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nsel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Online
題外話:《正常人》是2020年BBC與Hulu合作的新劇,康奈爾與瑪麗安的戀愛故事讓我想起曾經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一天》,在愛情與友情之間進退的故事總是能牽扯出愛情動人的青澀和甜蜜感,這大概是這部劇給出的最讓人著迷的感覺。
不過我們接下來討論的還是文本,我讀的是上海數字譯文2020年出版的譯本,順便說一句,Kindle的電子書性價比還是不錯的。
若想要持續關注現當代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的評論的,可以將我們的號設為星標,這樣更新就能在訂閱欄中呈現。也可以讓聯繫執事,入群交流。
書名:《正常人》Normal People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薩利·魯尼 Sally Rooney
譯者:鍾娜
01 不能說的秘密
《正常人》講述的內容似乎沒有什麼過分奇異的內容,兩個單純的高中同學,一個是在學校人緣頗好的康奈爾,一個是被嘲諷、戲弄最終排擠到邊緣的瑪麗安。因為康奈爾的母親在瑪麗安家做上門清潔工,而康奈爾也並沒有像其他男女同學一樣中傷和戲弄瑪麗安,以至於兩人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暗暗產生了情愫。
但是愛情的波折在於彼此不同世界所在乎的事物。
瑪麗安期待著愛情,被接納,被理解。而康奈爾則更看重學校那個圈子朋友,他希望瑪麗安對兩人的性關係保密,由此感情得以在沒有外界壓力的狀態下成長。
但是一次聚會上的「性騷擾」事件讓康奈爾不得不挺身而出斥責暗戀自己的學校社交皇后蕾切爾,而這是他第一次公開維護瑪麗安,並與自己在學校團體第一次產生衝突。
如果說康奈爾能夠再勇敢一些,或許事情就不會有後續。為了重新讓小團體接受自己的,康奈爾決定邀請蕾切爾去畢業舞會,而這切實傷到了瑪麗安,在朋友和愛人的選擇中,康奈爾選擇前者。
這樣自私但是又非常常見的行為著實會在少男少女的戀愛中發生,正是在這種戀愛中的起伏撕扯著讀者並推動著劇情。
02 邊緣化的正常人
小說的名字叫正常人,其實也透露出康奈爾和瑪麗安希冀正常化自己的感情的期望。 在小說中,瑪麗安遭受過(已逝的父親,後來是哥哥的)虐待,在與康奈爾的交往中她呈現出了一種期待受虐的渴望,她希望康奈爾能夠完全控制並主導她,後來她還希望男友加雷斯在做愛時可以打她,而後來與瑞典男人盧卡斯的感情(也是非正式男女朋友關係)中,她更是放任盧卡斯在身體上主導她,並拍下許多照片,直到最後盧卡斯突然想要捆綁瑪麗安才中斷了兩人的關係。
不過,對於暴露拍照這件事上的性趣確實康奈爾也起了作用,當時康奈爾希望得到瑪麗安的照片,並聲稱如果她要求,之後會刪掉。當然當時瑪麗安向康奈爾要照片,但是後來一想覺得自己不想日後刪掉,所以就決定不要了。
而康奈爾變得「不正常」更大層面上是受到了社會的影響,作為一個底層單親家庭,他常常為了錢在奔波,母親洛蘭17歲懷了他,而他在上高中後花了兩年打工攢錢買車,只是為了可以接送母親上門做清潔。
但是在高中的康奈爾卻是頗受歡迎的人,他在球隊裡有自己的地位,和朋友們相處非常愉快,因為帥氣也有不少女孩跟著他。他雖然沒說,但是他享受這種朋友簇擁和接納的待遇,縱使他與他們有時候價值觀不同。
等到離開去了大城市之後,康奈爾瞬間變得孤單起來,在沒有獲得全獎之前他全然沒有自信,家境貧窮而他自己又害羞內向,他甚至融入不到同學的圈子裡。而瑪麗安卻輕而易舉地成為了那個受歡迎的人。
兩人所處的環境和境遇的對調沒有讓兩人理解更深,反而讓康納爾更加意識到自己的孤獨與這個世界的格格不入,而在某種意義上,瑪麗安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所理所當然地認為得到大學朋友且擁有富足的生活是輕而易舉的態度對康納爾同樣也是極其殘忍的,雖然後來瑪麗安認識到了,她發現自己倘若在高中時被人們所接受,她也會和其他人一樣對某個邊緣人物無所顧及的欺凌,只是那個時候她恰好是被欺凌的對象罷了。
不過,在面對心理醫生時,康納爾坦言他覺得瑪麗安就是那個能夠一直給他的精神安慰和支持的那個人,也是一直以來的那個,在精神層面上兩人就很合得來,但是一旦涉及到愛情和性,他便漸漸產生了困惑。甚至後來對於瑪麗安在做愛時對暴力的請求也感到困惑和不解。
其實從宏觀的角度上來說,兩人一直都在尋求某種精神上的默契和認可,並小心翼翼地試探。康納爾的「體貼入微」以及對暴力的拒絕在某種程度上反而給他與瑪麗安的關係降了溫,而瑪麗安試圖讓康納爾掌控和控制自己的過程同樣也是在踐行一種「受虐愛好者」反向的控制。
但是讀者不知道是否讀出這部小說與其他愛情小說的區別,現代小說中,尋求差異性和特質常常是主人公的內在刺激或者說驅動力,但是在那裡所謂正常化的生活與傳統的關係反倒是男女主人公所渴求並嚮往的事物,這在某種程度上虛構出來的單純性再粘上本身就在世界邊緣的愛爾蘭背景,可以說將《正常人》完完整整地推向一個充滿真摯情感的單純空間。
影視化改編從視覺上著重渲染的廣闊愛爾蘭地貌,著實也有討巧的成分。
03 虛構的愛爾蘭
再回過來談愛爾蘭,薩利·魯尼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在小說中除了不自主地偶爾呈現階級對立和政治爭議之外,其實薩莉·魯尼在政治上表現得非常溫和,這種政治上的溫和表明了她感興趣的領域和方向還是在兩性關係上,亦或者說,魯尼呈現的愛爾蘭是年輕人眼中的愛爾蘭,因為北愛問題依然像房間裡的大象,但是它們並沒有出現在這部小說之中(甚至連背景沒有太多提到)。
對比安娜·伯恩斯的《送奶工》,其實作為千禧年作家,魯尼生活的世界有更多已經完成的現代構建,而處在這構建之上,她有意或者無意地忽視了政治矛盾和壓力的存在,由此魯尼所呈現的愛爾蘭其實並不是完整的,雖然小說裡也出現過選舉和「新芬黨」,但是全然也只是背景和道具。
所以這難免又讓人反過來去構想是否《正常人》有淪為「小雞文學」的嫌疑。
不過從這本書譯者的撰文中,我們似乎察覺到了一點線索。她翻譯了薩利·魯尼的兩本書《聊天記錄》和《正常人》,而我恰好也都讀過。
譯者注意到了魯尼偏愛的19世紀作家喬治·艾略特,並注意到了《正常人》的題詞來自喬治·艾略特的《丹尼爾·德龍達》: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從這個角度上,我們可以去理解魯尼其實像許多現代作家一樣,沒有想要在這本書上書寫關於愛爾蘭的故事,可以說她的野心更大一些,想要書寫現代個體所面臨的精神轉變,而瑪麗安與康奈爾則成了整個故事內核的兩個載體。
所以這是一個發生在愛爾蘭但是其實與愛爾蘭全然沒有太多關係的故事,本質上愛爾蘭在魯尼的小說中呈現出來的是一個畫布般虛構的背景。不過,也正如此,讀者或許也能更專心地沉浸在這兩位主人公的精神交流中,減少小說背景所帶來的些許幹擾。
reference
安娜·伯恩斯,《送奶工》,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
阿棗,「薩莉·魯尼是怎樣練成的」,2020,來源網絡
薩莉·魯尼,《正常人 》(Kindle Location 25). Kindle Edition.
薩莉·魯尼,《聊天記錄》,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