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李建國
導讀
3月中旬以來,美國成為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導致股債暴跌,經濟停擺,深度衰退,失業率暴增。為什麼美國如此嚴重?反映了美國的哪些體制問題?為何甩鍋中國,甚至索賠?對全球產業鏈、中美關係將產生哪些影響??
目錄
1 目前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
1.1 美國確診數量及死亡數量均全球第一
2.2 美國疫情明顯緩解至少要到5月中旬以後
2 原因分析:判斷失誤、麻痺自滿、聯邦體制
2.1 疫情早期美國政府判斷失誤,錯過防疫時間窗口
2.2 麻痺自滿延遲了防疫措施,且實施依賴民眾自覺
2.3 美國政治聯邦體制導致各州防疫缺乏統一規劃
2.4 但是,美國擁有充足的醫療資源和科技實力,為戰勝疫情提供關鍵力量
3 美國甩鍋中國,逆全球化,中方應對
3.1 產業鏈本土化,逆全球化思潮重現
3.2 甩鍋中國和世衛組織,惡化中美關係
3.3 中方應對: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根本
正文
1 目前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
1.1 美國確診數量及死亡數量均全球第一
截至2020年4月15日,美國累計確診64萬,死亡2.8萬,分別佔全球的31%和21%,是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儘管美國在一月前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實施一系列防疫措施,但近一周以來美國每天新增確診均保持在3萬例左右,新增死亡2000例左右,疫情仍然嚴重。
從地區看,美國疫情主要集中於東西海岸,僅紐約州、新澤西州、密西根州及加州的累計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就佔到全美的一半左右。
1.2 美國疫情明顯緩解至少要到5月中旬以後?
根據中國和韓國經驗,疫情發展需要先經過新增確診拐點和現有確診拐點,即第一拐點和第二拐點,之後才有可能逐步緩解。
從數據看,美國於4月10日達到了第一拐點,第二拐點尚未到來,因此在未來短期內美國現有確診數量還將進一步上升,醫療系統將面對最嚴峻的壓力和挑戰,並在4月下旬第二拐點到來後逐步緩解。而疫情的明顯緩解時間,參照中國經驗,預計在5月中旬以後。
目前美國疫情已經對軍隊、經濟、社會秩序產生較大衝擊。目前美國各軍共有1500餘名軍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中海軍較為嚴重,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區四艘航空母艦全部出現了感染病例。其中「羅斯福」號航母目前感染人數超過600人,已被迫在關島進行「深度清潔」。美國五角大樓和印太司令部稱疫情不會影響航母的戰備狀態。社會秩序方面,根據美聯社報導,亞特蘭大、洛杉磯等地的槍枝店鋪生意火爆,部分店鋪銷售額增加30%-40%,部分反映了社會恐慌心理。
2 原因分析:判斷失誤、麻痺自滿、聯邦體制?
2.1 疫情早期美國政府判斷失誤,錯過防疫時間窗口
美國政府在疫情早期判斷失誤,將新冠肺炎視為「大號流感」。1月初中國就已將新冠疫情情況通報給了美國,並且1月中旬疫情開始蔓延至泰國、日本等地區。但美國各界普遍將新冠肺炎疫情視為「大號流感」,政府多次向公眾保證,美國人面臨的感染風險很低。2月26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風險「非常低」,疫苗研發「進展迅速」,美國已經做好「一切應對措施」,同時指責民主黨人「誇大疫情」、「恐慌市場」。
病毒檢測的停滯導致確診病例數字失真,耽誤了至少1個月的防疫時間窗口。1月19日美國西雅圖出現首個新冠肺炎病例,但此後1個月確診病例數量增長極為緩慢。2月12日,美國疾控中心(CDC)宣布送往各州的新冠肺炎檢測試劑盒存在缺陷,不能正常工作,此後美國各州長時間面臨檢測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此情況下,CDC要求只有患者同時滿足出現發燒和嚴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症狀,並排除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可能,且患者有中國旅行史或者與確診患者密切接觸經歷兩個條件才同意檢測,而且檢測費用高達3000美元、須患者自費。至2月20日,美國確診病例僅增長至15例,確診病例數字的失真麻痺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防疫意識。2月下旬韓國、義大利等國家陸續實行嚴格的防疫措施,甚至對部分城市實行封鎖,但美國在整個2月份卻對經濟活動、社會運行基本沒有幹預措施,政府的無作為耽誤了至少1個月的防疫時間窗口。
2.2 麻痺自滿延遲了防疫措施,且實施依賴民眾自覺?
自滿意識使美國在疫情發生後仍然沒有及時實行嚴格的防疫措施。長期以來,美國各界形成了超級大國的自滿意識,加上美國較為充足的醫療資源,美國各地疫情已經出現明顯爆發跡象時仍然沒有充分重視防疫。3月2日,紐約州出現疫情,但州長科莫表示「紐約擁有全球最好的醫療系統」,「我們不認為情況會和其他國家一樣糟」,但隨後疫情急劇惡化。直至3月16日,紐約市在多次猶豫不決後才關閉學校、餐館,3月22日發出居家令。進入3月下旬後,包括紐約州在內的多個州呼吸機短缺且採購受阻,被迫對外求助。3月30日,美國海軍醫療船「安慰」號進駐紐約,紐約醫療資源在嚴重的疫情面前已經透支。
美國防疫措施以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大型集會為主,依賴民眾自覺。3月10日,美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1000,次日川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3月13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提出防疫準則。但美國具有自由民主的社會形態,嚴格的封城、全民隔離等措施面臨較大阻力,因此主要以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大型集會、關閉學校餐館等措施為主,依賴民眾自覺,實際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例如,紐約市實施停擺令後,仍有較多人群聚集在公園、籃球場、遊樂場等場所,最終紐約市政府不得不關閉了這些場所。
2.3 美國政治聯邦體制導致各州防疫缺乏統一規劃
美國防疫中州政府自主權較大,各州步調不一、各自為戰。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權利界限分明,在疫情中,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海關檢疫、信息發布、防疫指導等,但州政府負責本州具體的政策制定及實施,自主權較大,例如川普曾表示考慮對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部分地區實施封鎖,但遭到紐約州州長科莫反對,稱此舉是聯邦政府向紐約州「宣戰」。這種分散的權利結構一方面避免了防疫政策的一刀切,使得各州政策能夠因地制宜,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中取得較好的平衡,但也使得美國各州往往在本州疫情爆發後才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缺乏統一規劃、難以形成合力,是美國疫情蔓延的原因之一,同時也造成各州在口罩、呼吸機等醫療物資的採購中互相爭搶等問題。
2.4 但是,美國擁有充足的醫療資源和科技實力,為戰勝疫情提供關鍵力量
美國人均醫療資源領先全球,有效避免醫療擠兌。以病床數量為例,雖然美國普通病床人均數量處於歐美國家中的平均水平左右,但其ICU病床數量達11萬,平均每10萬人擁有35個,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數量充足的ICU病床保證了重症收治能力,能夠有效避免醫療擠兌,也是目前美國沒有發生大範圍社會恐慌的重要原因。
美國醫藥科技實力雄厚,有望對美國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發揮關鍵作用。美國醫藥科技具有全球範圍內的絕對優勢,其研發投入佔全球的一半以上,輝瑞、默沙東、吉利德、強生、美敦力、雅培等公司在藥物、疫苗、醫療器械的研發領域擁有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話語權。目前美國各大醫藥公司基本都在研發新冠肺炎的藥物、疫苗或檢測技術,如吉利德研發的瑞德西韋、Moderna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及眾多的新型檢測技術等,這些研發在未來有可能大幅降低乃至結束新冠肺炎對全球的威脅。自3月下旬以來,美國全面開啟全民檢測模式,在包括沃爾瑪、CVS等在內的眾多線下實體店設立免費病毒檢測點,檢測能力快速攀升,雅培等公司也研發了高便攜性的新型核酸檢測技術。目前每日檢測數量保持在10萬份以上,累計檢測次數已達到290萬,每千人檢測數量8.9次,病毒檢測的廣覆蓋使得社會防疫更加精準、更有效率。4月10日,美國副總統彭斯表示將很快進行大規模抗體檢測,從而讓新冠免疫人群先行復工,減少防疫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目前第一批新冠免疫人群已經復工。此外,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也在建立新冠信息網站、研發新冠肺炎接觸者追蹤工具等方面發揮作用。
3 美國甩鍋中國,逆全球化,中方應對
3.1 產業鏈本土化,逆全球化思潮重現
本次疫情在客觀上促進了發達國家對製造業的重視。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疫情嚴重國家在口罩、防護衣、藥品等醫療物資方面普遍遭遇緊缺局面,而出口國又一度限制出口,使各國認識到了醫療物資製造業的重要性,因此疫情過後醫藥製造業有可能首先出現全球產業鏈的重塑。例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法國在口罩生產上必須完全獨立,要重建國家主權。
除此以外,全球汽車產業也在疫情中顯示出供應鏈單一化的風險,如美日韓等國的汽車廠商因中國零部件供應問題導致生產一度暫停,因此在疫情過後汽車產業鏈也有可能部分撤離中國。
以醫藥和汽車為先導,發達國家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引導關鍵產業鏈的本土化,改變全球各大產業的產業鏈格局。
從中長期看,製造業逆全球化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但短期在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均具有一定市場。一方面,眾多跨國企業本身在疫情過後具有一定的分散生產基地的動力,以降低供應鏈風險;另一方面,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使得各發達國家面臨失業潮風險,數據顯示過去3周已經有近1700萬美國人申請失業救濟金,政府有動力促進位造業及就業崗位的回流。
目前日本已經推出一項22億美元的貸款計劃,支持日本企業將中國生產基地轉移至日本或其他國家。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庫德羅也表示,美國應支付100%的費用支持在華企業回流美國。但由於中國在勞動力數量素質、產業配套環境、基礎設施、市場空間等方面在全球擁有強大競爭優勢,對全球企業吸引力明顯。
3.2 甩鍋中國和世衛組織,惡化中美關係
美國政客將疫情大流行甩鍋中國,反映了民粹主義傾向。3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在新聞發布會中提及「中國病毒」,汙名化中國,隨後又甩鍋民主黨、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停止資助WHO。從民調情況看,這些政客言論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3月17日,美國民意調查機構拉斯穆森報告稱,42%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應賠償美國疫情損失,而認為不應賠償的比例為36%。隨著疫情的惡化,4月5日另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2%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應對全球疫情負責,71%的美國人認為製造業應回流美國,69%的美國人喜歡川普的貿易戰,54%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應對美國賠款。
美英澳印等國開始發起對中國的索賠要求,發起者以部分政客和民間組織為主。3月13日,美國佛羅裡達州一家律師事務所宣稱對中國政府發起集體訴訟,要求中國政府為「未能完全遏制該病毒」等賠償數十億美元,當地法院將於5月1日開庭。3月24日,美國參眾兩院引入多項議案,涉及向中國索賠。3月31日,澳大利亞議員克裡斯滕森表示要「收回達爾文港和中國公司租用的農地」,作為所謂的「疫情賠償」。4月4日,印度法學家委員會和律師協會,就印度新冠病毒問題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起訴中國,要求索賠20萬億美元。4月5日,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發布報告,將世界經濟受疫情蒙受的損失「甩鍋」給中國,前副首相達米安.格林帶領15名保守黨成員,聯名寫信給首相,希望通過國際法庭向中國「索賠」3510億英鎊。
美國新冠疫情加重可能將惡化中美經貿關係,改變世界秩序,對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和準備。一是美國在應對新冠疫情中反應遲緩、秩序混亂,致使疫情大爆發,深度衝擊經濟金融社會,說明其公共衛生制度、聯邦制度等存在諸多漏洞,燈塔暗淡;二是美國部分政客在疫情爆發後甩鍋中國及WHO並停止資助WHO,沒有為防控疫情及維護世界秩序做出有效率和遠見的努力,缺少擔當;三是美國部分政客言行極端化,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在中國疫情爆發後不僅不給予同情,而且認為中國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還有部分政客要求對中國索賠,威脅如果中國不給予賠款,美國將考慮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抵債。因此基辛格預言,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3.3 中方應對: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根本
1、在鞏固疫情控制成果的同時,兼顧復工復產和擴大內需,幫助企業在中國安心生產生活,成為全球疫情大流行的避風港。面對歐美疫情大流行、印度疫情快速爆發的混亂局面,只要中國做好自己的事情,相信全球企業會作出理性選擇。
2、不管大家怎麼去炒作中美脫鉤、去中國化,對企業而言是很理性現實的,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營商環境即可,包括數字新基建,讓企業成本降低、感到安全、賺到錢是硬道理。根據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調研,這次疫情讓全球跨國企業認識到下一階段的產業更依賴數字基建,中國恰巧在5G、數據中心等加大投入,商業基礎設施優勢進一步擴大而非削弱。
3、新基建是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供給側改革的最有效辦法,最有力的抓手,利國利民的國策。從需求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和穩就業,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供給側,新基建有助於擴大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為中國創新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至高點創造基礎條件。要把好事辦好,讓「新基建」真正起到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重大作用。
4、清醒地認識到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嚴峻性,這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我們最好的應對是改革開放。中國真正的問題不是美國,而是自己,是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貿易戰本質上是改革戰。
恆大研究院「疫情與新基建」相關研究報告:
23、《全球疫情形勢分析:拐點預測和長尾特徵》,2020年4月8日
22、《定了,擴大內需,啟動「新」一輪基建——327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2020年3月29日
21、《5G時代:新基建,中美決戰新一代信息技術》,2020年3月25日
20、《美聯儲無限量寬鬆,市場還在擔心什麼?》,2020年3月24日
19、《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傳導路徑和影響推演》,2020年3月23日
18、《美國又想趁金融危機剪羊毛、甩鍋?》,2020年3月19日
17、《做好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準備》,2020年3月18日
16、《美聯儲all in: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2020年3月17日
15、《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2020年3月16日
14、《我們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2020年3月15日
13、《全球歷次大瘟疫:起源、影響、應對及啟示》,2020年3月11日
12、《任澤平:我們正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邊緣,「新基建」點亮中國經濟的未來》,2020年3月10日
11、《新基建、減稅,錢從哪來?赤字率該破3就破3!——2020年財政政策建議》,2020年3月9日
10、《任澤平:我為什麼旗幟鮮明倡導「新基建」,而不是四萬億重來》,2020年3月6日
9、《任澤平: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啟動「新基建」》,2020年3月3日
8、《任澤平: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2020年3月2日
7、《全球大瘟疫、金融海嘯和新基建》,2020月3月1日
6、《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2020年2月28日
5、《遭遇亞洲金融風暴、特大洪水災害:1999年轉危為機改革啟示》,2020年2月18日
4、《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2020年1月31日
3、《大時代——2020年宏觀展望》,2020年1月6日
2、《該出手了,財政優於貨幣:2020年政策建議》,2019年12月6日
1、《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2018年7月24日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