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成長營」獲悉,剛參加完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上外附中的高三學生胡詩成,已經被麻省理工學院早申錄取。而她的錄取資格其實早在今年5月份獲得國際大獎時已基本確定。
胡詩成的諾貝爾獎觀禮資格來自她今年5月參與的一項比賽——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簡稱 ISEF)。
至今已有逾60年歷史的這項大賽常被譽為「小諾貝爾獎」與全球青少年科學競賽的「世界盃」 ,由美國科學與公眾學會與英特爾基金會合作舉辦,面向全球9至12年級學生。每年來自全球75個以上國家和地區的1800名左右學生匯師決賽。
當時尚在高二的胡詩成在比賽中不僅摘得能源化學學科一等獎及學科最佳獎,同時獲得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年科學研討會獎,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該獎項,並受邀現場觀摩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按照慣例,獲得該賽事二等獎及以上的選手,都可以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小行星發現機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也就是說,只要胡詩成申請麻省理工學院,她被錄取的可能性相當大。
今年上半年,來自上海華師大二附中的樊悅陽也被MIT錄取。2018年5月,在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第69屆)上,樊悅陽同學憑藉《山慈姑粗提物誘導肝癌細胞凋亡及相關研究》榮獲植物學一等獎和學科最佳獎,由此,宇宙中有一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9年10月中旬,「大樹成長營」採訪遠在麻省的樊悅陽同學,他笑稱,來到MIT,現在周圍到處都是諾獎得主。在這裡,樊悅陽見到了很多以前非常崇拜的教授,並走進了頂尖實驗室。「變化最大的應該是覺得自己曾經的夢想離目標越來越近了吧。學會了更多的技能,也認識了更多的人。」
身處MIT的濃厚學術氛圍,讓樊悅陽對諾獎科學家作出了自己的觀察和判斷:他們的發現和成就,都是能夠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得獎後並沒有太大變化。這樣的淡定,也極大地鼓舞著自己繼續前進。科研本身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長期的堅持和鑽研,很難做出有意義的成果。
有關胡詩成的報導已很多,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她的求學之路:
2008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讀於進才實驗學校。
2012年4月,四年級,參加第12屆中環杯決賽,獲得二等獎。
2012年12月,五年級,參加2013年亞太小學數學上海賽區比賽,入圍決賽。
2013年5月,小升初被華育、上外附中、張江集團、上海實驗多所名校同時錄取。後進入上外附中120雙語班學習。主修英語和西班牙語。
2017年4月,初三,參加2017年上海市初中學生化學競賽(第二十九屆天原杯),獲得三等獎。
目前就讀於上外附中高三(6)班,6班即雙語班。
從初三起,胡詩成就自學大學化學,高中師從大學教授做科研。
胡詩成對化學的興趣源於初二升初三的暑假,當時,她在母親的鼓勵下參加了美國的一個夏校。
學生需要在三周時間內學完高中化學,但是胡詩成覺得這個過程對她來說非常輕鬆,「學得越多,越覺得從分子角度看世界、研究這個變化的科學是非常有意思的。」
回國之後,她便開始接觸大學化學。由於所在的學校初中升高中是直升考,因而胡詩成也有充足的時間來培養自己的興趣。高一時,胡詩成已經基本學完了大一和大二的理論化學。
她經常在書上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知識,也產生了一些研究想法,但一直沒有機會去實驗室進行嘗試。
這個時候,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組織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簡稱「英才計劃」)進入她的視野,胡詩成便報了名,如願加入復旦大學教授鄭耿鋒課題組,踏上了科研之旅,ISEF的獲獎課題也是由此而來。
10月29日,胡詩成作為「英才計劃」學員,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並作為「桌長」代表發言。
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胡詩成與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光遺傳學創始人之一吉羅麥森伯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