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新聞網訊(王偉)教育部科技司近日發布了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典型經驗之四——專利布局與高價值專利培育的高校,對包括山東理工大學在內的國內6所高校各具特色的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點名表揚。
「山東理工大學圍繞重大科技成果,組建專家團隊進行專利導航和布局,為開展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育部對山東理工大學的經驗做法給予高度認可。
據悉,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歷經14年,成功研製出無氯氟新型聚氨酯化學發泡劑,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學校充分了解課題組的研究進展及智慧財產權保護需求,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情況,尋求專業指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門成立「微觀專利導航工作組」進駐山東理工大學,指導學校開展專利布局、撰寫、申請等工作。
學校成立了專利分析、撰寫團隊,團隊成員均具有比較深厚的有機化學理論基礎,在專家指導下對核心專利進行全面分析,將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的反應原理同有機化學理論充分結合,儘可能擴展技術保護範圍。同時,對下遊產業鏈的應用方面也進行了專利布局,對未來可能衍生出的新領域和新技術進行保護。目前,共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0餘件,2件核心專利已獲得授權;申報PCT專利3件,覆蓋歐、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已陸續獲得多國授權。
2017年,學校與淄博補天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就該成果籤訂了專利獨佔許可協議,合同金額高達5.2億元,創下國內高校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最高紀錄。
開展專利布局與高價值專利培育,是提升專利成果質量的有效手段,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的提高。除山東理工大學外,此次還重點介紹推介了包括湖南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其他5所高校專利培育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