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24日,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舉辦。本屆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委員會主辦,李政道圖書館、李政道研究所和設計學院共同承辦,首次採用雲課堂形式線上開展。
自2018年舉辦首次科藝工作坊以來,碩果纍纍,捷報頻傳,多件作品入選大展或刊登在權威期刊。今年防控疫情的考慮下,科藝工作坊秉承開拓創新和交流共享的理念,開創了「四個首次」創新課程模式:首次線上課程、首次設置交叉學科分組、首次開展預習交流、首次課程內容對社會公開。工作坊共接收來自20所高校和單位的38名工作坊學員,人數遠超往屆,且學員的專業背景和年齡分布較為多樣,除藝術、設計以外,還有理工科專業,既有在校學生、也有青年藝術家、民間藝人,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44歲。
7月20日,工作坊舉行開班儀式,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副主任、李政道先生代表王垂林,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李可染畫院院長李庚, 2018主題畫作者、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院長朱剛,2019主題畫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袁佐,上海交通大學應用物理系首位系主任陳益新,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教授徐海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何紅建,李政道研究所科研辦公室主任李晟,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系副主任孔繁強,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系講師李鵬程,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副書記袁繼軍等出席儀式。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新碗主持開班儀式。
袁繼軍介紹了本次工作坊的三位班主任。學員進行了自我介紹與預習成果展示。在李政道圖書館講解員的帶領下,師生們一同雲參觀李政道圖書館,感受李政道先生對於科學事業孜孜不倦的探索、對祖國科教事業的默默付出,以及對科藝結合創新育人的持續奉獻。
開班儀式舉行,李新碗代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對參會的嘉賓、老師、學員表示歡迎和感謝。各位專家結合自己的親身實踐,分享科藝結合的心得和創見。
為期一周的工作坊從理論和實踐兩大維度設計了豐富的課程環節,通過預習匯報、分組交流、專家講座、集中研討、創作分享、創意點評等形式,促進師生交流和跨專業研討。徐海光、何紅建、朱剛、李庚為學員帶來了報告,展現了藝術家們廣闊的科學視野與科學家們深厚的藝術情懷。導師團每天在線上與學員答疑交流2至4小時,對各位學員進行了指導,研討科學與藝術如何融合。在緊張的創作研討之餘,工作坊還請往屆科藝大獎賽獲獎者或獲獎團隊,以及InsPUMP思想實驗室分享創作經驗和互動新媒體藝術案例,幫助學員創意落地。
7月24日上午,工作坊組織開展作品概念點評會和結業儀式(以下簡稱點評會),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副書記袁繼軍主持點評會。學員們總共提交了32件創意小稿,分兩個線上會場進行展示交流。專家們從作品對科學主題「自旋」的表達以及藝術表達兩個方面進行指導,學員們的展示與專家們的點評讓各位學員收穫滿滿,也對接下來的創作更有信心。
結業儀式上,班主任李晟回顧了一周來的創作交流歷程,鼓勵學員們繼續探索突破自我,創作出好作品。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書記董玉山做總結髮言,對本次工作坊給予了高度評價,歡迎科、藝兩屆專家和學員們繼續參與圖書館的活動,攜手創造更多成果。
科學與藝術的雲端碰撞讓學員們深有感觸:「這一周信息量爆炸,讓我受益良多。」,「在經過了被量子物理暴擊,完全找不到創作方向,一度產生自我懷疑到忽然之間有了靈感……工作坊的整個過程是非常珍貴的⼈生體驗!」,「科藝融合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老師講得深入淺出,尤其是科普講座,妙趣橫生。」,「學科以及思維的碰撞,給彼此帶來了更多創作的火花。」
雲端慧聚,科藝相遇,期待學員們在今後帶來的更多創意驚喜,共同見證科藝結合實踐育人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