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與泰拉美國藝術基金會配合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1865年—1945年》特展」,日前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上海)舉辦了「美國現代主義工作坊」活動,從多角度講述了美國近百年的繪畫史及意義。在活動期間,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系主任、美國現代藝術史專家大衛·凱特佛裡斯(David Cateforis)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結合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美國藝術特展,談及了美國現代主義的意義。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活動由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系主任、美國現代藝術史專家大衛·凱特佛裡斯(David Cateforis)教授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英美現代藝術史學史專家沈語冰教授擔任主講。
9月26日,工作坊學員還前往了上海博物館,由大衛·凱特佛裡斯教授帶領參觀《走向現代主義:美國藝術八十載(1865-1945)》的預展,並參與相關講座。
大衛·凱特佛裡斯
工作坊期間,大衛·凱特佛裡斯(David Cateforis)與澎湃新聞進行了對談,結合了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美國藝術特展,談及美國現代主義的意義。
澎湃新聞:垃圾箱派(Ashcan school)無疑是一個重點,也被人們認為是美國第一個現代藝術流派。這次活動也是結合著上海博物館的特展,在展覽中,你覺得垃圾箱畫派的重要作用是如何體現的?
大衛·凱特佛裡斯:
第一個現代流派很難定義,但我覺得「垃圾箱派」可以認為是20世紀的第一個現代流派。在美國內戰及早期,儘管藝術家處理畫作的方式不同,但垃圾箱派是一個轉折點,藝術家開始關注了城市,是一種當地的現代性。在城裡雖然有印象派繪畫,但是「垃圾箱派」正在以你所知道的方式描繪著城市,描繪那種現實感,試圖讓城市變得更有吸引力、更浪漫、更謙虛、甚至更醜陋。 但他們發現的是現實的世界。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現實是移民問題。那時有很多的移民來到美國,紐約當然有著很多的移民,在紐約,你可能會有各式各樣的鄰居。而「垃圾箱派」則是對多元化感興趣,他們證明了美國的印象, 涵蓋了不同的階級,種族與文化。他們不希望關註上層階級,而是更多的關注了下層階級人們的生活,關注非裔美國人、民族起源等問題,這也是垃圾箱派的現代化。
《舞臺》,艾弗雷特·希恩
當然,除了紐約,也有其他地區有著這樣的繪畫表現方式。相對而言,紐約則是在這樣的發展中佔據著中心的位置。在革新的藝術中,紐約連接著其他的城市,其他城市會密切關注著在紐約發生的事情。有的人會前往紐約學習,然後再回到芝加哥、波士頓等地,傳播這種繪畫表達方式。這樣的散播方式在之後的抽象表現主義裡也同樣適用。
澎湃新聞:抽象表現主義無疑是美國藝術的標誌,此外波普藝術也是重要的標誌之一。在你看來,他們在美國藝術史上的定位是怎麼樣的?
大衛·凱特佛裡斯:
抽象表現主義出現在二戰之後,是一種成熟的表現形式,那些藝術家,如波洛克、德庫寧、羅斯克等人,他們對於情緒,顏色的表達更加大膽,非常國際化的風格,也是此前的藝術家們所沒有達到的。美國在冷戰期間找到了一種全球性的多米諾骨牌,抽象表現主義成為了美國的一種象徵,一種力量,表現自由。因此抽象表現主義得到極大的關注也是有政治、文化上的原因。
同時,美國出現了安迪·沃霍爾這樣的藝術家,使其風格成為一種全球的超級力量。波普藝術則是考慮了現代性、消費與娛樂,以非常坦誠的方式來將藝術作為一種主題,廣告,海報皆是主題藝術。它反映了藝術在城市視覺文化中佔主導地位,這些廣告,海報,圖像,娛樂,大眾,名人,產品,它與現代性相連,是之前的藝術所從未體現的。
波普藝術
同時,你可以發現在美國20世紀早期的藝術中,也的確與後期有著密切的看戲。例如愛德華霍普的《夜遊者》,在畫面上方,餐廳的上方有著標語,而在20年後,波普藝術則選取了這個標語,並製作成了藝術品,而非是這幅街頭景象的一部分。
澎湃新聞:展覽的最後部分展現了本頓,波洛克等人的作品,但並非是波洛克著名的滴畫法,這樣是否會讓觀眾覺得展覽有所缺失?
大衛·凱特佛裡斯:
我建議觀眾看是什麼成就的美國藝術,而非尋找後期最後的波洛克等人的藝術。因為美國還有這惠斯勒,約翰·斯隆等主要的畫家,這個展覽提供了中國觀眾一種了解美國非最著名的作品的機會,讓人考慮這些畫背後的內容與社會狀況。
談及此次展覽中的波洛克作品,無疑是一張非常難懂的畫作,那是一件扭轉性質的作品,呈現出他在成就滴畫法之前的掙扎,那是在成為偉大之前的前夕。
澎湃新聞:展覽中美國藝術的重大轉折點除了「垃圾箱派」外,軍械庫展(Armory Show)無疑是另一個轉折點。在你看來,軍械庫展對於美國的意義在哪?
大衛·凱特佛裡斯:
在1913年,在紐約有一場很大的展覽,軍械庫展,約有1300件作品。儘管三分之二的作品出自美國藝術家之手,但來自歐洲的作品得到了更大的關注。主辦方希望集結一些歐洲的現代藝術,帶來了馬蒂斯,畢卡索等人的作品,還帶入了印象派畫家,如高更、梵谷、塞尚等人的作品,希望介紹給美國人這些具有變革性的作品,希望藉此啟發著美國的藝術家。
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事件,使得美國的很多藝術家改變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使得他們的作品變得更抽象,而美國的收藏家也越來越多傾向於收藏歐洲藝術家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美國有著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藝術收藏。軍械庫展向美國人展示了他們從未看過的藝術,這也是激發人們新的靈感來源的絕好機會。因此在一戰之後,的確有許多美國人來到歐洲學習。
波洛克作品
不得不說,在波洛克出現以前,美國藝術處在歐洲藝術的陰影之下。雖然我無法否認這一點,但我會建議說,即使是在歐洲的陰影下,美國依舊有著非常成功的藝術作品,許多美國藝術家依舊值得尊重。
延伸閱讀: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美國現代主義工作坊」
在為期5天的工作坊活動中,大衛·凱特佛裡斯(David Cateforis)與沈語冰舉辦的多場講座,分別為「內戰後的現實主義與反現實主義」、「走出美國」、「從印象派到都市現實主義」、「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291和軍械庫展」、「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的影響」、「紐約達達和精確主義」、「世界大戰之間的斯蒂格利茨怪圈」、「美國藝術史研究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國家藝術的進步:羅伯特·亨利,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和美國現代主義的興起」、「哈萊姆文藝復興」、「地域」、「美國城市景象」、「社會現實主義」、「立體主義和幾何抽象」、「美國的超現實主義」及「早期抽象表現主義」。
工作坊現場
據了解,工作坊旨在提升學員對該議題的注意力,通過與資深學者的對話及富有成效地參觀展覽,促進學員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科意識和專業水平。此次參加工作坊的學員,大多數是研究藝術與藝術史的青年學者,也有少數為在讀博士。
談及工作坊的初衷,項目的負責人之一的沈語冰告訴澎湃新聞,傳統的美學或藝術哲學研究都偏向於古典,研究康德,黑格爾這些人。「當然,康德,黑格爾很重要,但也不能總是研究他們或是古典藝術。我們想把美學和藝術,與更多的現當代藝術結合起來。」
沈語冰表示,去年10月,復旦哲學院便與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合作了"重置時間"當代藝術思想論壇,今年6月,哲院召開了"觀想:圖像及其受眾」國際會議。如今,則是和上海博物館合作,配合上海博物館展覽,做了「美國現代主義」工作坊。而在即將到來的11月上海雙年展上,則會有總策展人圈定的8位藝術家和哲學院邀請的8位哲學家(包括氣象學家、物理學家)進行為期兩天的開幕論壇。「因為當代藝術和哲學的關係特別密切,藝術家和哲學家會有一些碰撞,產生更多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推動學科建設,將傳統的美學學科變成與當代的現實生活關係更加密切的課程。」
美國現代主義工作坊海報
學員之一的浙江大學在讀博士張鍾萄說,工作坊講座幾乎是把近百年的美國繪畫史濃縮到幾天的時間裡,講座從不同的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對比,可以看出風格,技法的演變,當時人們對於藝術的反映以及藝術家本身的經歷。
在張鍾萄看來,美國現代主義的講座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是這一時期的美國藝術大家相對沒有太多的關注,人們關注更多的是抽象表現主義,或者波普藝術,這樣的工作坊對於藝術研究者很有價值。此外,現在的當代藝術其實有著內在邏輯和脈絡在其中的,而美國的這一時期藝術恰恰能反映這一演變。這些看似抽象的藝術作品,都是紮根在某一傳統的繪畫方式之上,這也是對於藝術研究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9月28日下午的學員研討會上,學員結合為期5天的講座內容發表了自己對於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的觀點。
《夜遊者》,愛德華·霍普,1942年
其中,來自北京大學的青年學者周婉京從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卞之琳的詩出發,結合了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探討了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藝術,對於現代主義的意義,以及對於「家」的理解;在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青年學者李莎看來,20世紀的美國是面鏡子。她以這一時期的生活與藝術來展現、回顧後來人們的生活和現狀,並將美國20世紀的現狀與中國畫家如今的現狀做對比;廣州美術學院青年學者聶皓雪則是從城市景象、城市生活,美國大蕭條的角度來看待美國的藝術,也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待戰爭問題。例如,以此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愛德華·霍普的作品《夜遊者》來看待當時的美國生活,闡述了現代生活的內在與外在。並將霍普的作品與楊·凡·艾克、基裡科的作品、喬治·奧特的城市繪畫做了比較,講述繪畫中展現的城市生活。
託馬斯·哈特·本頓作品
《無題》,傑克遜·波洛克,約1938或1941年
來自浙江大學的青年學者毛秋月探討了託馬斯·哈特·本頓與波洛克的關係,並以兩件此次上海博物館的展品為例,尋找了本頓與波洛克的共通性;同樣來自浙江大學的湯益明則論述了中美城市的同時期景象,以中國鄭曼陀的月份牌、謝之光的廣告牌——《香菸廣告》等藝術形式的出現為例,反映出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女性同樣得到了很大的關注,女性圖像頻繁被運用於設計之中,在現代生活中出現;此外,北京師範大學的王欣則是以上博展覽的克拉克作品《咖啡店》與馬奈的《奧林匹亞(Olympia)》為例,分析了美國與法國現代主義的異同,以及各自對於女性權力問題的關注。此外,還以藝術家的不同作品做對比,從工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了城市發展。
20世紀20年代鄭曼陀濱江德記茶店廣告
《Lunch Hour》,伊莎貝爾·碧授,1939年
《奧林匹亞》,馬奈
對於學員論壇,作為授課教授的大衛·凱特佛裡斯表示,工作坊是發現,分享,研究美國藝術,自己也從學員各自對於美國藝術的理解中學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