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轉眼又快到春節了。這幾年,國家對傳統節日越來越重視,年味又漸漸開始濃起來了。在樂清,各個超市、農貿市場裡,傳統過年必備的各色食品早已擺得琳琅滿目,節日的氣氛已在空氣中瀰漫。辭舊迎新是需要一點時間精力的,要把年貨置辦齊全、家裡家外收拾得乾淨漂亮,也需要一些技巧。今起本版推出「體驗年味迎新春」欄目,讓我們在這個不太寒冷的歲末,回想童年過年的味道,感受如今迎春的氣息。
活動現場。
吃年糕,年年高,寓意「年年高升」。1月4日,在市區萬山草堂裡,傳統手工搗年糕活動正在進行,市民一飽口福的同時,也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本次活動由城南街道辦事處、市非遺保護中心、市鄭松林米塑研究所、溫州市萬山草堂非遺體驗基地主辦。
歡聲笑語搗年糕
伴隨著一聲聲「砰、砰、砰」的響聲,搗錘一下接一下,有節奏地起起落落。滾燙的米糰冒出一陣陣帶著米香的蒸汽。一名工作人員熟練地將它不停地翻身,還不停地給搗錘抹上清水。沉重的搗錘在另一名工作人員的手中顯得很輕盈,他反覆捶搗著糕團……現場指導老師鄭小紅說,搗年糕需要「一唱一和」。別小看給搗錘抹清水這個步驟,這樣能讓糕團不容易粘到搗錘上,減輕了搗年糕人的負擔。而無數次的翻身能使它受力均勻,這樣打出的年糕才有嚼勁。
從糕粉到做成年糕,需要好幾個步驟。先是碾糕粉,在提前一天浸泡好的大白米裡加入適量的糯米,放入機器裡打成粉狀。然後蒸糕粉,這對時間和火候的要求頗高,能否蒸得恰到好處,全靠眼力和經驗。當蒸籠頂上冒起大量蒸汽時,鄭小紅掀開蓋子,用筷子撥弄幾下,糕粉成粘狀即可搗年糕了。搗完年糕後,則是印年糕。先在年糕印裡抹上菜油,把揉成圓長條的年糕放在年糕印裡印出來。一般印的都是福祿壽喜、吉祥花卉等圖案。
搗年糕的現場有小孩、有老人,還有來找記憶的年輕人,好多人親自「上陣」,可沒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伴隨著一串串笑聲,大家體驗著做年糕的各個工序。
記憶深處尋味道
「我記得爺爺總把年糕晾後放入一個蓄滿水的大水桶裡,他說這樣一直能存放到第二年春末夏初。」80後的陳女士說。在那個年代裡,冰箱還沒有普及,將年糕放入水中,可以防止開裂或發黴。可時間一久,水桶裡總會散發出一股子酸臭味,再軟糯的年糕也變了味兒。「現在日子變好了,跟過去可不一樣啦!」葉女士感慨地說。她希望這次活動能讓兒子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
家住市區鳴陽路的周女士帶著10歲的兒子也來參加,她回憶起了兒時搗年糕時的場景。那會的搗年糕就是一場「全家總動員」。搗年糕的那天,全家人帶著糯米早早地來到村口,父母開始幫忙蒸糕粉、搗年糕。而她和小夥伴四處撒野,待到第一籠年糕出來,不顧手髒便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沾著紅糖一併吃下,那便是她記憶裡最甜蜜的童年往事。
「這可真是一個力氣活啊!」拎著搗錘的90後鄭先生感嘆道。小時候的他也經常跟著父母去搗年糕。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分工明確,一部分人去打糕粉,還有人去蒸糕粉。那時已經有機器了,蒸好的糕粉一併導入機器裡,伴隨著「轟轟轟」聲,一長條如白玉似的年糕快速從另一出口滑出。大家分坐在兩側,身邊放著一盆清水,一邊拿著剪刀快速地將熱氣騰騰的年糕剪成一節節,另一邊還用手放盆裡沾沾水,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年糕沾在手上,還能給手降降溫。剪好的年糕要放置陰涼不通風的地方晾涼後,才可放簍裡帶回家。
非遺魅力不可擋
過去,年糕是饋贈親友、招待賓客的重要年貨,只有過年才有機會搗上一搗。如今菜場裡常年都切好的年糕條、年糕片,什麼時候想吃了都能買得到,年糕的做法也是層出不窮。
最簡單的便是煮年糕。鍋內水開後,放入切成片的年糕煮,快燒開時打個雞蛋,再放點蔬菜,加料酒和鹽調味,根據個人喜好再放一點點生抽,最後加上蔥提香,一道美味而又簡單的年糕就做好了。
在樂清,蟹炒年糕也深受市民的喜愛。螃蟹刷洗乾淨後,將蟹殼扒開,取出蟹黃,再將它切分成四塊;用澱粉封住螃蟹的切面口,放入油中炸,炸至微微變紅後再炸一至兩分鐘後撈出;用少許油,下火煸炒蟹黃,再爆香姜蔥,依次下入年糕和螃蟹翻炒,加入鹽等調味,翻炒均勻即可。海鮮與糯米食物的完美碰撞,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非遺文化。每到年邊時,萬山草堂、鄭松林米塑研究所均有開展手工搗年糕活動。黃坦硐下垟大宅民宿每逢雙休日也經常安排手工搗年糕活動,在本月11日便有一場,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去體驗一下。
這些印著福祿壽喜、各種花卉的年糕,代表著吉祥。過年擺分歲酒或正月酒,第一道熱菜常常就是年糕。濃鬱的過年氣氛,就如年糕粘乎乎、香噴噴的熱氣,瀰漫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