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我要賺錢,我要發家致富,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
但問題是:如何賺錢?
有人說,靠努力;有人說,靠選擇;還有人說,靠能力。
這些答案,貌似沒問題。
但現實裡,很多和你年僅相仿的人,沒你努力,選擇也差不多,能力還不如你。但結果是:他們賺的錢是你的幾倍,甚至好幾十倍!
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其實就在「槓槓思維」裡。
大家好,我是烏鴉君,今天我會和大家聊聊這個非常重要的思維,如果你能悟透它,並應用到實踐,每個月至少能多賺幾千塊的收益。
在正式聊具體的解決方案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曾經的大領導是如何基於槓槓,一年賺取數千萬元收益的。
2019年,大領導從老東家辭職,開啟了新的徵程。
在此之前,我一度認為他會去一家不錯的公司,繼續他職業經理人的道路,卻沒料到他居然做起了自媒體。
那時,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吃力討好的事情,就算成為頂尖人士,也不過年收入百萬,不一定比他擔任高管的收入高,但他接下來一系列的操作,讓我瞠目結舌,刷新了見識。
第一步,他藉由業內的影響力,以及我們這幫在職或離職員工的支持,成功的積累了一批粉絲,讓他的文章得意在業內廣泛流傳,借用人脈槓槓,迅速的完成了「冷啟動」。
這讓他獲得數萬粉絲,和微薄的打賞收益。
第二步,由於之前的操作,在他業內增加了巨大的影響力,不少媒體邀請他開展了多項創業培訓/管理培訓相關的工作,贏得了很多創業者的支持。
這些付費培訓給他帶了幾十萬的收益。
第三步,因為他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和投融資經驗,同時接觸到了很多創業者,他開始針對一些創業公司提供付費諮詢服務。
一家企業年費48萬-100萬不等,而且額外還需付出2%或者價值100萬元的股份。
第四步,在參與過的企業付費諮詢項目,他會在其中遴選優質的創業公司,成為天使投資人/投資人。
看明白這個商業模型了嗎?
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通過媒體擴大影響力——影響力展開商業培訓——商業培訓接觸到創業——提供創業者企業諮詢的服務——在創業公司裡找考慮公司進行投資。
但絕多數人只能想到第一步,只有極少人能想到後續這麼多步,這就是「槓槓思維」差距。
很多人不是賺不到錢,不是努力、選擇、能力的問題,而是不知道怎麼用槓桿,想不到槓桿在哪,或者說放棄使用槓桿。
當然,你或許會說,你上面這個例子,離我太遠了,不實用,或者說沒意義。
但現實是,槓桿無處不在。
在工作裡,你和別人做了一個不一樣的動作,收穫到更多的資源。這樣的模式或者經驗也是你的槓桿。
再譬如,你會某項技能,每個月能賺1萬元,年入12萬。你把這項技能教會給到100個人,每人收取1萬元,收益就變成了100萬,這也是槓桿。
從模式上,其實我們可以把槓桿分為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