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21日,一場大火在河南燒起,菩提垂淚,僧侶沉默,整個世界一片寂靜,只剩下火光沖天的噼裡啪啦聲,千年的少林寺,在漫天的大火中化為了灰燼。
放了這把大火的人叫做石友三,是當時的軍閥馮玉祥的部下。少林寺被摧毀之後,馮玉祥又發起了毀佛運動,將大相國寺改成了市場,把一些寺廟毀掉之後建成了學校。
馮玉祥為何要屠滅千年少林寺,歷來眾說紛紜,但是多種說法都指向了當年的軍閥混戰和少林寺當時的主持妙興。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加入戰爭招來的滅頂之災
佛教從東漢傳入我國起,在我國已經存在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很多詩詞之中,就有關於佛教和佛寺的描寫,當然大多數人最熟悉的就是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少林寺歷經了千年的風雨磨難,依舊屹立著,古剎梵音曾經是無數人心中的一個夢,然而這個夢卻在清朝末年突然消失了。
關於少林寺無故被屠的事情,民間眾說紛紜,各類電視劇和藝術作品也是將毀滅少林寺的矛頭指向了清政府。
這樣說來,清政府倒是也有幾分冤枉,因為清朝的諸位皇帝對於少林寺還是很重視的,乾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親自到少林寺上香祈福,甚至還御筆一揮,為少林寺題了一副匾額。
當時由於統治者的推崇,少林寺香火鼎盛,十分熱鬧。哪怕是在亂世,也有不少的信眾,然而這一切都被一場大火結束了,馮玉祥手下的那一場大火,燒毀了廟堂,燒毀了經書,一時間所有人都在罵馮玉祥。
少林寺的毀滅雖然是軍閥馮玉祥的所作所為,但其實與少林寺本身也脫不了關係,這一切都要從當時的少林寺主持妙興方丈說起。
那原本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各路軍閥爭權奪利,你來我往,遍體都是硝煙戰火,將整個中華大地攪的天翻地覆,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年代,清靜的寺院自然也不得安靜。
就在這個時候,少林寺當時的方丈妙興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妙興為了保護寺院的安全,投靠了當時的大軍閥吳佩孚,並且成為了吳佩孚的團長。
成為了團長的妙興自然是無法置身事外了,率領著少林寺的僧侶們組成了武裝部隊,帶領著僧兵與馮玉祥的手下石友三的部隊拼死決戰,一時間死傷無數。
憤怒的石友三直接帶領部隊到達了少林寺,沒想到在半途上又與妙興的上司樊鍾秀打了一仗,當時樊鍾秀為了方便指揮,直接把作戰的司令部安在了少林寺。打了勝仗的石友三燒了樊鍾秀的司令部,少林千年古剎成為過去。
少林寺內的天王殿,大雄殿,閻王殿,龍王殿,六祖等大殿,幾乎全部被焚燒殆盡,這件事情在國內外都掀起了軒然大波,美國《時代》周刊甚至專門對此事進行了報導。
火燒少林寺,戰爭年代的悲劇
燒毀少林寺的人是石友三,這件事情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畢竟相關的史書和歷史資料都證明了這一點。然而燒毀少林寺到底是石友三私自作主,還是馮玉祥下達的命令,直到現在還爭論不休。
石友三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很多人都稱他是「五姓家奴」,一生都在鑽營和投機取巧,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汪精衛,張學良等人都是他的乾爹,後來在抗戰時期,他又做了漢奸,實在是沒有一點骨氣可言。
民國15年,石友三是馮玉祥的部下,當時廣州革命軍開始北伐,北伐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馮玉祥作為地方軍閥勢力原本是被討伐的對象,但是此人頗有傲氣和民族氣節。
民國15年7月,馮玉祥宣布脫離北洋軍閥,正式加入國民革命軍。當時他們所要面對的主要敵人就是吳佩孚,而在馮玉祥率兵到達河南鞏縣的時候,妙興已經是投靠了吳佩孚的,此時自然引起了馮玉祥的不滿。
早在1927年年初,準備入住中原的馮玉祥,就已經發起了規模浩大的滅佛運動,剛剛進入河南的時候,馮玉祥將目光投向了具有河南首剎之稱的開封相國寺,準備讓寺院主動捐獻資財,然而當時的方丈毫不買帳。馮玉祥直接帶領部隊進入相國寺,相國寺被改為中山市場。
這一消息傳來的時候,為了巴結馮玉祥,河南當地有權有勢的人,幾乎紛紛響應了馮玉祥的主張,河南境內的大小寺廟幾乎全部不能倖免於難,被毀壞的佛像,寺廟,被驅逐的僧侶不計其數。
從這點上來看,石友三燒毀少林寺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為了討好馮玉祥,畢竟馮玉祥此人是十分不待見佛教的,再加上當時與他們打仗的人,正是少林寺的僧侶們,惱羞成怒加上討好上司,放一把火燒的少林寺自然也是不足為怪的,畢竟石友三就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小人。
也有很多人說燒毀少林寺本來就是馮玉祥下的命令,馮玉祥本人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對於佛教原本就不怎麼喜歡的,再加上作戰時的戰略需要,惱羞成怒之下下令燒毀少林寺並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說到底,火燒少林寺的悲劇不過是戰爭年代的一個慣常的悲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個民族都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與硝煙瀰漫之中,整個中原大地上掀起了漫天戰火,少林寺雖說是佛家清靜之地,但在民族危亡之下,它怎麼可能獨享太平?
所以說火燒少林寺聽起來有些可怕,但細想之下,也不過是一次尋常的悲劇,戰爭年代所有的駭人聽聞都是常態,每天都有流血,都有犧牲,都有火光沖天,硝煙瀰漫。就算不是馮玉祥燒了少林寺,也會有別人。
少林寺並不因為戰火而消失
對於少林寺來說,1928年可能就是佛家所講究的劫難,那一場大火將少林寺的所有建築焚毀殆盡,一大批珍貴文物及5480卷藏經化為灰燼,那或許是少林寺它存在以來最可怕的一場艱難了。
菩提垂淚,或許他已經想到了千年前的那一場劫難,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滅佛,禁止佛教流傳。少林寺曾在那一段時間內毀壞嚴重,經歷歷史漫長的歲月,少林寺有發展成了香火鼎盛的樣子,在唐朝時甚至有了天下第1名剎的美譽。
少林寺挺過的公元574年的災難,依舊會挺過1928年的災難,它需要的只是一個契機,一個有關於和平的契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頒布了新的宗教政策,如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時代,少林寺有著獨特的宗教魅力和文化內涵,特別是對外交流方面。
於是國家下令重新修建少林寺,如今少林寺藏經閣已被國家列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少林寺也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少林寺是一個跨越千年的記憶,1991年少林寺的方丈釋永信率領僧團出訪日本,在日本京都的達摩寺發現了少林寺被燒毀之前的48張照片,根據這一批照片,重新確定了少林寺的整體格局和建築風格,曾經的斷壁殘垣成為了過去。
少林寺早已不僅僅是一個佛家的文化象徵,它已經成為一個令中國人民給予新的民族符號,歷經千年而不衰,滄桑風雨之後,仍能蔚然挺立,這裡就包含了一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嵩山的山谷裡重新吹來了一陣新的春風,吹散了曾經的硝煙瀰漫,吹散了曾經的頹靡與戰爭之後留下的創傷,少林寺周圍的練武場裡,少林功夫又一次走進了世人的眼中,甚至走向了世界。
少林寺雖是佛家清靜之地卻一直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戰爭年代年代是,和平年代已也是,如今的少林寺已經漸漸走向了商業化的模式。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面對別人的質疑時說道:「唯有發展,才有地位,唯有地位,才有影響,唯有發展才配得上少林寺的這個佛教聖地,禪宗祖庭的地位。」
其實,「出世」與「入世」如何抉擇,一直困擾著少林寺,從戰爭年代走向和平年代,帶著世人的遐想以及傳奇的故事,走成了一個存在於中國人心中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