,青少年學生也很少獲得課外的勞動機會。校園公共區域、教室、宿舍的保潔被悉數外包,組織學生打掃敬老院等慈善機構的活動也變得很少見。學生學業負擔重,應試的壓力巨大,讓如今的孩子在回到家裡後,基本不會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也常因課業任務重不讓孩子承擔家務勞動。勞動教育缺失,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使得很多青少年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也不珍惜勞動成果。
多重因素導致勞動觀念的淡薄
現如今,青少年學生不會勞動、不愛勞動、不願勞動的現象,成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孩子不愛做勞動,孩子沒有時間做,還是天生就不會勞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勞動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層次的就是家庭、學校、社會認知出了問題。
從家庭角度來說,家長處處代勞,不給孩子參與勞動的機會,而且只抓孩子學習,勞動教育自然缺失。很多學生、家長坦言,不是「不愛勞動」,而是「沒時間」「不會勞動」。一些家長反映,如果沒有那麼多學習任務,就有時間做家務,但現在的情況是,連補習班的作業都寫不完,哪有時間做家務。一些中小學生也表示,學校寒暑假作業中有「幫媽媽做家務」「養動植物」「學習包餃子」等內容。一般來說,只有在假期,家長為了孩子完成作業才讓其幫忙幹家務,平時不會主動讓孩子勞動。只抓學習,不讓勞動,其結果是,很多學生不會包書皮、不會整理書包、不會疊衣服、不會縫扣子的情況並不罕見,甚至有一些五六年級男生不會繫鞋帶,更不會縫扣子連穿針。
從學校角度看,只重視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必然會輕視未納入考核體系的勞動教育。在學校,勞動教育情況不盡如人意。很多學校勞動課每學期10課時,每周不足1課時,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內容。其中,真正動手實踐的內容並不多,學生擔任值日生也只是簡單的擦黑板、掃地、擦窗臺等。多地教育部門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校僅滿足於開了課、完成課時,勞動教育課本化、遊戲化、表面化現象突出。許多學校以學生安全為由,以課代勞、以教代勞、以說代勞、以畫代勞普遍存在。由於擔心勞動操作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學校一般通過安排手工製作、課堂操作等活動來組織勞動課教學,離「出出力、流流汗」的勞動體驗要求相差甚遠。
從認識角度看,家長、學校等方面對勞動教育存在很多誤區,沒能正確地看待勞動教育對於孩子健康全面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甚至不少家長還把勞動、勞動教育等同於某些具體的勞動技能,等同於簡單的體力勞動,忘記培育勞動價值觀、讓孩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等勞動教育應有的核心價值。其結果必然是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教育引導積極參與勞動
如何扭轉青少年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如何切實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從多個方面作了回應和部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引了方向。
科學設置勞動必修課程和勞動周。落實勞動教育需要依託課程,必須有一定的時間保證。在課程設置上,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大中小學設立必修課程和勞動周,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和要求。在勞動教育時間上,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職業院校除實習、實訓外不少於16學時;大學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這種必要的勞動實踐安排,有利於促使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在勞動教育中的合力。發揮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鼓勵孩子自覺參與,鼓勵孩子利用節假日參加社會勞動,樹立崇尚勞動的家風。學校要切實承擔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規劃好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注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關勞動技能的學習;組織實施好勞動周,有序安排學生的集體勞動。社會各方面也應承擔勞動教育責任,企業公司、工廠農場開放實踐場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要組織動員相關力量,搭建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注重引導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志願服務;宣傳部門鼓勵和支持創作更多以歌頌普通勞動者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廣泛宣傳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的典型人物和事跡。
完善勞動教育評價機制。評價機制猶如指揮棒,在培育正確的勞動觀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制度,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激發學校和學生的積極性。將勞動實踐過程和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公示、審核制度,確保真實可靠。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使勞動教育評價硬起來。加強督導檢查和質量評估,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完善督導辦法;勞動教育督導結果向社會公開,並作為被督導部門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依據;建立勞動教育質量監測制度,推動勞動教育過程的反饋和改進。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