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利斯:他將「第二顆諾獎的種子」埋在了上海

2020-12-22 人民政協網

剛剛,美國有機化學家卡爾·巴裡·夏普利斯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

■夏普利斯2016年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籤約設立實驗室,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都會在上海工作。每次來上海,夏普利斯總是盡力避開一切應酬,享受在辦公室、實驗室裡與學生交流的時光。對於連續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邀約,他卻從不拒絕,因為沒有什麼比沉浸於學術更美妙的事了。論壇上的他十分活躍:「與不同領域的頂尖頭腦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悅。」

■「上海是一座頗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適合開展化學研究。」夏普利斯覺得,在上海幾乎可以買到所有需要的科研設備和試劑,做起研究來得心應手,「美國實驗室需要的試劑還要來中國購買,否則實驗就要停頓下來。」

對一名科學家而言,有生之年能得到一次諾貝爾獎,已是莫大的榮耀。可今年78歲的巴裡·夏普利斯卻被很多同行認為有希望再次被諾獎垂青。他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之後,幾乎完全放棄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投身開拓一個將會給整個化學界帶來顛覆性變革的領域——點擊化學。

而這一次,他把「第二顆諾獎的種子」埋在了上海。2016年,他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籤約設立實驗室,每年至少有一個月都會在上海工作。

每次來上海,夏普利斯總是盡力避開一切應酬,享受在辦公室、實驗室裡與學生交流的時光。對於連續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邀約,他卻從不拒絕,因為沒有什麼比沉浸於學術更美妙的事了。去年他攜夫人一起來滬參加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年則帶了合作者吳鵬博士,為的是全心參與、全情投入。論壇上的他十分活躍:「與不同領域的頂尖頭腦一起交流,令人非常愉悅。」畢竟,能跟上他思維節奏的人太少了!

一路追著「上海氟」從美國來到上海

「巴裡是個很純真的人,他的眼裡只有化學。」與夏普利斯打過交道的人都會這麼說。生活中,這位泰鬥級科學家率真得像一個孩子,吃飯時會用手抓,每天想睡就睡,醒了就不停地工作,一點不在意三餐時間。只要有人和他聊化學,尤其是點擊化學,他必定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他的思維跳躍性極大,很多學生跟不上他的思路,經常進辦公室時興高採烈,出來的時候一臉茫然,回味起來又覺得受益匪淺。」負責夏普利斯有機所實驗室管理與運轉的董佳家研究員如是說。

與上海有機所的合作,是夏普利斯主動提出的。早在2015年,夏普利斯就給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所研究員戴立信發來郵件:「我需要真正『有機所式』的化學家們管理此類合作……我喜歡有機所的化學風格幾十年了。」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上海有機所有著世界化學界數一數二的氟化學研究力量,「上海氟」聲名遠揚,而發展點擊化學正需要含氟化合物。

本屆論壇上,夏普利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對上海實驗室的工作非常滿意。「這裡的學生非常優秀,工作也非常出色」,實驗室產出重要成果的速度超出他想像——成立僅一年多,上海實驗室與夏普利斯美國實驗室合作完成的論文就登上了《自然·化學》雜誌。今年國慶節,實驗室完成的另一篇重磅論文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這些工作對點擊化學相當重要!」他對此感到十分欣慰。

為了與夏普利斯共同慶祝實驗室取得的成績,學生們將論文中分子「魔術扣」所形成的「七龍珠」分子印在了他的生日蛋糕上。

大師給科研帶來的,是哲學境界上的提升

近四年來,夏普利斯帶來的影響力顯而易見。點擊化學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比如它能使新藥研發的投入大幅降低。以他的實驗室為支點,點擊化學的思想與方法開始向不同學科方向伸展。董佳家告訴記者,他們已經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科技大學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對於一個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輕實驗室而言,這樣的發展速度難以想像。同時,夏普利斯還將一些優秀學生推薦到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開展相關課題合作研究。

不過,這只是大師所帶來的影響中最可見的部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看來,夏普萊斯給化學、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帶來了哲學境界上的提升。

夏普利斯最喜歡那些與自己天性契合的學生——心懷好奇,且純粹因為喜歡而從事科研。他曾經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帶教研究生,卻發現有些學生「太聰明了,我沒法教」。因為這部分學生功利心太強,早就設計好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臺階,到他實驗室只是為了跨上這級臺階,絲毫不去享受科學探索與發現的快樂。

夏普利斯很少用負面詞彙評價他人,如果說「都一樣」時,就意味著他認為這並非一項具有原創性的工作,而只是在重複他人的思想或方法。為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夏普利斯常會從生活態度上去影響他們。有一位從大山走出來的博士生,從小作為家中獨子而受到過分保護。夏普利斯就出錢給他報了一個遊泳班,「連我的狗都不怕水,你怎麼可能學不會?!」其實,他的真正意圖是鼓勵學生去嘗試從沒做過的事,有勇氣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區」。

諾獎得主實驗室也有招收博士後的煩惱

「上海是一座頗具魅力的城市,尤其適合開展化學研究。」夏普利斯覺得,在上海幾乎可以買到所有需要的科研設備和試劑,做起研究來得心應手,「美國實驗室需要的試劑還要來中國購買,否則實驗就要停頓下來」。

然而,享受科研、隨性生活的夏普利斯也有煩惱。按理說,夏普利斯在中國設立實驗室,前來應聘博士後的申請應該如雪片般飛來。可現實情況卻讓他皺起了眉頭:根據現有政策,本土博士後的待遇相當低,而且如果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今後從事科研所能得到的資源也會與「海歸」有較大差異。他由衷希望相關政策加以改進,讓更多優秀博士生留在國內完成博士後深造,這對於提高中國科技實力至關重要。

記者手記

在「第二故鄉」作出「第一選擇」

夏普利斯主動要求來滬工作,曾在上海科技界引起不小轟動。畢竟如此堅定地認準上海的科研合作夥伴,有志於將「今後十年」的科研生涯留給上海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即使不能說獨一無二,也還算鳳毛麟角。

然而,就在這幾年中,有志於紮根上海創新創業的科學大師越來越多,申領中國永久居留證的諾獎級科學家也在日益增多。這既是對上海科學底蘊、科研氛圍的認可,同時也給上海提出了更多新課題:如何使大師的精神與學識,更深層地滋養上海城市的創新精神、澆灌豐沃創新土壤?如何讓大師的行為與風範,提升青年一代的境界與胸懷?

正在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我們走近大師、了解大師,提供了一個機會和窗口。65位科學大師不僅帶來了各自研究的最新進展,還在探討交流中發表著頗具價值的真知灼見。尤其在今年論壇上,百位優秀青年科學家中,有不少人的參會資格就來自於諾獎得主的推薦。他們之中,未來一定有人會將自己的科研生涯留在上海。

當上海成為越來越多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第二故鄉」,當更多「最強大腦」像夏普萊斯這樣將上海作為未來發展的「第一選擇」,上海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關焦點

  • 30年前,日本在1000米地下「埋」了5萬噸超純水,創建人得了諾獎
    明太祖朱元璋絕對是一個逆襲的典範,他一沒有背景,二沒有人脈,卻還能在亂世中建功立業,打下一個王朝,絕對是一個不世奇才。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佔了應天府,從此有了一塊較為穩定的根據地。然而,張士誠、陳友諒的勢力卻要大過他,他無法與之抗衡,只能採取朱升的戰略意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默默積攢力量。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他也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值得深思的是,饒毅教授在推文中也披露了2011年關於上海交大引進該諾獎得主的評審過程。從預算表中可以看到,引進的經費總預算高達3.6個億!
  • 諾獎為何與中國作家距離更近?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作家、文學批評家邱華棟還曾寫過一篇《誰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種子選手》文章,從文學等多個角度分析他認為誰有可能獲諾獎。在他提到的30多位作家名單上,已經有12位獲獎。其中彼得·漢德克就是邱華棟最看好的作家之一。
  • 他的諾獎,是一根膠帶紙撕出來的
    故事一:讓青蛙「飛」起來    ===================================================================================        海姆教授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雙料諾獎獲獎者
  • 怎樣才能得諾獎?諾獎評選的學術與非學術因素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因為一篇論文難度更大、創新性更高,其引用率反而更低  一年一度的諾獎競猜,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即便只是連陪跑資格都沒有的看客,但倘若能猜中諾獎花落誰家,似乎也可以向同行展示自己慧眼獨具的超凡能力。但筆者估計,大概極少能有人成功預測,今年經濟學諾獎會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
  • 書評人談昆德拉得不到諾獎原因:他拒當公眾人物
    每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公布前後,有關諾獎的各種話題總是人們議論的焦點——熱門人選分析、諾獎得主預測、對當屆諾獎得主的分析解讀等等。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雲也退以詼諧幽默的口吻,對歷屆諾獎的冷知識進行了盤點,堪稱諾獎入門寶典。如果你對諾貝爾文學獎知之甚少,不用擔心,只要熟讀這篇文章,定能掌握諾獎之必備談資。
  • "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 瑞典作家翻譯家也沾光
    而更為巧合的是,諾獎公布後,前後兩位諾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和謝爾·埃斯普馬克同時現身上海,讓「莫言熱」升級為「諾獎熱」。當然,莫言能獲獎,翻譯家的作用也不能忽視,中瑞文學翻譯家陳安娜、萬之等也受到了讀者關注。而同時,瑞典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和哈瑞·馬丁松的作品中文版也齊亮相。
  • 諾獎作品能否成為中國書業搖錢樹
    出版社紛紛爭搶諾獎作品   據悉,今年將有8至9家出版社「爭搶」諾貝爾文學獎新貴―――奧地利女作家兼詩人埃爾弗裡德?耶立內克的作品。據最新消息,原定10月底將出版耶立內克《鋼琴教師》的北京十月出版社,近日宣稱因版權問題推遲出版。
  • 回憶父親徐榮祥:他讓諾獎委員會低下了頭
    2013年,「基因之父」詹姆斯·沃森談到他從事了52年的轉基因醫學應用研究到目前沒有應用結果。二是胚胎幹細胞研究,但因倫理問題而中止。2014年,「胚胎幹細胞之父」、2007年諾將得主馬丁·約翰·埃文斯說,他這一代及下一代都不一定能看到胚胎幹細胞有什麼真正的臨床應用成果。三是人體再生復原科學,它是當今世界生命科學前沿唯一實現應用的新生命科學體系。
  • 諾獎和日本人的不解之緣
    吉野彰是現代鋰離子電池的發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位吉野彰教授以及眾多日本的諾獎獲得者。進入21世界以來,日本平均每年都會有1名諾獎獲得者,今年獲獎的吉野教授是日本第27位諾獎獲得者,也是第8位諾獎化學獎的獲得者。
  • 諾獎有戲了!91歲作家米蘭昆德拉獲卡夫卡獎,距離諾獎近在咫尺!
    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並非不能預測,因為有一個文學獎項堪稱「諾獎風向標」,那就是以文豪卡夫卡命名的「卡夫卡獎」!因為有多名作家先後獲得了卡夫卡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卡夫卡獎又被稱作「諾獎風向標」。就在當地時間9月20日,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榮獲卡夫卡獎,他本人表示很開心很榮幸!提起米蘭·昆德拉,很多人都能想到他的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但是大多數人想不到的是,這位作家不僅是捷克在世的最有名的作家,更是一位經歷傳奇之人。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拍電影上癮 第二部電影正在製作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拍電影上癮 第二部電影正在製作 2018-08-10日,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基普·索恩受演講局(Speaker Bureau)邀請參會,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透露,目前他的第二部電影也在製作中,這部電影的劇情摘要由他本人和霍金以及電影製片人琳達·奧布斯特(Lynda Obst)完成,目前已經找到了電影製片廠和編劇,正在與導演進行協商。
  • 19位文學編輯、作者預測諾獎:會頒給奧茲嗎?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於今晚揭曉,去年頒給鮑勃·迪倫讓不少人大呼意外,今年又將花落誰家?我們邀請了19位文學編輯、作者參與討論,從他們的回答來看,奧茲、高銀、漢德克、恩古吉,都被提及三次以上(包括希望獲獎)。馬裡亞斯、阿特伍德、卡達萊也很受關注。萬年陪跑的村上也獲得一票。究竟結果如何,今晚七點就將有答案。以下是19位專業人士的分享(排名不分先後)。
  • 物理諾獎?天文諾獎
    這次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決定可謂又一次「打臉」了物理諾獎在凝聚態-天體物理-粒子物理-光學中循環的不成文的規定,也同時使得之前的大量預測紛紛翻車。掐指一算,近四年內物理諾獎有三次都頒給了天文領域的發現,也難怪大家紛紛高呼物理諾獎改名天文諾獎。接下來就跟著牧夫一起揭開今年天文諾獎的真面紗吧。
  •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滬揭牌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日前在滬揭牌。該中心是隸屬於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旗下上海吳孟超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簡稱科創中心)的學術交流平臺。  據了解,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旨在打造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國內外的尖端科研成果和頂級個人智慧在此交流碰撞,吸引更多的頂級科學家、諾獎獲得者前來探討、交流,逐漸形成一個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共同推動精準醫療的創新和突破。
  •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作家奈保爾:諾獎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圖) 2014-08-12 15:58:44大概是因為前一天剛經歷了長途飛行,即將在上海度過82歲生日的奈保爾顯得有些疲憊,話很少,對大部分問題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比較複雜的都由其夫人納迪拉代為回答了。不過當其夫人表示上海之行也許會讓奈保爾寫一部關於中國的作品時,奈保爾本人予以否認。
  • 拿下小諾貝爾獎參加諾獎典禮後,上海女生胡詩成已被麻省理工錄取
    今年上半年,來自上海華師大二附中的樊悅陽也被MIT錄取。2018年5月,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第69屆)上,樊悅陽同學憑藉《山慈姑粗提物誘導肝癌細胞凋亡及相關研究》榮獲植物學一等獎和學科最佳獎,由此,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但其實2000年前拿到的諾獎,只佔了三分之一。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明確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
  • 獨家|黃有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
    根據諾獎委員會的信息,這三位學者也顯然有重要貢獻。不過,我對他們的研究沒有專業認識。因此,這裡不詳細討論他們的貢獻。有編者問我,有哪些華人經濟學家與諾獎失之交臂?以我所知道,這肯定是楊小凱。他於2004年7月7日因為肺癌去世時,只有55歲。但他創建的分析分工與專業化的新框架,已經有重大貢獻。
  • 最新諾獎得主,原來是復旦大學這個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
    CFIC導讀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諾獎得主賴斯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