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影響著我們,影響著世界

2021-02-13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90年前的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在中國。

今年11月,適逢李政道先生90華誕。

而今天,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正式成立。李先生曾說,這是最後為中國做的事,建立一個國際一流的研究所。

本文作者:黃慶橋,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今年11月,適逢美籍華裔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90華誕。李政道不僅是一位享譽全球的大科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他對養育了自己的中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和眷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他為推動中國科技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的成功舉辦、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成立等改革開放之初的重大戰略舉措,都與李政道的建議直接相關。關於這些「有形」的貢獻,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宇稱不守恆與中微子物理國際科學研討會暨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展覽會今(11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攝影:張雙南

其實,除了諸多「有形」的報國義舉之外,李政道在當代中國還有「無形」的深遠影響: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特殊歷史階段,李政道在國內的一系列建議、談話和演講,在社會上尤其是在科技界和教育界發揮了科學啟蒙、思想啟蒙的作用,其堅持不懈的持續報國之舉也堪稱海外華人報國典範。

1972年9月,闊別祖國26年的李政道以美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的身份第一次回國,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4年5月,李政道第二次回國,並於5月30日受到毛澤東的接見。這是李政道在「文革」期間僅有的兩次回國。


1974年,年輕的李政道回到中國並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在會面當中李政道建議毛澤東參考中國體育對運動員從小培養的模式成立大學少年班,對中國的少年天才進行科學培養。這一建議受到了毛澤東的點頭同意,不久之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學少年班。圖片來源:http://pec.jstu.edu.cn/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治的春天帶來了中國科學與教育事業發展的春天。1979年春,李政道應邀回國講學,為國內物理學界「補課」,主講《粒子物理學》和《統計力學》兩門課,聽課者是從全國趕來的數千名科研人員、大學教師以及研究生,持續近兩個月。這件事因時機特殊、各方高度重視、持續時間長、受眾面廣、講學效果好等,所以影響非常大。鄧小平在授課期間的4月15日,專門安排接見了李政道,讚賞李政道回國講學。鄧小平說,「大家都反應你講的很好,反響很強烈」。李政道的這次回國講學之旅,對於形成重視科學和教育的良好氛圍,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也正是這次回國講學,開啟了李政道在改革開放後的持續回國報國之旅。

1980年代,李政道幾乎每年回國一到兩次,大多數時候回國停留時間都超過一個月。在有限的回國時間裡,李政道的日程總是滿滿,他不僅在有關科教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向中國領導人建言獻策,而且在全國各地不同層面宣講自己對於科學技術、科教事業改革發展的看法、觀點和思想。鑑於李政道的地位和影響,國內媒體都樂於報導他的建議、講學、演講內容,媒體上都有廣泛的報導。應當說,李政道在國內發表的一系列看法、觀點和思想及其廣泛傳播,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觸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契合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真正起到了科學啟蒙、思想啟蒙的作用。

2006年,李政道題字贊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巨德的畫作,圖片來自宇稱不守恆與中微子物理國際科學研討會暨李政道科學與藝術展覽會開幕式現場。攝影:張雙南

李政道在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觀點是他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關係的思想。1980年代,受多種因素影響,基礎科學研究在國內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國家投入不足,社會普遍輕視。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從道理上講清楚基礎研究與應有研究的關係,特別是要講清楚基礎研究的極端重要性和戰略意義,而且要通俗易懂,便於決策者和社會接受。在這些約束條件下,李政道機智而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李政道說,「我開始的時候,曾拿人的手足來比喻,想說明他們的不可偏廢。之後又拿糧食和藥材作比喻,想說明,糧食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全國每個人都搞糧食,而沒有人去生產藥材。後來我又拿水、魚和魚市場來比喻三者的關係,也是為了說明,基礎科學研究是根本,但也不能忽視後二者的重要性。很顯然,沒有水,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是不會有魚市場。」

這其中的「水·魚·魚市場」理論,就是最為形象、最為貼切的關於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比喻。李政道還為此做了一首打油詩:「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遊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無需多言,這首詩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產品開發三者之間的關係。據李政道回憶,大概是在1984或1985年,他在與谷羽和劉懷祖的一次談話中,第一次想出來「水·魚·魚市場」的比喻並加以引用。在這之後,李政道在與中國領導人的多次會見中,在與記者的交談中,以及一些會議的講話、演講中,常用這一比喻。查閱當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報刊雜誌,李政道關於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關係的言論和思想在專業期刊和大眾媒體上都有著大量的報導,這對扭轉社會上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偏見,正確認識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在海外華人世界,李政道身體力行報效祖國,堪稱典範。1980年代,很多華裔科學家積極向中國領導人建言獻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但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華裔科學家建言獻策的適用性、可行性問題。

1980年10月,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錢三強收到時在美國訪學的中國物理學家周光召的來信,周光召在信中談及了華裔科學家莫偉對海外華人科學家的一些看法:「莫偉找我談了三次,談了一些情況和意見,他意思是希望我把這些意見轉告國內……他說有些美籍華人隨便向中國領導提意見,有些人不了解中國情況,有些人有私心,中國政府不要輕信他們……莫講據他看只有李和楊沒有私心,熱情希望把中國事情搞好,但不幸他們意見不一致。」從莫偉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華裔科學家在向中國政府建言獻策時,要麼不了解中國情況,要麼提建議很隨便,要麼可能存有「私心」,而莫偉則是充分肯定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儘管他們意見不一致,認為他們「沒有私心」。莫偉與李、楊二人並無關係,因此,他的話應當是可信的。

2006年11月,在慶祝李政道先生八十華誕的集會上,與李政道有了極深交往的原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先生在發言中說:「更讓我感動的是在所有我認識的華裔科學家中,他是非常愛國的,他為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了很多實際貢獻……他是以實際行動來促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他實實在在的為此做了很多很多的實事。尤其讓我感到敬佩的是政道從來不對中國發展中的一些事情說三道四,總是從正面的角度來幫助、來推動中國科技的發展,這是十分可貴的。」從李政道對中國科教事業的現實影響的角度來看,周光召先生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原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朱光亞先生也曾對李政道有過評價:「政道每次回國都是這樣不遺餘力地為祖國做著各種事情。他常常與我和其他朋友們討論他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每次提出重大建議前,他都徵求我們的意見。一旦付諸行動,他就全身心投入,力求實效。政道敏銳的洞察力、獨到的見解、充沛的精力和執著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熱愛祖國、真誠回報祖國的赤子之情。就像他曾經對我說的,平生最大的心願和安慰就是能夠為祖國做點有益的事情。

作為海外華裔科學家,做一件有益於祖國的事不難,持續不斷為祖國做貢獻則很難,數十年義無反顧迎難而上為祖國發展做貢獻則難上加難,需要超越常人的使命感與擔當精神。李政道就是後者,他數十年的赤子情懷與卓越貢獻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已載入史冊。在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奮力建設科技強國的當下,如何充分發揮好海外華人華僑特別是優秀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是一個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李政道在中國科教事業改革發展中的特殊角色、作用和影響,或許會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圖左,李政道和楊振寧在楊振寧的辦公室。圖右,1956年夏天,李政道教授與楊振寧教授同在布魯克海文做訪問科學家,該圖是當時他們在討論學術時,李教授的手稿。照片為美國物理聯合會(AIP)贈與果殼網科學人。

(編輯、排版:Sol_陽陽)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

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人(微信號:scientific_guokr)。

相關焦點

  • 李政道先生和中國博士後制度
    飲水不忘挖井人,我國的博士後制度是鄧小平同志根據李政道先生的建議,親自決策創立的。李先生不僅多次向我國國家領導人提出在中國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建議,還根據世界發達國家實行博士後制度的實踐經驗和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幫助我國設計了博士後制度,而且20多年來一直關心和幫助它的發展。李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議人和設計師。
  • 91歲的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交大這個展不一般!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忠欽在開幕致辭中說:「李政道先生一直倡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與發展』。四川省文化廳廳長、四川省文物局局長斯遠先生,四川美院副院長張杰教授,香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牛津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肖波先生傾情創作了三幅主題畫,展示了當量子遇見拓撲,科學的世界將會變得如此的神奇和美麗。本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大獎賽吸引了來自全國143名作者的踴躍參與,最終評選出47件優秀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展出。
  • 李政道與他的三位中國恩師
    在為《束星北檔案》一書所寫的《序》裡,李政道較為系統地總結了束星北對他的教育和影響,他說:「對於我一生的物理學研究來說,束老師對我最初的幫助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2],頁1—2)李政道本來考取的是浙江大學的電機系,而束星北是物理系教授。對於結識束星北的過程,他說:「在浙大開學前一個月,我從貴陽到湄潭,由友人束慰曾介紹,拜訪了他的叔父,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先生。
  •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今天,92歲的李政道先生致信一場以「時間反演」為科學主題的視覺盛宴正式開幕科學重理性思辨、藝術重感性領悟讓我們一同去看看有哪些精彩吧!
  • 暖男李政道
    1980年1月初,我是中山大學二年級的青澀學生,偶爾聽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理論物理學家在廣州從化開學術會議,其中還有揚名天下的李政道、楊振寧二位先生。我們系學生會的小夥伴們非常興奮,於是就商量著如何把這二位科學大師邀請到學校來作報告。
  • 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
    原標題: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今年對諾獎得主李政道(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講,是很特別的一年——2016年是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恆60周年;上周,李先生剛剛度過90歲生日;昨天,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幾乎都聚集到了這裡。
  • 楊振寧、李政道原來受到《易經》啟示得到諾貝爾獎!孫滌先生高見!
    這項成功的研究跟中國古代哲理很有關係,因為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之能投入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工作,是受到了易經的啟示。楊、李合作的成功事跡對我們中國人有其特殊的含義,正如楊振寧先生後來所說的,他們探索努力的最大的意義,是在於向世人昭示,中國人的智力並非不如人。
  • 李政道在上海交大建研究所 要吸引世界最優秀科學家
    在昨天宣布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說,「兩個研究機構的成就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基本規律的認知、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並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巨大影響。 當前,中國甚至整個亞洲還沒有這樣類型的研究所。而開創華人獲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巨子李政道,這個3天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愛國科學家,倡議要在上海開先河。
  • 李政道研究所入選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
    因科學而生李政道研究所源於李政道先生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建言,在中國建立對標玻爾研究所的世界頂級科學研究機構。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李政道先生建言的重要批示,上海交通大學作為李政道研究所的依託單位,力爭以最大的熱忱投入工作,用最大的努力完成此項重大任務。
  • 李政道:紀念葉企孫老師
    葉先生一生培養出了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學生包括王淦昌、趙九章、彭桓武、錢三強、王大珩、陳芳允、鄧稼先、朱光亞、周光召、王希季等10位「兩彈一星」元勳,以及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錢偉長、王竹溪等傑出科學家。1898年7月16日,葉先生出生於上海。葉企孫老師是我的老師,也是我老師的老師。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全球CUSPEA之家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9日報導: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校長林忠欽院士,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杰院士,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副主任王垂林,中國科學院原辦公室主任柳懷祖,CUSPEA學者協會龐陽、熊泉等共同參加了「CUSPEA之家」揭牌儀式。全球首個CUSPEA之家落戶交大林忠欽在致辭中表達了對「CUSPEA之家」未來發展的憧憬和希望。
  • 2019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開幕,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上海科技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李政道研究所、設計學院、上海月湖雕塑公園承辦,包括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育人研討會等多個精彩環節,科學家和藝術家齊聚一堂
  • 李政道博士在贛州的那些事
    1941年12月,15歲的少年李政道隨浙江嘉興秀州中學躲避戰亂遷至贛州。在贛州,秀州中學與來自全國各地的17所中學以及贛州青年中學等組成了「贛縣基督教聯合中學」(簡稱」贛州聯中「),李政道在這所中學學習一直到1943年7月畢業。當年「贛州聯中」就在坐落在如今的鬱孤臺街區,李政道先生在這裡學習生活一年半之久。在贛州的這段日子裡,給少年李政道留下了十分難忘的美好記憶。
  • 2018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2018年11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開幕式、科學與藝術講座、科學與藝術大獎賽頒獎典禮、科學與藝術育人研討會在李政道圖書館相繼舉行。
  • 【浙大記憶】李政道:諾獎得主的「求是」情緣
    這是在浙江大學建校一百年之際,李政道博士的一番深情表白。 1943年秋,年僅17歲的李政道考取時在貴州遵義、湄潭的浙江大學化工系,在束星北等老師的影響下,轉讀物理系;一年之後由束星北介紹,轉學西南聯大讀大學二年級,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本屆科藝活動以「自旋(Spin)」為主題,融合科學之理性思辨和藝術之感性視角,聚焦微觀世界的粒子運動規律,管窺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探尋科學與藝術的奧秘和通途。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
    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CUSPEA學者協會、科思科技促進基金會共同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發展聯絡處協辦。李政道-秦惠䇹故居。 上海交大供圖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在不同研究領域,許多歷史性的變革正在發生。對於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在生命世界裡,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生命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現在?
  • 第一屆李政道圖書館講解大賽圓滿舉辦
    5月22日,李政道圖書館攜手校團委、「交大-江川」學區辦以及江川學區七所小學,共同開展「交圕·學堂」之「傳科學精神 頌赤子情懷」第一屆李政道圖書館講解大賽。此次比賽是閔行科技節系列科普活動分場之一,大賽分為初賽和決賽兩輪進行,經過激烈的角逐,大學生組9名講解員、小學生組20名小講解員順利晉級決賽。
  • 孫滌:楊振寧李政道與《易經》不為人知的故事
    記得當時「美國之音」節目裡介紹了李政道先生在斯德哥爾摩領獎後的講談。楊振寧先生代表兩人在領獎儀式上作主題演講,李政道先生則被邀請在瑞典優秀學生代表參加的講座裡同他們對話。李政道和學生們分享了他對探索精神的體會,用的是《西遊記》的故事。他大段介紹了孫悟空不願意受任何約束,大鬧天宮,又和玉皇大帝叫板。各路神仙都被打敗後,玉皇大帝頭痛不已,只得搬出如來佛去降服孫悟空的經歷。
  • 楊振寧、何祚庥回應:李政道楊振寧獲諾獎的相關情況
    李政道楊振寧參加諾貝爾獎頒獎禮▼ 楊振寧教授寫給《科學文化評論》的信《科學文化評論》編輯部:貴刊於2020年第1期發表了一篇《李政道楊振寧遭遇冷處理第一,國內對我們二人得獎的反應可以從1957年10月31日吳有訓、周培源、錢三強三人的電報看到:「中國物理學家對這一可喜的事件感到自豪」,這是正面的、熱的反應。第二,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二人獲得諾貝爾獎使所有中國血統的人都興奮,都增加自信心,這是一件重要的歷史事實,是熱的,是有長遠意義的大事,怎麼能被說成「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