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孕姐
婆媳矛盾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難題,除非男人成倒插門女婿。不過這樣又有了女婿和丈母娘的矛盾問題。
這不前兩天就有網友求助說,自己媽媽和老婆在分娩方式上有了爭議。媳婦怕疼,早早想好到時候要剖腹產;媽媽來自農村,思想樸素,總覺得剖腹產對大人小孩都不好,而且能自己生為什麼要動手術?況且當時她自己因為難產不得已剖腹生出二兒子,總覺得在村裡抬不起頭。
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知道了媳婦的想法,就一再在電話裡給自己「洗腦」,發現兒子沒有立即執行已經開始冷戰了。自家媳婦還不知道婆婆的意思,不然也該鬧僵了。身為兒子和老公的該網友煩惱不已,想不出讓兩邊都滿意的辦法。
都說婚姻裡最為動蕩的時期,是生娃後的前三年。其實主要是因為老人來帶娃,婆媳矛盾加劇造成的。那麼,想要家庭穩定和諧,主要還在於婆媳矛盾如何處理。
可惜,很多男人包括世人,在處理婆媳矛盾問題上都存著誤區。
◆ 所謂的「高情商」:都不得罪,兩邊討好
常聽有人說,要想婆媳相處得好,需要男人擁有高情商,「兩頭瞞」要比「兩頭傳」好得多。其實就是陽奉陰違、兩邊討好。遇到婆婆吐槽兒媳,身為兒子就在身邊如雞啄米似地點頭,「您說得對,就是,太不像話!」哄得老太太眉開眼笑,回去自己在媳婦面前絕口不提;遇到媳婦抱怨婆婆,只是耐心聽著還加以配合「確實,我媽確實過分了,回頭我說說她」,結果依然隻字不提,反而傳兒媳誇讚婆婆的話。
這樣八面玲瓏的做法真的能成為婆媳相處助推劑嗎?顯然不是。
其實婆媳之間有矛盾,多半是界限問題,而且多半是老人覺得自己的做法更好,從而給了小兩口更多「建議」。如果男人的立場是兩邊都討好,無疑給了婆婆一個信號,即「我可以這麼要求兒媳,畢竟我兒子都同意我的看法」。於是婆婆對小家的建議和控制會變本加厲。
而蒙在鼓裡的兒媳發現自己老公是和自己「一夥」的,對公婆的反抗會更加明目張胆。一旦婆婆和兒媳直接對峙,場面就會相當激烈。
◆ 幫理不幫親:覺得誰對就站在誰一方
有的男性會覺得,那我明智一些公正一些,「幫理不幫親」總可以了吧?可這裡面有兩個問題。
① 很多生活上的摩擦無關對錯,只跟習慣有關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兒媳平時準備了三個盆,一個洗臉一個洗腳,還有一個洗內衣,暖心地貼上標籤,婆婆卻一次也沒遵照,認為那是「瞎講究」。兩人因此起矛盾,你說誰對誰錯呢?
婆媳之間,很多生活上的摩擦只是習慣問題,無關對錯。一個愛吃辣一個不能吃辣,一個習慣早睡早起一個總是熬夜周末晚起,能說誰對誰錯嗎?「幫理」又該幫哪方呢?
② 你認為的「對」就一定對,「錯」就一定錯嗎?
很多時候,人們判斷事情對錯往往是從自身立場出發,其實對錯並不絕對,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三觀和判斷標準,總之是否「合你口味」罷了。
有「臭味相投」「沆瀣一氣」這些詞,就說明被別人不齒的人,照樣能夠聚在一起,因為他們投緣。在他們看來,那些打著正義旗號的人做的事,反而是錯的。光明頂上邪教和正教之爭,不也說明,對錯無絕對?
想要解決婆媳矛盾,先要知道婆媳矛盾的核心是什麼。其實不外乎兩個詞「界限」和「控制」。夫妻組成小家後,首先要有小家的概念,知道小家的界限在哪裡。父母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隨意指揮小夫妻,或者給他們建議,其實都是侵犯了小家的界限。
這時候身為丈夫和兒子,需要做的是守住小家界限,告訴父母「這是我們兩個人的事,請你們不必費心」。
當然,想要擺脫父母有意無意的控制,首先要做到自立。房子是父母幫忙買的,孩子是父母幫忙帶的,夫妻倆自然在家中沒有什麼話語權。想要獨立自主,徹底擺脫公婆控制,就不要有求於人。這樣反抗才有底氣。此外,和公婆各住一處,從物理距離上隔離開來,婆媳矛盾也就消弭於無形了。
【話題討論:你平時是如何跟公婆相處的,有什麼心得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好孕】,你想了解的科學備孕、孕產護理、寶寶健康、成長發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