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在上海交大建研究所 要吸引世界最優秀科學家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90歲李政道開亞洲之先河在滬創辦研究所

你可能不知道玻爾研究所,但你一定知道誕生在那裡的量子力學; 你可能不知道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但你一定知道工作在那裡的愛因斯坦。「在20世紀,有兩個全世界矚目的科學研究中心,吸引了全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在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一個是成立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丹麥玻爾研究所,另一個是成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昨天宣布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說,「兩個研究機構的成就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基本規律的認知、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並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巨大影響。

當前,中國甚至整個亞洲還沒有這樣類型的研究所。而開創華人獲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巨子李政道,這個3天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愛國科學家,倡議要在上海開先河。

  歐美如何領跑,中國能否換位

  位於哥本哈根的玻爾研究所,以丹麥理論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命名,成為原子物理學及量子物理學的國際頂尖研究機構,其開放活躍的學術環境,吸引了歐洲乃至世界頂級科學家,孕育出一大批劃時代的學術思想和創新成果,不僅開創量子力學,還形成了哥本哈根學派。不到10年之內,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新澤西州成立,匯聚了以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為核心的一批諾獎級科學家,成為全球又一個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如楊振寧曾在高研院度過學術生涯的黃金歲月,丘成桐也受聘為其終身教授。

之後,這兩個科研院所分別產生了十餘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原創成果觸發了當代科技革命,對核技術、雷射技術、半導體技術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歐洲和美國先後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中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基礎前沿研究在多個方向上從「跟跑」發達國家發展到「並跑」階段。近年來,在中微子振蕩、鐵基超導、拓撲量子材料和量子信息通訊等領域,中國科學家推出了引領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下轉◆5版 (上接第1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任葉玉江在滬表示,中國基礎研究正處於向「領跑」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要達到「領跑」地位,還需要玻爾研究所這樣頂尖的科學研究機構作為平臺,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支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推動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

  諾獎得主加盟,中外同行點讚

  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長途飛行,李政道此次未能從美國重回中國。但他委託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上海交大講席教授李中清,向海內外科學家表達了邀約與期許:希望這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成為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的品牌,同樣也在若干年後造就一批國際頂尖的科學家。

記者了解到,差不多兩年前,李政道給中央領導寫信,表達了關於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的前沿科學研究所建議。他在信中說:「構築科技強國需要一流人才,我很希望能在上海交大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21世紀物理和天文方面的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包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尋找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規律,建造第一流的國際學術和生活環境,把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吸引過來,讓他們和國內最拔尖的青年學者一起討論、共同工作。我想,若干年後,一定能歷練出更多的祖國自己的頂尖學者。」這封信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

同為高能物理學家的張杰院士透露,根據李政道倡議,參照國際成功經驗,通過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創新,為全球頂級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創造世界一流的研究環境和氛圍。據悉,李政道研究所將在全球招聘15位至20位世界級科學家為永久成員,約20位世界級資深訪問學者、20位高級青年學者,以及約40位博士後、100位博士生。建立初期,全所設立3個相關研究分部:基本粒子物理、天文與宇宙學、量子科學與技術。計劃每年都分別舉辦一系列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到2個月的科學研討會。

對此,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弗朗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當場表示加盟,成為李政道研究所首批研究員。作為李政道等建議和推動下成立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數理學部主任謝心澄院士希望,李政道研究所產生一批諾獎級成果,形成影響世界的學術思想與學派。同時,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也表示,非常期待與李政道研究所開展各方面合作。

  90年赤子情,永在「魚水」間

  李政道並非上海交大校友,為何建議研究所在此設立?事實上,李政道家族與上海交大有著深厚情誼與不解之緣。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告訴記者,1911年,李政道嶽父秦夢九就畢業於交通大學,成為學校早期畢業的知名校友之一,也是最早傾力支持交通大學發展的名校友。1926年,正好90年前,秦夢九將北京的房產捐獻給母校,用此項資金援建交大工業館,現為交大徐匯校區工程館。「我在交大求學7年,許多時光都在工程館度過。」

那一年,也是李政道出生於上海的年份。改革開放以來,李政道就一直與上海交大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往,其創立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吸引了多位上海交大教授加盟,也有幾十位交大學子成為其推動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和博士後制度的受益者。1987年,李政道受聘上海交大客座教授,至1998年,李政道捐贈個人積蓄,以其夫人和他本人名字命名,建立了「秦惠?—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用於支持高校優秀本科生開展科研見習。

不能不提及的是5年前,李政道將其畢生積累收藏的各類科學文獻、研究手稿、通訊書信、書畫作品,以及榮獲的諾貝爾獎章、證書和其他各類獲獎證書等珍貴資料,悉數捐贈給上海交大,正陳列於閔行校園內的李政道圖書館。這也成為培養師生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的重要基地。

90年赤子情懷,永在「魚水」之間。在李政道圖書館,至今題有李政道所做的一首打油詩:「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遊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李政道常拿「水、魚和魚市場」比喻三者之間的關係,其中基礎科學研究是根本:沒有水,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不會有魚市場。(記者 徐瑞哲)

(責編:林露、熊旭)

相關焦點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9國際學術諮詢會 紮根中國大地...
    11月4-5日,李政道研究所2019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  在11月4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中,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李政道研究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吳旦,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羅鵬,資產與實驗室處處長蔣興浩,科研院副院長孫麗珍與李政道研究所全體人員出席,Frank Wilczek進行主持。
  • 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
    原標題: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今年對諾獎得主李政道(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講,是很特別的一年——2016年是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恆60周年;上周,李先生剛剛度過90歲生日;昨天,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幾乎都聚集到了這裡。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9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
    11月4-5日,李政道研究所2019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在11月4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中,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李政道研究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吳旦,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研究員王垂林,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羅鵬,資產與實驗室處處長蔣興浩,科研院副院長孫麗珍與李政道研究所全體人員出席,Frank Wilczek進行主持。
  • 【城事】李政道研究所科研實驗樓下半年在張江科學城開建!
    總建築面積達56000平方米的李政道研究所科研實驗樓,今年下半年在上海張江科學城開工建設。初步規劃可容納600人學習、工作、生活。這600人可都是「牛人」——計劃全球聘請10名左右世界級科學家為永久成員。除永久成員外,還包括資深訪問學者、青年學者、博士後和博士生。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科學家...
    央廣網上海11月2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江倩倩)科學與藝術是人類文明的奇蹟,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雙翼。上海交通大學第七屆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簡稱科藝活動)如期開幕,這是科學界與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國內外知名科學家、藝術家代表和科藝愛好者們齊聚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共研科學藝術融合與創新這一深刻命題。
  • 李政道研究所入選2019年上海市重大建設項目
    遵照李政道先生的建言,李政道研究所響應黨中央提出的「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戰略部署,緊密對接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及張江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面向未來的中國青年才俊歷練地,將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 諾獎大師在交大|弗朗克·維爾切克:用精妙的語言打開龐雜的世界!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著眼於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科學問題,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研究。維爾切克是李政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2017年任職以來為李所的科學、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精力。
  • 2019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
    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開幕,活動由上海交通大學、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上海科技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李政道研究所、設計學院、上海月湖雕塑公園承辦,包括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作品展、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育人研討會等多個精彩環節,科學家和藝術家齊聚一堂
  •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
    92歲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今天,交大這場視覺盛宴...2018李政道科藝大獎賽部分獲獎作品展示 一等獎>>> 《上一秒,光》 作品作者:譚壹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作品形式:數字交互裝置[作品簡介]在光的指引下,時鐘將正轉或者反轉,創造出時間可逆的無向感。作品表達的含義在於,倘若時間無向,過去和將來將會無關緊要。
  • 91歲的李政道先生發來賀信,交大這個展不一般!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忠欽在開幕致辭中說:「李政道先生一直倡導『科學與藝術的交融與發展』。讓科藝之光照亮人類前進的步伐,促進科教和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弘揚科學精神與培育藝術情懷的重要使命……舉辦科藝展,激發觀眾的創新思維,傳播科學思想,提升藝術修養,引起社會對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重視,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參與其中,在大學校園乃至社會上營造出崇尚科學、熱愛藝術的良好氛圍。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 院士、科學家「CUSPEA之家」論壇開講共探科技...
    上海交大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24日電 (記者 許婧)1979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發起和組織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 「你不知道的交大運動史」 李政道研究所學生黨小組開展11月主題...
    為弘揚體育運動精神與宣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要求,總結並回顧上海交通大學第48屆體育運動會,2020年11月26日中午,李政道研究所直屬黨支部學生黨小組在李所202會議室,開展了題為「你不知道的交大運動史」的主題黨日活動。
  • 2018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科學與藝術講座基金系列活動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安勝,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王垂林研究員,李政道圖書館館長李中清教授,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理事長陳曦女士,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教授,李政道研究所顧威副所長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二屆量子物質理論及實驗進展:湧現現象國際研討會
    8月24日-28日,第二屆量子物質理論及實驗進展:湧現現象國際研討會(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nd Experimental Progresses in Quantum Matter – Emergent Phenomena)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
  • 傳承李政道科學精神,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全球CUSPEA之家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9日報導:1979年,李政道先生以戰略科學家的眼光,創辦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USPEA,China-U.S.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近千名優秀學生得以獲得全額獎學金,前往北美接受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培養,極大地加深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11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成立全球首個「CUSPEA之家」。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十四五」規劃國際諮詢會
    11月18日-19日,李政道研究所舉辦「十四五」規劃國際專家諮詢會。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李政道研究所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吳旦教授,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直屬黨支部書記趙昕、副所長顧威教授與葉慶好教授、全體李政道學者、博士後、行政人員與研究生現場或zoom線上出席會議,會議由顧威主持。
  • [版面頭條]希望物理學重大突破在上海產生
    《文匯報》報導 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希望就在上海,在李政道研究所,能夠產生物理學的重大突破,找到統一的理論,讓我們能夠解釋宇宙形成的原理,也能夠解釋粒子的奧秘。這是全世界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共同的渴望。」
  • 劍橋大學博士Janosz加入上海交大開展博士後研究
    六年時間過的飛快,他醉心於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對黑洞增長機理以及土星光環的密度波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6篇高水平論文,順利取得了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的賴東教授,發現自己和賴教授的研究興趣非常接近。賴東教授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後在加州理工、康奈爾大學天文學系等機構工作,近期即將全職加盟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
  • 上海交大助力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舉行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是在中國科協的領導下,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願參加的群眾性的課外學科競賽活動。競賽目的是促進中學生提高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興趣,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為高校輸入才能突出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