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需要有藝術的想像力,藝術中需要有科學的道理。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忠欽在開幕致辭中說:「李政道先生一直倡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與發展』。讓科藝之光照亮人類前進的步伐,促進科教和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弘揚科學精神與培育藝術情懷的重要使命……舉辦科藝展,激發觀眾的創新思維,傳播科學思想,提升藝術修養,引起社會對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重視,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參與其中,在大學校園乃至社會上營造出崇尚科學、熱愛藝術的良好氛圍。是傳播科學精神,薰陶人文素養,發揮圖書館文化育人功能,支撐『學在交大』的目標和『四位一體』育人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科藝作品大獎賽暨科藝作品展由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支持,迄今已成功舉辦四屆,藉以鼓勵青年藝術家創作科藝作品,藉此推動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讓年輕人樹立起獻身科學與藝術的價值追求,培養科藝雙修的創新型人才,同時帶給公眾美妙的科學遐想和藝術享受。
本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以「量子與拓撲」為創作主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張杰院士蒞臨科學與藝術沙龍,並深情回顧了科藝講座基金在交大的創立過程,他說:「李政道先生對科學與藝術的關係有著獨到的見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藝相通』理念。他認為科學與藝術都是對普遍性的探索,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表現,它們起源於人類對於『發展』與『美』的永恆追求。」
四川省文化廳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斯遠先生,四川美院副院長張杰教授,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肖波先生傾情創作了三幅主題畫,展示了當量子遇見拓撲,科學的世界將會變得如此的神奇和美麗。
本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大獎賽吸引了來自全國143名作者的踴躍參與,最終評選出47件優秀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展出。參展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畫作、雕塑、裝置、平面設計等多種藝術表達形式。
藝術家韓韜創作的裝置作品《薛丁格的寶箱》獲得特等獎。作品以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為靈感來源,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繫起來。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的馮雲萍、李興娟共同創作的《混沌空間》,揭示了量子之間神秘的互動關係,不平衡是導致變化的原因。
四川美術學院的黃東儀創作的《未知》,使用四方體呈現拓撲學研究對象的連接性和緊緻性,隱喻科學界物質之間的巧妙關係,同時意味著社會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微妙關係。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王梓屹的《拓撲空間三部曲》這一作品,通過對抽象生命的理解,用三部曲過程的方式,讓人們感受到了拓撲空間的脈動。
上海交大師生創作的作品想像力豐富,用畫筆拓展科學與藝術的邊界。這些作品用抽象或具象的方式來表達了作者對量子和拓撲的科學理解,整個展覽創意無限,引人遐思。
媒體與設計學院學子夏源源的作品《星空》,體現了動態的點在多維空間的互動、組合與分裂,寓意著科學世界璀璨的星空。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學子馬寶芸的作品《歸途與迷航》,展現了周圍的黑色混沌並發出的量子歸位志平面上錯置的空間序列。
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學子田娣的作品《量子化下的莫比烏斯環》旨在體現量子與拓撲之間的關係。
科學與藝術,看似沒有太多的交集,但在李政道先生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之下,能領略到科藝融合之大美,並引發對科學與藝術融合創新的思考。本屆活動設立的科學與藝術沙龍環節,特邀來自科學、藝術、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帶來一場科學與藝術交流的盛宴。
2013年,李政道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學設立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用以支持以科學題材為主題、全國性的藝術創作比賽及展覽。科學研討會與科藝作品展相輔相成,這源於李政道先生創見提出的「科藝相通」的理念。
本屆展覽亮點
經過三年的積累與沉澱,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影響力日趨擴大。本次活動更是創下了參賽人數歷屆之最,全國143名作者的踴躍參與,共收到160件參賽作品,相較於2016年參賽作品增加了將近三倍。通過專家的初評、覆審,特別是過對本次科學主題「量子與拓撲」的表達及作品的藝術表達能力兩方面的綜合評價,最終評選出優秀作品47幅參加本次科藝作品展覽。
本次活動還首次啟動三幅主題畫同時創作,同步揭幕,多角度詮釋科學主題。三位國內知名藝術家傾情創作了各具特色的主題畫,從各自角度不同領域,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化詮釋「量子與拓撲」這一科學主題,向世人傳遞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美妙意蘊。
四川文化廳廳長斯遠《天斧神功》
四川美院副院長張杰《邂逅》
自由藝術家肖波《量子星空》
本次活動的主題選擇也別具匠心,充分把握了科技前沿,緊跟時代動態。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表彰他們在物理拓撲相,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做出的理論貢獻。
時間:2017年11月25日 – 2017年12月28日
來源:李政道圖書館
值班編輯:張國立
責任編輯:金雪 王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