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孕事
摘要:水果雖好,也不能貪吃的!
「來來來,多吃點,你現在是兩個人,得吃2人份。」
「懷孕了就別怕長胖了,胖點好,孩子長得壯。」
「怕長胖,多吃點水果,水果吃了好,不長胖。」
這些話是不是特熟悉?基本上每個小孕婦都聽到過吧。
懷孕了真是有很多特權啊,到哪都有好吃的,家裡水果更是沒斷過,想吃啥就讓老公買啥,放開了肚皮吃,吃雙份。
可孕婦要吃好,並不是要可勁吃,水果好處多,也不能貪吃。
前兩天,朱丹就發微博分享了自己懷孕的狀態,因為血糖高她現在是一點水果都不敢吃,嚴格控制飲食。
一天中午,朱丹和家人聊天,她說:做孕婦好可憐,連水果都不能吃。
在一旁的小小丹隨口就接了媽媽的話:媽媽,你才不可憐呢,你身邊有那麼多人愛你呀…
這麼暖的小小丹,真不愧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啊。
看了朱丹的微博,很多網友都發出疑問:
懷孕為啥不能吃水果啊?不是應該多吃嗎?
懷孕為什麼不能吃水果啊,這完全沒有科學道理啊!
不少網友齊刷刷的幫朱丹給出了答案,而且非常統一:不能吃水果,肯定是血糖高有妊娠糖尿病了。
還有位媽媽給出了詳細的解釋:很多孕婦就算瘦,但是孕期照樣會血糖飆升。吃點糖份的就飆啊,粥這些升血糖的都不能喝。我們這的婦幼,孕婦血糖高一點出正常值,孕後期就要每周產檢扎手指查血糖,生之前血糖高孕婦和寶寶會有危險啊,就算順利生下來,寶寶也要和媽媽分開觀察比正常孕婦時間久,所以媽媽都要為寶寶考慮,忍著。
真是每個媽媽都不容易啊。
其實對於糖媽媽來說,適當吃點水果也是可以的,朱丹一點水果都不敢碰,應該是血糖值超出很多了。
希望她未來的控糖路能一切順利,媽媽和寶寶都能健健康康的吧。
為什麼朱丹要這麼嚴格控制吃水果呢?
因為孕期吃水果不節制,真的會導致血糖飆升,而高血糖導致的妊娠糖尿病無論是對媽媽還是寶寶,都很危險的。
江蘇就有一位懷孕39周的媽媽,因為孕期偏食,就愛吃水果,每天蘋果香蕉各種水果放開了吃,結果導致了嚴重的妊娠糖尿病,還把寶寶吃成了巨大兒。
到39周的時候,她因為胎動減少入院,結果當場就被醫生下達了緊急剖腹產的通知。
因為寶寶是巨大兒,宮內生長受限,還出現了羊水渾濁、呼吸受阻的危急狀況,如果不儘快手術,孩子會有生命危險,而且孕婦還有嚴重的妊娠糖尿病。
手術很快進行,當醫生抱出寶寶宣布體重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寶寶足足有10斤6兩,是超超超巨大兒。(新聞來源:廣州日報 2019-04-19)
還有一位28歲的孕媽媽,因為在懷孕24周的時候檢查出貧血,醫生建議她回家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血、紅肉等。
可她不愛吃這些,她老公聽同事說,車釐子含鐵高補血,為了補鐵,她老公當天就買了兩箱車釐子放冰箱,讓她每天吃一些。
車釐子味道好,小王沒控制量,不到兩周,就把20斤車釐子都吃光了。
結果再次產檢的時候,她直接被查出妊娠糖尿病,而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車釐子吃多了。
醫生說:車釐子營養豐富,對孕婦大有益處,不過,車釐子含糖量比較高,吃多了反而易造成血糖高。孕期吃水果,分量應該在一個網球大小,且不宜過多,這位孕婦每天吃一兩斤車釐子,已經大大超量了。(北侖新聞網,2015年01月29日 )
我身邊也有一位朋友,也是吃水果吃出了妊娠糖尿病,自從懷孕後,她就放縱了,兩個人吃啊,必須得吃好,水果那更是不能少。
平時最愛的車釐子,那是一箱一箱往家裡搬,家裡人也是順著她的意,隨她吃,結果35周查出妊娠糖尿病,醫生交代她必須嚴格控制體重。
一直到分娩,她每天都得帶上稱稱好食物的量再吃,必須嚴格按照「糖媽媽」的食譜來,精確到克數。
水果雖好,但真的要控制量,不能暴飲暴食的。
吃太多水果真的會導致妊娠糖尿病嗎?是的!!
不可否認的是,水果絕對是懷孕期間健康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是天然能量來源,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對孕婦和寶寶都好。
但不控制量,吃太多水果,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吃大量水果和患上妊娠糖尿病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在懷孕期間食用大量水果的女性患妊娠糖尿病(GD)的風險增加了400%。
研究表明,真正導致妊娠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是過多的攝入了碳水化合物,而食用過多的水果也代表著攝入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導致妊娠糖尿病風險增加與含糖指數高的水果相關,尤其是熱帶和柑橘類水果,這其中包括香蕉,菠蘿,杏,獼猴桃,西瓜,棗和葡萄乾。
那麼,孕期吃多少水果才是合適的呢?
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推薦:孕期每天水果的食用量為200-400g,重量相當於中等個兒的蘋果不超過兩個,每天分成2-4分吃,不要一次吃太飽,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水果顏色越多也好。
孕媽媽們可以放心的是,正確的均衡的吃水果,對孕媽媽的胎兒都有益,也能幫助預防妊娠糖尿病。
永遠不要忽視妊娠糖尿病所帶來的危害,朱丹這麼嚴格控制水果的量都是有原因的。
因為妊娠糖尿病的危害很嚴重,不僅影響媽媽,還會影響寶寶。
1、對寶寶的危害
①出生體重過重。血液中的額外葡萄糖穿過胎盤,這會觸發寶寶的胰腺製造額外的胰島素。這會導致你的寶寶變得太大(巨大兒)。巨大兒可能會導致產傷或需要剖腹產。
②早產和呼吸窘迫症候群。媽媽的高血糖可能會增加寶寶早期分娩的風險,並且容易出現早產的跡象。媽媽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嬰兒可能會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即使寶寶不是早產兒。
③低血糖。患有妊娠糖尿病媽媽生出的寶寶在出生後會出現低血糖症。嚴重的低血糖事件可能會引發嬰兒癲癇發作。
④晚年的2型糖尿病。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生出的寶寶在晚年生活中肥胖和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2、對媽媽的危害
①高血壓和先兆子癇。妊娠糖尿病會增加患高血壓和先兆子癇的風險,這是嚴重的妊娠併發症,會出現威脅母親和嬰兒生命的症狀。
②糖尿病。如果你有妊娠糖尿病,你可能會在下一次懷孕的時候再次患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更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
這些併發症一個比一個可怕,是每個孕媽媽都要努力b
如果被查出妊娠糖尿病,一定要採取方法科學控糖,控制好吃水果的量是控糖的第一步。
對糖媽媽來說,也不是要絕對禁止吃水果,美國糖尿病協會指出:糖尿病人是可以吃水果的,並且最好是各種顏色的水果,以豐富多樣性。
也就是說,糖媽媽要吃水果,只要注意一些需要遵循的原則就行。
1、控制好水果的量
對血糖正常的媽媽來說,每天建議吃200-400g的水果,但如果是血糖高的媽媽,建議每天攝入的水果總量不要超過200g,重量大約相當於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全天分成小份吃,一定一定不要超量吃,一旦超量吃,哪怕是含糖量再低的水果,都會控制血糖無益。
2、吃含糖量低的水果
糖媽媽要吃水果,首選含糖量低的水果,要注意含糖量低不單純看甜度,而是看血糖生成指數(GI)的高低,血糖生成指數指的是吃了某種食物之後引起餐後血糖反應的指標,血糖生成指數越小,意味著這類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也越小,血糖生成指數低的水果有蘋果、梨、橙子、葡萄柚、桃子、李子、藍莓、草莓、櫻桃、獼猴桃。
3、在兩餐之間吃水果
吃水果的時間應該在兩餐之間,而不是飯後就吃,進餐10分鐘後,隨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血糖開始升高,然後2-3小時恢復到餐前水平,所以吃水果應放在餐後2小時。
4、血糖不平穩時用蔬菜替代水果
對於血糖不平穩的媽媽,就要考慮控制下吃水果的量了,可以考慮用蔬菜代替水果,比如西紅柿、黃瓜等。
糖媽媽除了要控制好吃水果的量以外,在其他方面也要做一些改變,光控制吃水果的量是肯定不夠的,控糖要全面進行,具體怎麼做呢?
1、監測碳水化合物
每天的飲食要均勻攝入,少吃多餐,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糖媽媽每天要吃三頓小到中等分量的食物和兩到四份零食,不要三餐正餐吃太飽。
其他有助於控糖的方法包括:
①避免同時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比如正餐和水果一起吃。
②堅持富含纖維的複合碳水化合物,碳水和蛋白質或健康脂肪結合。
③ 不要不吃飯,因為突然的飽餐會讓血糖飆升。
2、吃低糖指數的食物
糖媽媽餐後的血糖反應還和食物的血糖負荷(GL)有關係。
血糖負荷(GL)= 血糖生成指數(GI)x 該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g)/100。
這個數字更準確地反映了食物對血糖的真實影響,血糖負荷10或以下被認為是低的,對於那些要控制血糖的妊娠糖尿病患者是理想的。
低血糖負荷食物包括:100%全麥麵包和穀物;非澱粉蔬菜;一些澱粉類蔬菜,如豌豆和胡蘿蔔;一些水果,如蘋果、桔子、柚子、桃子和梨;豆子;扁豆;鷹嘴豆。
所有這些低GI食物都會緩慢地向血液中釋放糖分,幫助維持血糖水平的穩定。
3、多吃蛋白質
吃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或選擇含有蛋白質的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平衡血糖水平,吃魚,雞肉,蛋,豆腐,豆子,堅果,藜麥。
4、要避免的食物
食用含糖食物,特別是那些經過精製和加工的食物時,血糖水平會升高。建議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儘可能避免或限制含糖食物。要避免的含糖食物包括:蛋糕、餅乾、甜食、布丁、蘇打、加糖的果汁。
5、避免高澱粉食物
澱粉類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更大,所以只吃一小份很重要。一些澱粉含量很高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或限制食用。這些包括:土豆、白麵包、白米、白麵食。
6、避免隱藏的糖和碳水化合物
高度加工食品,某些調味品,如番茄醬都含有隱藏的糖,儘量避免食用。
7、定期鍛鍊
健康飲食和定期鍛鍊有助於控制血糖水平和控制妊娠糖尿病,但這還不足以控制每個受影響媽媽的血糖水平,一定要結合上面提到的全方位的控糖。
8、控制好體重
如果體重指數(BMI)超過30或更高,或者之前有生育過4.1千克以上的寶寶,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會更高,還有高齡產婦,家族遺傳史都會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機率。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是已經診斷出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一定要定期產檢,監測血糖變化,遵循醫囑,健康飲食。
希望孕媽媽們都能平安順利的生下寶寶!
參考文章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regnancy/best-fruits-to-eat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19716.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