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歲李政道開亞洲之先河在滬創辦研究所
你可能不知道玻爾研究所,但你一定知道誕生在那裡的量子力學; 你可能不知道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但你一定知道工作在那裡的愛因斯坦。「在20世紀,有兩個全世界矚目的科學研究中心,吸引了全世界最傑出的科學家在一起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一個是成立於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丹麥玻爾研究所,另一個是成立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昨天宣布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說,「兩個研究機構的成就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基本規律的認知、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並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巨大影響。
當前,中國甚至整個亞洲還沒有這樣類型的研究所。而開創華人獲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巨子李政道,這個3天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愛國科學家,倡議要在上海開先河。
歐美如何領跑,中國能否換位
位於哥本哈根的玻爾研究所,以丹麥理論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命名,成為原子物理學及量子物理學的國際頂尖研究機構,其開放活躍的學術環境,吸引了歐洲乃至世界頂級科學家,孕育出一大批劃時代的學術思想和創新成果,不僅開創量子力學,還形成了哥本哈根學派。不到10年之內,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新澤西州成立,匯聚了以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為核心的一批諾獎級科學家,成為全球又一個理論物理研究中心。如楊振寧曾在高研院度過學術生涯的黃金歲月,丘成桐也受聘為其終身教授。
之後,這兩個科研院所分別產生了十餘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原創成果觸發了當代科技革命,對核技術、雷射技術、半導體技術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歐洲和美國先後成為世界科技和經濟中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基礎前沿研究在多個方向上從「跟跑」發達國家發展到「並跑」階段。近年來,在中微子振蕩、鐵基超導、拓撲量子材料和量子信息通訊等領域,中國科學家推出了引領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下轉◆5版 (上接第1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主任葉玉江在滬表示,中國基礎研究正處於向「領跑」升級的關鍵時期,而要達到「領跑」地位,還需要玻爾研究所這樣頂尖的科學研究機構作為平臺,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支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推動我國向創新型國家轉型。
諾獎得主加盟,中外同行點讚
因為身體原因無法長途飛行,李政道此次未能從美國重回中國。但他委託長子、李政道圖書館館長、上海交大講席教授李中清,向海內外科學家表達了邀約與期許:希望這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成為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的品牌,同樣也在若干年後造就一批國際頂尖的科學家。
記者了解到,差不多兩年前,李政道給中央領導寫信,表達了關於建立一個世界頂級的前沿科學研究所建議。他在信中說:「構築科技強國需要一流人才,我很希望能在上海交大建立一個國際化的科學研究所,主要從事21世紀物理和天文方面的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包括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尋找宇宙中極大和極小間的關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規律,建造第一流的國際學術和生活環境,把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吸引過來,讓他們和國內最拔尖的青年學者一起討論、共同工作。我想,若干年後,一定能歷練出更多的祖國自己的頂尖學者。」這封信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
同為高能物理學家的張杰院士透露,根據李政道倡議,參照國際成功經驗,通過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創新,為全球頂級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創造世界一流的研究環境和氛圍。據悉,李政道研究所將在全球招聘15位至20位世界級科學家為永久成員,約20位世界級資深訪問學者、20位高級青年學者,以及約40位博士後、100位博士生。建立初期,全所設立3個相關研究分部:基本粒子物理、天文與宇宙學、量子科學與技術。計劃每年都分別舉辦一系列持續時間長達1個月到2個月的科學研討會。
對此,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弗朗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當場表示加盟,成為李政道研究所首批研究員。作為李政道等建議和推動下成立的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數理學部主任謝心澄院士希望,李政道研究所產生一批諾獎級成果,形成影響世界的學術思想與學派。同時,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也表示,非常期待與李政道研究所開展各方面合作。
90年赤子情,永在「魚水」間
李政道並非上海交大校友,為何建議研究所在此設立?事實上,李政道家族與上海交大有著深厚情誼與不解之緣。上海交大黨委書記姜斯憲告訴記者,1911年,李政道嶽父秦夢九就畢業於交通大學,成為學校早期畢業的知名校友之一,也是最早傾力支持交通大學發展的名校友。1926年,正好90年前,秦夢九將北京的房產捐獻給母校,用此項資金援建交大工業館,現為交大徐匯校區工程館。「我在交大求學7年,許多時光都在工程館度過。」
那一年,也是李政道出生於上海的年份。改革開放以來,李政道就一直與上海交大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往,其創立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吸引了多位上海交大教授加盟,也有幾十位交大學子成為其推動的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和博士後制度的受益者。1987年,李政道受聘上海交大客座教授,至1998年,李政道捐贈個人積蓄,以其夫人和他本人名字命名,建立了「秦惠?—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用於支持高校優秀本科生開展科研見習。
不能不提及的是5年前,李政道將其畢生積累收藏的各類科學文獻、研究手稿、通訊書信、書畫作品,以及榮獲的諾貝爾獎章、證書和其他各類獲獎證書等珍貴資料,悉數捐贈給上海交大,正陳列於閔行校園內的李政道圖書館。這也成為培養師生科學精神與家國情懷的重要基地。
90年赤子情懷,永在「魚水」之間。在李政道圖書館,至今題有李政道所做的一首打油詩:「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遊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係,李政道常拿「水、魚和魚市場」比喻三者之間的關係,其中基礎科學研究是根本:沒有水,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不會有魚市場。(記者 徐瑞哲)
(責編:林露、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