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得到消息,表妹的女兒華顏也被麻省理工錄取了,還是兩個超級燒腦的專業:計算機和哲學!為什麼要說「也」被錄取?因為兩年前,她家兒子就已經被麻省理工錄取,現在已經讀大二了!
但這次我聽到華顏的喜訊卻遠沒有當年聽到她哥哥的喜訊時震撼。因為一年多前,我去美國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在表妹家住了一周,和他們一家零距離接觸,所見所聞所感,讓我已經看出來,大兒子的優秀不是偶然,小女兒的優秀也是必然,表現出來為世人所見,只是早遲而已。
那是2018年5月,哥哥為之已經被麻省理工錄取,但他仍然很忙碌,除了完成12年級剩餘的學業外,每周都要參加史丹福大學一個學生社團的活動。這個社團是科研性質的,他作為高中生是怎麼鑽進大學生社團的,這個我沒弄清楚。
斯坦福的學生個個都是牛人,而他居然已經和這些牛人一起混了兩年!聽說這件事後,我對他成長的認識又從「車庫工作間」「3D工作室」(見附文)提升了一大步。
我第一次見為之是2015年底,他還是個高中生,略顯羞澀與稚嫩。第二次見他是2018年,雖然還是高中生,但已經快要上大學,青年人的英氣撲面而來。
這一次他的動手能力給了我更直觀的震撼:他家門前停著一輛紅色的老爺車,款式我只在默片時代的好萊塢電影裡見過,表妹說是他花5000美元買來的,準備把發動機換了(類似於特斯拉那種),設備已經買回來,這段時間正在改裝。
為之的升學已經塵埃落定,可以盡興玩車了。但妹妹華顏還在念10年級,正是學業的關鍵期。聽表妹說,即將來臨的暑假,她要去洛杉磯參加一個夏校,是計算機方面的。
才兩年不見,華顏這個喜歡遊泳的女孩子,竟然在計算機方面顯露天賦。而哥哥也格外提攜她,每周去史丹福大學參加社團活動都把妹妹帶上。兩兄妹的獨立性很可觀,不僅外出是哥哥自己開車,連帶去的飯都是自己動手做,媽媽站在一邊袖手旁觀,在我表示驚訝時,笑眯眯地給我解釋:「他們嫌我做的飯不好吃。」
電影《叫我第一名》
表妹生性低調,很少給我們報喜,當然也不會報憂,這次女兒收到麻省理工的錄取通知書,也是她媽媽告訴我的。我立刻告訴兒子。兒子說:「我不意外,她計算機本來就很厲害,得過全美比賽第一名!只是哲學專業沒想到。」我這才知道她比賽得過第一名。
兩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梳理表妹一家的教育方法,當時重點針對的是考上麻省理工的大兒子。現在回看,對女兒的教育也是異曲同工。所有的優秀都不是偶然。
祝賀表妹一家!
2020-3-16
附文:
他剛被麻省理工錄取,從小就在自家車庫做實驗
魯稚 | 文
我的侄兒(表妹的兒子)謝為之,被麻省理工(MIT)提前錄取了!
聽到消息我固然驚喜,但並不意外。或許在兩年前,當我第一眼看到他在自家車庫裡的完備「車間」時,我就已有預感,只不過那時還不知道他未來將要去的,到底是斯坦福、伯克利,還是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總之,他一定會去讀-理-工!
那是2015年的12月,我們夫婦去美國探望在伯克利讀大二的兒子李魯。聖誕節,表妹邀我們去她家。她家在舊金山灣區帕洛阿託市(Palo Alto),離伯克利大約一小時車程。
表妹夫在矽谷某大公司工作,他們已去美國二十多年,一兒一女都是在美國出生,我只在他們很小的時候見過,再見的時候兒子已經10年級,女兒已經8年級。李魯給表弟為之買了個遊戲專用手柄,給表妹華顏買了副泳鏡作為聖誕禮物。
去表妹家,免不了參觀一下他們的房子和庭院。四處看了一圈,表妹似乎突然想起,說:「還有個車庫,改成為之的工作間了。」我隨口說「看看吧」,表妹就帶我們去看看。
車庫門打開,我著實一驚,裡面車床、刨床、鑽機、切割機一應俱全,順牆一大溜排開,各種成品、半成品堆了一地——這哪是什麼車庫,簡直就是一個完備的車間啊!
表妹說,兒子喜歡科技、工程,喜歡自己動手,就把車庫給他用了。我知道表妹夫年輕的時候就是個科技迷,喜歡動手,大約「愛好」也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現在他兒子也喜歡這些。
車間的規模和完備程度讓我震撼,而更令我感動的,是它完全屬於一個孩子。
說實話,我在國內見過很多人的大房子,現在很多中國人已經不缺房間,也不缺配置這些工具的錢,但我真還從未見過誰家有這樣一個專門為孩子所用的工作間。而類似的工作間,在美國,在矽谷,其實是不罕見的。很多家庭都有孩子自己獨立的工作間,可以讓他們在其中自由思考,自由做事,自由創造。很多天才少年就是從這樣的地方誕生的。
以前我讀到戴爾(Dell)的創業故事,說他在車庫裡創業,從個人組裝電腦起步,發展為全球聞名的大公司。那時候我對「車庫」的印象就是一個空空蕩蕩的、用於停車的空間,戴爾的車庫裡可能放著一些用於組裝電腦的零件,然後還有一輛用於送貨的車,至於他組裝電腦時的具體畫面,我是想像不出的。
戴爾電腦創始人 Michael Dell
但現在我腦子裡有畫面了,「戴爾的車庫」絕不會是一個空空蕩蕩的車庫,如果要用更加確切的表達,可能應該稱為「戴爾的工作間」或者「戴爾的實驗室」。
美國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實驗室,他們的個人愛好從小得到尊重,創造性從小得到鼓勵。因而我們才能夠經常在媒體上讀到諸如這類的消息:
「美國15歲少年發明胰腺癌檢測試紙」
「美國女高中生在家裡做化學實驗,從海藻中提煉出便宜原油」
「美國少年因計算機天才引起軍方注意」
「美國小學生放學後玩投資,玩成億萬富翁」 ...
某些連科學家都難以完成的研究,為何卻被學生娃突破?其實這一切發生在美國毫不奇怪。
譬如我表妹的兒子為之,他除了在家裡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車間,還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8年級時,他就創建了一個3D工作室,每周組織社區的孩子們一起活動,普及3D知識,探索科技問題。社區為他們提供了專門的活動室,還撥了一筆活動經費。
在帕洛阿託,類似的社團組織不少,孩子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參加,市裡對此非常支持,專門提供場地和資金。但這些資源並非理所當然地分配給每一個項目,孩子們需要去競爭。每年社區會有一個相當於匯報會的活動,連市長都會親自參加(美國的市一般都規模較小,市長由競選產生,一般都比較親民),家長和孩子們也會參加,場面盛大。匯報會上,社團負責人要發表演講,匯報工作,提出計劃,以爭取下年繼續獲得社區的支持。
為之領導的這個3D社團,成員已經有好幾十人,連續兩年獲得了市裡的資金支持。最近這一次匯報會上,他和他的項目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美國大學排名30多位)的一位教授(也是家長)看中,請他暑假去他的實驗室做助手(帶薪)。為之才10年級,已經開始和大學教授合作了。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你說他能不具有創造力嗎?等他到了十八九歲的青春年華,出一兩項科研成果不是很正常嗎!
現在,兩年過去了,那個喜歡在自家車庫裡搗鼓的男生,就要去麻省理工上學了!衷心祝賀他,走向更大的天地!
回想在表妹家的所見所聞,我也管窺到她的一些教育之道。
首先,她非常重視家庭,但又不局限於家庭。
表妹本科畢業於北大,妥妥的學霸一枚。去美國後又學了新的專業,並且成功進入史丹福大學讀博士。但她發現自己並不真正熱愛所從事的研究,便在眾人(包括父母和導師)的驚愕、惋惜和反對中,半途而廢了。之後當然是一番折騰,她在大公司立住了腳。但孩子誕生了。
為了家庭和孩子,她又辭職選擇了在家工作,成為自由職業者,既可照顧家庭,又不完全和社會脫節。其實做自由職業者並不簡單,也需要不斷充電。正因為表妹自己沒有停止學習和成長,她才能有更多的智慧幫助孩子成長。
其次,她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意為之而付出。
帕洛阿託是美國房價最貴的城市之一,但表妹一家不惜重金在此購房定居,除了方便表妹夫上班外,更重要的考慮是教育環境。帕洛阿託毗鄰史丹福大學,中小學教育資源也相當優質。為之和華顏都上的是公立學校,但一家人都覺得非常滿意。表妹專門帶我們去參觀了為之的中學和市圖書館,環境之好的確讓我垂涎。處於矽谷的核心地區,很多資源是得天獨厚的,為之10年級就能獲得戴維斯大學教授的邀請參與研究,不能不說與此有關。
第三,她能尊重孩子。
全世界的華人家庭都很重視教育,但能做到尊重孩子,順應孩子天性發展的並不多。
但表妹一家做到了。和我聊天時,她固然也羨慕李魯能上伯克利這樣的好學校,但對自己兒女的未來卻並無太多焦慮。當時為之的學業成績還不能算頂尖,但我們很少談「分數」這種具體的話題,談得最多的就是為之在社區的3D工作室,還有他從小參加的童子軍活動已經晉升到最高級,以及他不想去參加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她就「隨他去吧」。至於女兒華顏,參加了學校的遊泳隊,她最擔心的也不過是訓練強度大,怕營養跟不上。聊這些的時候,她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為之中文表達已遠不如英文流暢,所以當我們大人用家鄉話聊得熱火朝天時,他和妹妹都很少參與,表情顯得有點木訥。但帶我們參觀他的車間,介紹他那些工具和作品時,他卻頓時兩眼放光,神採奕奕。
縱觀為之多年來一直堅持的這些活動,其實都不能用「堅持」這個詞,顯得太苦,既然是自己熱愛的事,求之不得,趨之若鶩,何苦之有!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但同樣生在這個家庭,妹妹華顏卻不愛科技,唯愛遊泳,她已是學校遊泳隊成員,每周要花大量時間訓練。表妹說,女兒的身體條件並不算好,以後走體育特長這條路恐怕是不行的。但她喜歡遊泳,非要參加校隊,那我們就支持她。「路都是自己走的,就看她自己吧!」
我很喜歡這句「路都是自己走的」,為之和華顏都走在自己的路上,願你們一直向前,風景無限!
2017-12-17
作者:魯稚,作家。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讓孩子心靈強大》《三年能走多遠》等十餘部家庭教育著作,《你不來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餘部散文、隨筆集。
相關閱讀: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