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大師在交大|弗朗克·維爾切克:用精妙的語言打開龐雜的世界!

2020-12-16 中國青年報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克·維爾切克

人物小傳

弗朗克·維爾切克,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因在夸克粒子理論方面取得的成就,於2004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研究涉及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個領域。

「今年春天和夏天,美國、法國的科學家通過不同技術,獲得了『任意子』令人信服的觀察。我非常高興並願意與大家分享這些令人激動人心的、美麗的新進展。」上世紀80年代,維爾切克就提出「二維體系中存在第三類量子粒子」的理論,並且將之命名為「任意子」。40多年來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維爾切克難掩興奮,期待這一突破將開啟對物質新狀態的研究,並可能有助於製造量子計算機。

掌握表達世界的語言

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的宇宙,從極致的複雜到萬物規律,物理這門認知世界本質的科學常常顯得神秘而晦澀。作為理論物理學家,維爾切克似乎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技巧來掌握描述世界的語言。「幾個世紀以來,物理學一直在積累有關事物運行方式的知識,無論身邊的日常生活還是對比我們小時候的世界,許多概念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精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那就是數學。」他說,「它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去創造新事物和回答基本的問題。要想很好地使用這門語言和新概念,需要極大的想像力和耐心的學習。」

不過除了數學,維爾切克對哲學與藝術也相當熱愛,他總能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羅素等哲學家的著作中獲得靈感,也懂得欣賞科學與世界之美。或許正因有了這些「語言」,維爾切克總是能用精妙、有趣的語言與人溝通,將複雜難懂的物理概念解釋得生動有趣。今年年初,當2020年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籠罩陰影時,維爾切克始終以積極樂觀保持自己的工作節奏,以科學家的熱情和「高能」橫掃陰霾——疫情期間他完成了一部新作《基本原理》,這本書如同一場令人著迷的科學冥想,從微小的亞原子到龐大的宇宙、生命誕生背後的奧秘等,維爾切克為讀者設置了許多「任意門」,推開任何一扇,都將迎來別樣風景。

201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參照丹麥玻爾研究所、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建設,著眼於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重要科學問題,在粒子與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量子基礎科學三個方向開展重大研究。維爾切克是李政道研究所的首任所長,2017年任職以來為李所的科學、人才等多方面工作投入精力。「引力輻射場的研究停滯了幾十年,但現在它卻在井噴式發展,系外行星的情況也差不多,任何行星都可能如此,有些東西發展得很快,有些則比較慢,沒有一般的規則。」物理科學的發展如何推動,年輕的研究者如何找到合適的方向,維爾切克認為聰明的科學家不會無所事事,被動等待實驗突破,而是始終關注活躍領域,並且永遠不停止思考;另一方面,好奇心和毅力很有幫助,同時找到好的榜樣也很重要。

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也將於明年4月「開門營業」

近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維爾切克再次「現身」。

他由衷地感慨:「雖然現在身不能至,但是遠程的方式讓我們的交流更方便了。快速發展的上海,正被不少科學家視為『第二故鄉』。期待疫情過後,我們能夠儘快恢復交流。」

論壇期間,維爾切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他為上海的創新吸引力欣喜萬分:「無論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是上海大大小小的科學活動,都吸引了眾多諾獎得主和頂級科學家參與。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國際化的基礎研究本土機構,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位於張江的李所實驗樓效果圖

上海離「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

越來越近

「中國效率,上海速度,讓我們在這裡的發展非常迅速。」維爾切克告訴記者。2016年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他擔任首任所長。雖然疫情發生後,他暫時不能來上海,但是「我的中國同事給我發了照片,今年張江科學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大樓已結構封頂了。真的很難想像,2018年我第一次到在這裡參加動工儀式時,看到的還只是荒地和雜草。」2021年上海交大125周年校慶之際,科學家們將正式進駐。

除了大樓建設這些有形的變化,越來越多國際知名學者正陸續加盟。10月26-28日,李政道研究所和上海交大物理學院共同主辦了2020年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國際研討會,500餘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研討。

「上海離目標——成為全球嚮往的頂尖科學精英集聚地——一定會越來越近的。」維爾切克告訴記者。

「上海是一個偉大的城市,有著蓬勃的經濟和大型國際活動的歷史積澱,它已準備好成為世界領先的科學活動中心。」維爾切克對上海已有很深的感情,這些年的開放合作令他頗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公眾對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有許多有才華人才和渴望學習的學生,他關心學術系統的建立和合理的科學生產力資源配置,也希望為年輕的研究者營造利於創新、專注科研的學術氛圍。

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需要耐心和運氣

成為集聚全球智慧的人才高地,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目標之一。維爾切克深知優秀人才的重要意義。

維爾切克也表示:「吸引最好的人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耐心和運氣。研究所的建設速度非常快,但更多硬體之下看不見的東西,才是一家國際化科研機構的魅力所在。在研究所的創建和發展方面,政府和上海交大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他眼中的李政道研究所,已經非常國際化:「它的運行機制和模式與我所了解的任何一家中國的傳統機構都不一樣。」不過,維爾切克坦言,要保持並優化這種「不一樣」,仍面臨諸多挑戰。「科學研究需要的是開放、包容以及相對透明的環境,隨著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多,研究所是否能營造足夠包容的氛圍,能有效彌合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學者之間的文化差異,這些都需要迫切解決。」他表示,「上海是一個在這方面做得不錯的城市,我們正在從與我們交流的國際學者的反饋中不斷學習。」

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

這位早年關注粒子物理,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現在對腦科學越來越感興趣。他說:「我很小的時候就想知道,人的思維究竟是如何運行的。如今我強烈地認為,認識人腦的機制將帶來信息科學發展的新路徑。」「腦科學與物理原本是看似不相干的兩個領域,現在的交叉越來越多。我認為,理解人腦機制,對於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的發展將產生巨大推動。」維爾切克告訴記者,「科學家應該在還沒有成熟的新生領域進行探索,並且推動這些新興領域不斷走向成熟。這也是我認為李政道研究所應該做的事。就像20世紀初,誰也不知道量子物理會有什麼實際運用,但它確實是計算機及信息產業發展的必要基礎。」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在上海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作視頻致辭。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在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引發熱烈反響。觀看了習近平主席向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視頻致辭,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樣感觸良多。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在二維體系中存在著第三類量子粒子,其自旋量子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半整數,而是任意大小,他將這種新量子粒子命名為任意子(anyons)。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他也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值得深思的是,饒毅教授在推文中也披露了2011年關於上海交大引進該諾獎得主的評審過程。從預算表中可以看到,引進的經費總預算高達3.6個億!
  • 李政道在上海交大建研究所 要吸引世界最優秀科學家
    在昨天宣布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說,「兩個研究機構的成就改變了人類對自然世界基本規律的認知、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並對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巨大影響。 當前,中國甚至整個亞洲還沒有這樣類型的研究所。而開創華人獲諾貝爾獎歷史的物理巨子李政道,這個3天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愛國科學家,倡議要在上海開先河。
  • 美國諾獎得主怎麼帶孩子?旅行、逛書店、打麻將
    上周,2004年諾獎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一家來杭州交流。介紹一下這個家—— 父親:弗蘭克維爾切克,麻省理工大學理論物理教授,諾獎得主;母親:貝琪迪瓦恩,普林斯頓大學工程碩士;大女兒:艾米迪維爾切克,哈佛大學有機生物及進化生物學博士,美國深泉學院教務長;還有一個小女兒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從事金融工作。
  • 李政道圖書館在上海交大落成 諾獎獎章證書悉數亮相
    李政道圖書館在上海交大落成 諾獎獎章證書悉數亮相 2014-12-28 16:55:5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展廳入口不遠,便是由李政道本人捐贈的諾貝爾獎金牌原件,它娓娓講述了李政道傳奇般的人生: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當時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三年輕的獲獎者,也是歷史上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之一。
  • 諾獎得主做客上海交大:喜愛中國文化、認可家族觀念
    夏普萊斯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4月22日電 (記者 許婧)點擊化學是一種實用的哲學概念在合成化學上的映射,已被廣泛應用於有機化學、聚合物材料合成、生物分子標記、抗體修飾、藥物開發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和生產領域。
  • 諾獎得主做客交大大師講壇,網絡直播揭秘第三類量子——任意子
    5月14日20點,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以「網絡直播」的模式做客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在線帶領大家經「任意門」來到任意子的世界,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用詩歌書寫科學的諾獎大師
    正是在這三年期間,他與哈佛大學有機化學大師羅伯特⋅伍德沃德教授(Robert Woodward)合作,對有機化學中的周環反應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並提出了周環反應的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這項工作為他後來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奠定了基礎。也是在此期間,他的一雙兒女先後出生。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正是這些站在世界文學大師背後的譯者們,開拓了讀者的視野,使他們得以閱讀整個世界。   一些翻譯家因對原作有著獨到的見解而與作家同輝並重。比如查良錚翻譯的普希金及雪萊作品,田德望歷時18年翻譯的但丁之《神曲》,李文俊翻譯的福克納作品,董樂山翻譯的奧威爾作品,王太慶翻譯的柏拉圖經典,傅雷先生翻譯的巴爾扎克巨著,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傳世經典,袁可嘉、裘小龍都翻譯過葉芝的詩。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諾獎不是中醫發展的「雞血」
    但喜悅之餘,也出現了各種不同聲音,爭論最多的是諾獎該不該給中醫記功。 獲得諾獎,「中醫與西醫誰該加冕」的背後,折射出由來已久的中西醫之爭。近百年來,西醫東漸,佔據國內醫學的主流地位,與之相對應的是中醫邊緣化。諾獎論功行賞,反對中醫的人自然不願給獲獎成果貼上中醫的標籤,而力挺中醫的人則認為當之無愧。 中西醫的撕裂發展到這種程度,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 對話諾獎大師爾雅答案
    對話諾獎大師一、單選題1略薩《綠房子》的創作受到了()的影響。A、金融貨幣B、國際黃金C、世界金融D、國際美元我的答案:B7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由()決定。>23克勞斯·馮·克利欽是德國馬普學會()所長A、智能系統研究所B、固體物理研究所C、生物物理研究所D、引力物理研究所我的答案:B24斯穆特想用望遠鏡和
  • 專訪諾獎得主維爾切克:他曾因選專業而迷惘,卻在三年後做出諾獎成果
    後來,他又把幾個概念,例如軸子、任意子、時間晶體等,引入物理學,幫助大家理解那些晦澀而精妙的理論。現代物理學前沿的研究工作通常是和複雜的概念、極端的條件打交道。66歲的維爾切克相信自己仍然有足夠的智慧和技巧處理這些複雜的概念。他的信心之一來自哲學,因為他總可以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羅素等哲學家的著作中獲得靈感,去思考那些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 諾獎經濟大師,數學天才賭徒,和「神秘的股市財富公式」
    (上)諾獎經濟學家1. 諾貝爾為什麼沒有數學獎?諾獎始於1901年,經濟學獎1969年才有。其全名也拐彎抹角,絕不正宗。諾貝爾的後代還公開反對過,並說「這個獎經常授予金融市場的投機者。」不過,這不影響數學家得諾貝爾獎,也不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科學性,我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讓數學家得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
    原標題:世界頂級的李政道研究所昨天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匯聚上海今年對諾獎得主李政道(1957年,他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講,是很特別的一年——2016年是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恆60周年;上周,李先生剛剛度過90歲生日;昨天,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中國物理學界的半壁江山幾乎都聚集到了這裡。
  • 上海交大大師講壇|張杰院士:未來已來,唯變不變!
    上海交大大師講壇|張杰院士:未來已來,唯變不變!致辭姜斯憲書記為本期大師講壇致辭。他對張杰院士做客第100期大師講壇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說,大師講壇由原校長張杰院士推動創立,是學校知名的講壇之一,深受學生喜愛和歡迎。過去六年間,大師講壇舉辦了近百場活動,為繁榮校園學術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他希望大師講壇可以一如既往地為交大師生打造高水平的學術講座,為「學在交大」貢獻智慧和力量。
  • 譚盾「鳥•森林」 蟲鳴鳥語彙成精妙音樂語言
    據悉,這是譚盾首次親自指揮他的作品《風與鳥的密語》,他將在演出現場邀請觀眾用手機與他一起合奏微信交響樂,坐在不同區域的觀眾用提前下載好的手機音頻,與臺上的藝術家默契配合。「手機樂器」發出的清脆鳥叫充盈音樂臺的每個角落——這一互動環節的靈感,來源於他日常生活的觀察,譚盾發現很多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微信:「那麼,我為什麼不用微信去『挑戰』一下所有的現代人呢?」
  • 諾獎經濟大師,數學天才賭徒,和「神秘的交易財富公式」
    諾獎始於1901年,經濟學獎1969年才有。其全名也拐彎抹角,絕不正宗。諾貝爾的後代還公開反對過,並說「這個獎經常授予金融市場的投機者。」利用人們非理性行為的,有今年的諾獎經濟學得主:泰勒。泰勒曾發現,過去表現好的股票在接下來3-5年會成為輸家,而過去表現差的股票會在接下來3-5年成為贏家。他將其歸因為:「過度自信」。
  • 夏普利斯:他將「第二顆諾獎的種子」埋在了上海
    可今年78歲的巴裡·夏普利斯卻被很多同行認為有希望再次被諾獎垂青。他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幾乎完全放棄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投身開拓一個將會給整個化學界帶來顛覆性變革的領域——點擊化學。而這一次,他把「第二顆諾獎的種子」埋在了上海。2016年,他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籤約設立實驗室,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都會在上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