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如因何為短命的「二次簡化字」大哭?

2020-12-19 文行天下看世界

妙手書法家劉宏偉:吳玉如因何為短命的「二次簡化字」大哭?

文│李東升

不久前,有一個「好墨輕研」的書展。

著名書法家劉宏偉觀展後,思考過很多。

他說,有一些字句,一開始,我們就理解錯了。

比如,筆墨當隨時代。

吳玉如的書法展,宏偉思考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這裡面包含著一種傳承與思辨。

是一種筆墨智慧。

他說,這句話曾紅極一時。

成為很長時間的一句的宣傳語。

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一味固守傳統,要與時俱進。

要創新。

這話沒毛病。

但卻似乎成了一些書家畫家,輕視傳統,輕視傳承的藉口。

比如書法,每個書家都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或者創新欲望。

這也沒錯。

關鍵是有一些所謂的書家,興致所至,任性而妄為。

射墨,盲書,身體書法。

簡直是胡鬧、瞎搞。

劉宏偉說,吳玉如的一生,吳玉如的書法,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

筆墨當隨時代,出自清代畫家石濤。

結合上下文,真實的意思是,筆墨不能跟風。

大家一窩蜂趨潮流,便會世俗化,了無新意。

筆墨者,中國傳統文化也。

真正的創新,源於傳統。

只有真正懂得傳統,才有可能創新。

傳統是創新的土壤,越是重視傳統,師古愈深,才愈能出新。

吳玉如一生都寢餽於傳統文化中。

甚或近乎迂。

比如簡化字。

吳玉如極其反對,為之傷心,甚至大哭。

1974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出臺。

吳玉如大聲疾呼:

生為華夏人,應重己文字。

毋為敗家子,摧毀等兒戲。

上下五千年,多少歌哭事,一一文字中,何可逐廢黜

寫下七絕《書憤》。

海王星數數冥王,冥想星河無竟疆。

文字漢唐才幾日,眇予何事哭興亡。

所幸,「二簡字」廢除了,沒有造成更大的混亂。

吳玉如是長歌當哭,捍衛祖國的文字。

文化大革命,唱響「樣榜戲」。

中國戲院請吳玉如題寫院名。

字寫好了,筆力雄健,頗具李北海神韻。

領導看了,說好是好,改簡化字就更好了。

吳玉如堅決不改。

多人上門,好話歹話說盡,就是不改。

據稱,凡給吳玉如的書信,如果是簡化字,他拆都不拆。

問其緣由,說,我不認識這些字。

再比如孔子。

傳統文化離不開孔子。

吳玉如認為,2600年前的孔子,其思想穿越古今。

不是那個時代能阻隔的。

批孔的年月,他公然反對批孔。

一個紅衛兵怒不可遏,要用壘球棒打他。

主持批鬥會的頭頭,覺得這個人好玩,固執,不合時宜。

做反面教材,有宣傳效果,有看頭。

於是阻止了暴行,也救了吳玉如的命。

劉宏偉說吳玉如,為人篤實,性情上,「誠」且「愚」。

人生運命上,福兮禍兮,很能說清楚。

但在書法藝術上卻成就了他。

吳玉如是傳統文人。

學者型的藝術家。

吳玉如認為,要學好書法,先要讀好書。

讀好書,先要做好人。

師傳統,是師精神,書寫技巧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得其精神。

寫字要融入傳統文化。

融入自己的人生經驗。

學養。

要師自然。

他的藝術主張,頗得「二王」之精妙。

世人稱其為真正進入「晉唐」的大師級人物。

書法界有北吳之稱。

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

自董其昌後無第二。

這是啟功的評價。

看吳玉如的書法,您認為啟功的評價對嗎?

相關焦點

  • 「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我心儀的吳玉如先生——韓嘉祥
    吳玉如先後執教南開大學、工商學院。工商學院改為津沽大學後,任中文系主任,1951年辭職賦閒。「文化大革命」以前,以授徒、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條目為生。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有《吳玉如書法集》《吳玉如詩文輯存》《吳玉如冊頁》《吳玉如手卷精品》(一、二)《吳玉如自書詩稿》《吳玉如書法經典》等著作行世。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並隨方案附上了《簡化字總表》。在此基礎上,1986年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現今通用的漢字大多由此而來。
  • 吳玉如:天下楷書小楷最難,比小楷還難的是把小楷放大寫
    因為在早年,算命先生給吳玉如看病,說他不會活過55歲。果然,活了過五十五歲。但也是大病一場,險些喪命,自此開始吳玉如開始注重養生,這個時期的書法法度就開始沒那麼嚴謹了。天才二:行草不走尋常路上世紀學王的大家有兩個比較出名,一個是白蕉,一個是吳玉如。
  • 吳玉如《小楷千字文》:此作空靈飄逸、端莊秀麗,啟功都給他點讚
    這位「書法天才」便是現代大書法家——吳玉如吳玉如(1898年—1982年),字家琭,後以字行,原籍安徽涇縣茂林村,中國現當代學者、書法家。他在古文、詩詞、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曾多次在國內和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的推重讚賞,並有《吳玉如書法集》、《迂叟魏書千字文》、《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傳世書法作品。
  • 知識 眸子:簡化字的史源與時運
    當然,簡化是總體發展趨勢,但不少漢字為了增強表意的明確性或增加與其他字形的區別度也出現了繁化,如「採」繁化為「採」,「從」繁化為「從」,「個」繁化為「箇、個」,「禽」繁化為「擒」,「網」繁化為「網」等。這就是說,有些簡化字比繁體字更古老。   二 漢字之存廢  西學東漸,國人看到了西方的拼音文字。
  • 書法能不能寫簡化字?
    簡化字是學術退步麼?書法不能寫簡化字麼?今天,書思推薦大家閱讀來自雲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成聯方的文章,深度剖析簡體與書法的淵源。©文/成聯方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書法界普遍贊同的,但是,在現代漢語的簡化字時代,這個觀點卻有很多漏洞。一是因為古代經典碑帖、古代典籍中都有簡化字,二是因為國家文字政策也要求書寫簡化字、推廣簡化字。
  • 書法,能不能寫簡化字?
    漢代民間應用的簡體字就有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已經簡化為亂,和現在公布的簡化字相同;宋元以來簡體字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今天我國通行的簡化字,絕大部分都是歷代相傳下來的。」2、古籍中來自通假字的簡化字例如,「才」與「才」字,今為繁簡字關係,古為通假字關係。《說文》云:「才,草木之初也」,「才,帛雀頭色。一曰微黑色如紺」,二字本義區別很大。《段注》:「才,引申為凡始之稱」,借作「才」。
  • 書法創作寫簡化字可以嗎?
    摘要 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書法界普遍贊同的,但是,在現代漢語的簡化字時代,這個觀點卻有很多漏洞。一是因為古代經典碑帖、古代典籍中都有簡化字,二是因為國家文字政策也要求書寫簡化字、推廣簡化字。所以,書法界如何應對簡化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
  • 簡化字轉繁體字的尷尬
    簡轉繁所引出的這些尷尬,常常成為報刊文章指摘、諷刺的談資,公正地說,這也不能全怪錯寫的人,當初制訂簡化字的專家們,也難辭其咎。漢字的簡化本來是一種歷史發展趨勢,起源於民間,而非官方和讀書士人。如《三國演義》流行以後,明朝民間手抄本,即把劉備、闗雲長、張飛簡化為劉備、関雲長、張飛。
  • 中國最早的簡化字運動並非始於近代,而是距今2200多年
    李書取代小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簡化字。據出土簡牘記載,隸書創始於秦成妙。據傳,程淼原為秦代官員,書法家。他擅長篆書。他因得罪秦始皇入獄十年,並在獄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書法。秦始皇看後喜出望外。「他放其罪,用之作御史,故稱『隸』,因便於官吏在監中輔佐隸人。故秦代隸書地位較低,被視為篆書的補充。西漢末年,隸書取代篆書,成為社會主流。
  • 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說起二簡字,也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印象,其實在建國以後,我們國家對文字進行了兩次簡化,1956年,國務院出臺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出臺《簡化漢字總表》,這便是我們說的一簡字,這些簡化漢字一直沿用至今。
  • 為什麼簡化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好看?
    簡化字為什麼沒有繁體字好看?為什麼書法作品通常都寫繁體字?這個問題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疑惑,首先「好看」這個詞如果往深層次去探究,可能會牽扯進來太多的關於美學和個人審美的理論,本文只從表面的,大眾的角度去探究簡體繁體的「好看」問題,歸結起來大致有兩點,此兩點足以解惑,另外大家也可以通過這兩點去判斷某一個字有沒有寫法不同的繁體字。
  • 簡化字到底好不好,為何那麼多朝代都推行簡化字?特別是這個朝代
    今天我們知道的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是,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複,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並且,早在隋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簡化字運動」了,並且,這種變革在元代的時候達到了頂峰。那時候,它的數量可比我們現在的簡化字還多了三千多個呢。
  • 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
    本表收錄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的全部簡化字。關於簡化偏旁的應用範圍,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規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的規定,用簡化字和簡化偏旁作為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也收錄本表內(本表所說的偏旁,不限於左旁和右旁,也包括字的上部下部內部外部,總之指一個字的可以分出來的組成部分而言。
  • 從中國「簡化字改革」,淺析日語中「歳」和「才」的區別
    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暗藏「中國簡化字改革」與日語中「歳」和「才」的區別的「總邏輯」。1956年國務院通過文字簡化的決議,簡化字方案正式發布,第一批共有285個簡化字問世,漢字平均筆畫減少接近50%,而八年後,《簡化字總表》問世,共記載有2238字個簡化字。簡化來源多是根據宋元時期民間常用「俗字表」,這兩千餘個字很少採用「生造字(臆想文字)」。
  • 範曾書法:簡化字與繁體字混用,是毛病嗎?一直不好意思問
    因為練習楷書者,應該需要以傳統書法為宗,應依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三家唐楷成法度,這樣書法才得筋立骨,生血長肉,成為傳續高古得生命的書法正體真書。反觀範曾的書法,並不入唐楷法度,所謂柳顏歐三家多數不沾邊,楷書創作無根少據,自由揮筆,唯手熟耳的書法修煉結果。他的書法與傳統書法在一起,是異類獨門,所以不成主流,算是異變。不必多談範曾書法的碑帖功力,無功可談。
  • 扯淡碑:俗話俚語、簡化字(下)
    「扯淡」的事情熱鬧了一陣子,剛剛消停了沒多長時間,又出了「狀況」:有人發現碑上文字中,竟然有簡化字!「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其中「畫」字,竟然是個簡化後的字。簡化字在全國正式推行是1956年,清朝初期的扯淡碑,怎麼會有簡化字呢?於是,有點考古知識的人們搖著頭說:假的!鐵證如山!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 香港教育局澄清:從未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文章指出,繁體字廣泛應用於香港社會生活層面,學生必須掌握繁體字,以便學習和溝通傳意,為升學和工作準備,繁體字的地位毋庸置疑。「認讀簡化字」並非此次更新當地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的諮詢項目,教育局從來沒有倡議以簡化字取代繁體字。
  • 英語中的簡化字
    微信公眾名:溫哥華英文教練微信公眾號:eureka5266Tony個人微信號:52547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