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驅逐溥儀出故宮,為什麼是顛覆國運的大事?

2020-12-12 另類視角看歷史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故宮是對還是錯,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

1,馮玉祥驅逐溥儀,是否在法理上站得位腳?因為溥儀不是普通人物,他仍具有巨大的象徵意義。如果在法理上站不位腳,則無法取信於國內,也無法取信於國際,尤其是列強會改變對中國的看法。

2,馮玉祥驅逐溥儀對中國國運的影響,是往好的方面去,還是往壞的方面去?

3,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是為公還是挾私?是出於正義還是出於非正義?

以上三點都非常關健,又互為作用。只有理清這三個問題,才能客觀判斷馮玉樣驅逐溥儀的歷史意義。

驅逐溥儀出宮現場

一:馮玉祥驅逐傅儀,在法理上是否站得住腳?

關於這件事是否合乎法理,有正反兩方說法。

1,反方認為:驅逐溥儀非法,違背中華民國與之籤訂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和《清廷遜位詔書》的相關條款

《清帝退位詔書》這樣說:

"由袁世凱全權組建臨時政府,協商統一方法…合滿漢蒙回藏五族之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以皇帝長受國民之優禮。″

這個退位詔書無疑是中華民國合法性的源頭,對清廷的優待是同中華民國的合法性相互綁定的。它得到了列強的確認和各國外交公使的背書。

而且,溥儀顯然不是代表一個人,他是一個統戰象徵。即使清王朝初立時那樣血腥蠻橫,也對前朝貴族有諸多優待。據記載,清廷對前朝的優待如下:

"受降的明朝諸王,清廷規定年給養贍銀,親王五百兩、郡王四百兩、鎮國將軍三百兩…″

民國對清廷的優待主要是清帝,這顯然更經濟有效。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尚未確立的情況下,把溥儀同民國捆綁,顯然對加強民國向心力極為重要,尤其是對邊民和少數民族的向心力。

張勳的辮子兵

2,正方認為:清廷迎合張勳復闢,己違背《清帝遜位詔書》,驅逐溥儀就是對這種違背的懲罰

張勳以調解府院之爭為由,領三千辮子兵入京,扶立清帝。段祺瑞以反覆闢為由,又領兵驅逐張勳。但是,段祺瑞並沒有懲罰清帝。

張勳復闢改變政體在先,馮玉祥驅逐清帝在後。所以正方認為,清帝復闢己違背了同中華民國之間的約定,馮玉祥的驅逐是符合法理精神的。

3,我的總結

我的看法是,在馮玉祥驅逐溥儀前,溥儀同中華民國的合作,大體上是規矩的。

確實有滿清遺老在1914重建了宗社黨,但宗社黨終只是一個黨派,它的存在是符合現代政治運行法則的。至於有人說宗社黨會被日本人利用。其實,當時的每個黨都有可能被外國利用,只要它認可統一的中國就行了。如果日本不打進北京,溥儀不離開北京,溥儀就難以被日本利用。溥儀被日本所用,正是他離開北京後發生的。

溥儀和張勳合作時才十一歲,他並無統戰張勳的能力。其實張勳的忠臣思想早己有之,民國建國後,他曾多次當眾說清朝的好,說清朝"穩定",但大家一笑了之。

張勳入京是由民國總統黎元洪邀請的,並非溥儀邀請的,這一點很重要。黎元洪要張勳來調解他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的段祺瑞和黎元洪

張勳認為國家"主人″太多,又是總統又是總理,還有國會。解決府院之爭的最佳方法就是復闢,讓國家歸於清帝一統,國家只有一個"主人"最穩定。於是張勳就召開全國督軍大會,13省督軍都籤字"同意"張勳復闢",事後證明督軍們都是違心的。

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全國督軍都擁護忠厚正直的張勳為領袖。所以張勳復闢,也有一定的"合法性″,但這事也與溥儀無關。

既然溥儀總體規矩,那麼馮玉祥就是不講規矩,不合時宜,不負責任了。至於具體原因,我下節再講。

二:馮玉祥驅逐溥儀對中國國運的影響,是往好的方面去,還是往壞的方面去?

說馮玉祥的驅逐行動不合時宜,是因為他不了解溥儀的統戰價值。建國後我們攏羅了那麼多知名人士進政協共商國事,包括曾任民國代總統的李宗仁和曾經的皇帝溥儀,老病無法工作的也要養起來,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原因在於北洋時的中國,封建思想還極為深厚。民間大多數人的思維是,大皇帝是"禪位"給中華民國總統的。只要大皇帝在,這個國家就是一個正常運轉的國家。

在故宮的少年溥儀

馮玉祥驅逐溥儀出京,加上各地又軍閥林立,各個軍頭互相攻打,權力中樞己完全失去效能。人心散了,即使在列強看來,這也是個完全陌生的中國。溥儀"壓艙石″的功能失效了。

我們再來分析溥儀對邊疆少民的影響。首先是愛新覺羅家族同蒙古貴族三百年的聯姻,同時蒙古貴族又獨尊西藏喇嘛教,三個民族歷史上是梱綁在一起的。所謂"滿蒙″一體,就是這麼回事。

回教徒處於蒙藏中間位置,只要蒙藏穩定,回教區也能保持基本穩定。

其中,大蒙古地區是關健,因為它是受俄國人窺伺的。辛亥革命後,蒙古王爺們很傷感。蒙古德王多次入京見溥儀,每次都施跪拜禮。溥儀被驅逐出京後,德王又去見溥儀,並贈以重金。德王說,我們全蒙古都只認你是我們的王。

可以說,溥儀的存在,是解決蒙古王爺離心的重要因素。只要溥儀在北京,民國政府就可以通過溥儀做蒙古王爺的工作。

蘇俄軍隊在蒙古

我們看看俄軍進入唐努烏粱海地區是哪一年?是1911年,恰好是民國代清自立的那一年。唐努烏粱海不過蒙古邊緣地區,這就是清帝失位造成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向心力的缺失。

優待溥儀至少可以讓蒙古人看到滿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也是對《清帝退位詔書》中"五族共和"的背書。失去溥儀這個象徵,不僅溥儀的滿洲老家,而且蒙藏回地區都會更加不穩定。

之後的情況大家都看到了,失去"家園″的溥儀很快被日本人所用,在東北割開了中國一大口子;蒙古也被蘇聯所用,離心加劇。

溥儀進入民國後,專門請了英語老師,學習西方文化和制度,他並非滿腦子封建思想。如果你聽過溥儀的演講,你會發現溥儀有開明的一面。他理解民國新制度,只要他留在北京,他走向中華民國對立面的可能性就不大。是馮玉祥把他推到日本人的懷抱的。

三: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目的和動機有公有私。公的方面,馮玉祥確實認為溥儀為封建餘孽,驅逐他是為公義;私的方面,馮玉祥是蘇俄代理人,他驅逐溥儀是部分呼應蘇俄要求的,同時,馮玉祥急需軍費,他想奪取清宮寶貝做軍費。

美國《time》雜誌上的馮玉祥

1:馮玉祥認為溥儀是封建餘孽

馮玉祥參加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反清運動。一次是同革命黨人吳祿貞一同發動的"灤州起義",吳祿貞被殺,馮玉祥有幸逃脫;另一次是響應段祺瑞驅逐張勳。所以,馮玉祥痛恨清王朝是可以肯定的。而作為清王朝的最後象徵溥儀,自然為他所不容。

應該說,早年的馮玉祥是有進步思想的。但他自從成為軍閥後,他的眼界和思想認知越來越狹隘,甚至成為民族進步的絆腳石。

2,馮玉祥是蘇俄代理人,他驅逐溥儀部分原因是呼應蘇俄的要求

蘇俄一直窺伺蒙古地區。但只要一個完整團結的北洋政府存在,只要溥儀和北洋政府聯手,蘇聯就難以對蒙古地區下手。所以,從內部瓦解北洋政府,並解除溥儀和北洋民國的捆邦,是蘇聯對中國一直以來的目標。

沙俄曾派兵侵蝕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地區。但1918年,北洋政府乘蘇俄革命,派徐樹錚派兵收復了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地區。同時,北洋政府還霸氣地派兵到西伯利亞護僑,被蘇俄認為是幹涉蘇俄的帝國之一。所以,內部穩定的北洋政府,還是讓蘇俄所忌憚的。

外蘇俄所忌恨的徐樹錚

蘇俄也因此忌恨徐樹錚,希望借馮玉祥的手把他殺掉。

應該說,蘇俄的目的基本達到了。蘇俄在中國扶持了兩個代理人,一個是北方的馮玉祥,一個是南方的孫。這兩個人,馮玉祥是北洋體系的邊緣人,孫中_山是北洋的敵對方,南北夾擊導致了兩個完全邊緣化的力量起死回生,並致使北洋政府解體。

與此同時,蘇俄重回蒙古地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兵控制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馮玉祥的策動作用居功至偉。

馮玉祥驅逐溥儀、囚禁民國總統曹錕、瓦解吳佩孚軍隊、殺害段祺瑞的親信徐樹錚,使"執政"段祺瑞完全成傀儡後,北洋民國其實己經完全癱瘓,再也無力守護邊疆了。而馮玉祥和廣東北伐軍崛起,並開始撕殺,對邊疆也就不管不問了。

據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文件《莫斯科關於拔給加倫軍事費用協助南北各革命軍軍械事致蘇什赤夫斯基》所載,1925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兵變後,短短半年內,蘇聯援助給馮玉祥現金148830美元、機關槍90挺、來福槍1萬8千支、大炮24尊,還有大量子彈和炮彈,幫助馮玉祥迅速控制了北京。同時,蘇聯也援助給廣東北伐軍大量軍械和美金現款。

孫中山的廣東北伐軍

也就是說,馮玉祥兵變後,北洋民國完全癱瘓了,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再也不是以前的中國了。驅逐溥儀也是瓦解北洋政府的一個關健環節。

3,清宮奪寶解決軍資不足

馮玉祥的西北軍一直很窮,掌控的地方人多地瘠。張作霖有黑土地,閻老西有礦,孫蔣有繁華江南。馮玉祥儘管兵最多,但一直窮得要死。所以馮玉祥手下的大將變節最多,象劉鬱芬、馮友三、孫良誠這些赫赫有名的將軍最後都做了漢奸,根本原因是無錢維護軍隊。馮玉祥也多次變節,被稱為倒戈將軍。

所以,馮玉祥貪圖清宮寶貝,也就不奇怪了。清宮三百年的積累,最後大部分在馮玉樣的掌控之中。馮玉祥要溥儀限時3天搬走,溥儀又能帶走多少?

馮玉祥變賣了多少寶貝,目前不得而知。但據馮的手下鹿仲麟回憶,一九二六年的南口之戰,馮軍就是靠倒賣清宮寶貝獲取作戰資金的。鹿仲麟就是帶兵進宮驅逐溥儀的將領,他的回憶也頗為得意。

馮玉祥發動北京兵變後,迅速招兵40萬,短短時間成為兵力第一的軍閥,錢哪裡來?顯然與清宮盜寶有關。

清宮珍寶

馮玉祥這樣的事還幹過不少。比喻馮玉祥在華北大滅佛,許多寺廟珍藏千年的寶貝都被他沒收了,連少林寺都被他搶光了。知道廟裡寶貝多。

結語

總之,馮玉祥驅逐溥儀,口號喊得漂亮,什麼"清除封建遺毒″,其實是不顧國情的,也有濃重的私心在內。整體上顯然是錯誤的。

尤其是他做蘇俄代理人,癱瘓北洋民國,把溥儀推到日本人的懷抱,造成中國邊疆危機,顯然對中國的命運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有人從民族主義角度為馮玉祥站臺,這是有違"五族共和"原則的。只要認同"五族共和″原則,馮玉祥就不應對溥儀下死手。

當然,馮玉祥連北洋民國都下死手,豈有溥儀存在的基礎?他認為北洋老人都曾是清帝的臣子,所以連同溥儀一塊處理了。

埋葬了北洋民國,新的民國難道不是繼承北洋民國嗎?既然新的民國是繼承北洋民國,那溥儀同民國之間的協定就有效。

馮玉祥不是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比如把溥儀從故宮遷到頤和園,把清宮寶貝收歸國有。一定要把溥儀留在北京。同時,先留住北洋老人慢慢過渡到新民國,按民主的方式。

但馮玉祥挾私,把一幅好牌打爛了。歷史又不可能給他第二次機會。

相關焦點

  • 廢帝溥儀被逐出宮後,此人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倒賣文物賺得上千萬
    ▲故宮掠影事實上,溥儀除這筆「年薪」之外,皇族所有的私產也不用充公。因此,溥儀名下還擁有紫禁城和頤和園、暢春園、南苑等不動產,以及這些皇家宮苑之中的所有文物。▲馮玉祥舊照不出溥儀所料,在他逃亡到天津後,皇宮文物沒多久便公然在市場上出現。
  • 末代皇帝溥儀帶夫人同遊故宮,迎面走來一白髮老頭,溥儀一看臉色...
    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溥儀三歲登基,六歲的時候趕上了革命,結果莫名其妙的被退位。民國十三年,溥儀又被日本人扶持,在東北地區建立了滿洲國。解放之後溥儀又被抓了起來,被判為是戰犯關了起來。直到出獄之前,溥儀的人生都是掌握在別人的決定和掌握之中的。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溥儀重遊故宮,途中碰見一位白髮老人,愣了幾秒臉色都變了
    從電影《末代皇帝》中人們對溥儀有所了解,當看到一個離不開奶媽的孩子坐在高堂大殿上,而年過半百的官員卻伏身跪地,不禁讓人覺得有些滑稽可笑,甚至此時的溥儀根本不懂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自己要離開家來到皇宮生活,為什麼所有人都對他言聽計從。
  • 軍閥、廢帝與遺老:1924年的溥儀出宮事件與民國政治
    1924年,馮玉祥借發動政變之機,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將遜清廢帝溥儀驅逐出宮,這一舉措引起各方反響。
  • 溥儀晚年重遊故宮,指出畫像有誤,導遊:胡說啥?溥儀:那是我爹
    1924年,馮玉祥突然倒戈回京。 出獄後不久,溥儀來到了自己曾經住處,這座500多年歷史的宮殿,像溥儀有了新的身份一樣。它也有了新名字叫故宮博物院。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溥儀曾經起了個英文名,寓意自己將重登帝位,馮玉祥稱其不知羞恥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過不少與末帝溥儀有關的軼事趣聞,引發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溥儀起英文名而被馮玉祥所恥笑的故事。▲故宮掠影眾所周知,清室遜位後,民國政府仍給予其優厚待遇,不僅每年提供巨額的優待費給溥儀等皇族,還同意他們可以居住在紫禁城之中。
  • 此物曾是乾隆摯愛,溥儀逃亡時貼身攜帶,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1924年,西北軍閥馮玉祥率軍進入北京,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並即日搬離紫禁城,史稱「北京政變」。溥儀在搬離時,將紫禁城中的珍寶悉數帶出,這其中有一件寶物,被溥儀放在貼身的內兜中,每晚睡覺都要查看好幾次,生怕丟失。而今已然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來歷?為什麼讓溥儀如此看重呢?這枚寶物名叫「田黃石三聯章」,是乾隆帝的印璽,由一大塊田黃石雕刻而成,甚得乾隆喜愛。
  • 溥儀回國當故宮管理員 別人說花瓶是文物 他說花瓶是夜壺
    那年辛亥革命的時候,當時為了緩和矛盾,溥儀的母親竟然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讓他退位。而當年的溥儀還很小,生活富足美好,並沒有過多的傷感。不久之後張勳復闢,而溥儀自然也就在再次當上了皇帝,不過好景不長,才當了十幾天的溥儀就被趕下來了。不過讓他真正感到痛苦和心理不平衡的是當年馮玉祥發動的政變,他把溥儀美好的生活環境給剝奪了。本來溥儀還生活在豪華皇宮,有著花不完的錢。
  • 你去過故宮嗎?那你知道它為什麼又被稱為紫禁城嗎?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溥儀晚年遊玩故宮,從龍椅下翻出一罐小東西,惹得眾人笑個不停
    溥儀,生於1906年,作為一個末代皇帝,其實命運非常曲折。 他本身並不是當時光緒的兒子,所以也並沒有準備當皇帝的心理準備,然而光緒皇帝因為各種原因年紀輕輕就一命歸西,找不到太子的慈禧就把溥儀抱進了皇宮,當時的溥儀才幾歲,又哭又鬧,被宮女太監強行抱走。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溥儀出神武門時,軍警從他的隨身行李裡搜出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當場沒收。這一件國寶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曾是乾隆皇帝存放在三希堂中的摯愛。這間位於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裡的小小溫室中,懸掛著主人書寫的齋名和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而西暖閣正中則懸掛著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
  • 溥儀晚年逛故宮,見解說員講解一古董花瓶,他笑稱:那是皇帝夜壺
    而最能對這句詩感同身受的一個人,莫過於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了。溥儀的一生,對自己的王朝,對自己的人生,從來都沒有過自主的機會,他一直是各個勢力的「吉祥物」,任由別人主宰自己的命運。光緒三十四(1908年),被幽禁在西苑瀛臺光緒帝抑鬱而終,沒有留下子嗣。當年12月2日,年僅3歲的宗室子弟溥儀,在一幫大臣的簇擁下,在太和殿即位,第二年改國號「宣統」。
  • 這些都是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的老照片,凌亂的龍床,行李拉了80多箱
    溥儀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起起落落的人生似乎在訴說著他的不一般。當年溥儀被逼退位,甚至最終被驅逐出紫禁城,今天我們就通過一組老照片,一同走進溥儀慌忙離開紫禁城的場景。
  • 溥儀離宮時,唯一一件不願離身的寶物,現成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現在說到溥儀,想必是沒有人不知道的,畢竟他是清朝末期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在他被趕下皇位的時候,當時的袁世凱還讓他在北京保留著皇帝的待遇,但是在馮玉祥完全把他趕出皇宮之後,他就真的從皇帝變成了流浪的人,即便之後日本人找到了溥儀,並且讓他在偽滿洲國做了皇帝
  • 有人問溥儀要傳國玉璽 溥儀笑道: 你要傳說中的東西?
    他來到軍機處說:「溥儀兩小時內必須廢除帝號,遷出故宮,否則就炮轟故宮。」當時的內務府大臣邵英聽後極為緊張,他對鹿鍾麟和李石登說:「你們的父親不都是滿清貴族嗎?為何要如此相逼?」鹿鍾麟說:「我們奉命請溥儀出宮並不是私意,而是全國老百姓的要求。中國民國已經成立十三年了,在北京故宮裡面還有一位退位皇帝稱孤道寡,封官賜諡,豈非貽笑天下?」
  • 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有機會抓住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這是做大事的人慣用的手法。在整個清末民初那段時間,很多或顯赫或危險的人物突然被從歷史中抹去,大多數人都認為袁世凱有嫌疑最大,但也僅僅是認為而已,因為沒有人有真憑實據。你總覺得這事兒對袁世凱有利,袁世凱有嫌疑,但卻無人能抓到真正的把柄。
  • 愛國軍閥馮玉祥,一生倒戈8次,造就了部隊中的22個倒戈手下
    所謂亂世出英雄,中國幾千年以來,但凡到了亂世的時候,都會有不少人為了爭取封王拜相的機會,在這個時間冒出來招兵買馬,互相廝殺,從而打造出一個真正亂世的局面。馮玉祥一生倒戈的次數有8次,雖然亂世中背叛投敵是常事,但頻率次數這麼高卻只有馮玉祥一人而已,也許正因為馮玉祥經常變換勢力陣營,所以也給他的手下造成了一個極壞的榜樣。許多人在馮玉祥倒臺後也有樣學樣,做起了不倒翁,如韓復榘、石友三、孫良城等,從馮玉祥部隊走出來的倒戈人士有22人之多。
  • 故宮為什麼不開放冷宮?有「髒東西」?溥儀書中道出真相
    明清兩代的皇宮都是位處北京的故宮,昔日帝王的居所現在也向遊客們開放。故宮裡面有很多景點供我們參觀欣賞,但也有一些地方是不開放的,其中就包括冷宮。好奇害死貓,原本人們就對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外加上近些年故宮裡面出現的靈異現象,外界人對冷宮浮想聯翩。為什麼故宮不開放冷宮?是有什麼東西還是陰氣太重?我們看看溥儀是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