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異(編劇):
李克異同志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這是和他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厚實的生活底子分不開的。他於一九二O年出生在東北瀋陽市,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度過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嚴峻的現實使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還在少年時期,就自己做炸藥,裝在點心盒裡去炸敵人的火車、發電廠。他的生活很苦,為了餬口,他從十五歲開始就寫小說,整天拿著一個幹饅頭,趴在圖書館的桌上寫啊寫,寫他流亡生活的痛苦,寫他對日寇的仇恨,寫下他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些在他的小說集《泥沼》、《森林的寂寞》、《時間》和長篇小說《貝殼》《面紗》中都得到反映,他的作品在當時的人民群眾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他擔任《人民鐵道報》、《煤刊》記者期間,經常深入到築路工地、林區、煤礦和工人們打成片,成了「莫逆之交」。長期的生活積累、潛心的觀察,使他熟悉了東北的山山水水和人民,他肚子裡裝滿了東北的傳說和故事,什麼山神爺顯靈啊,什麼黑瞎子與小火車比力氣啊等等,這些都成了他以後創作的素材。在韓戰時期,他曾兩次奔赴前線,創作了《不朽的人》等深有影響的戰地通訊。
在哈爾濱工作期間,他經常到東北烈士紀念館採訪,這對他了解我國革命史和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有很大幫助。他創作了短篇小說《英雄的墓》,熱情歌頌了那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一九五八年,李克異同志來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不久就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楊靖宇》和《歸心似箭》。在林彪、「四人幫」極左思潮的迫害下,他的身心遭到嚴重的推殘,但仍翻譯了巴爾扎克的小說《農民》還寫了長篇小說《歷史的回聲》。去年五月二十六日當他伏案修改這部小說的時候,腦溢血奪去了他的生命,逝世在自己的戰鬥崗位上。臨終時,手中仍然緊緊握著他的戰鬥武器—筆
趙爾康(飾魏德勝):在日常生活中,趙爾康黑黑的臉膛、滿臉的鬍子碴、結實的身體,不象個演員,倒更象個運動員。
他今年三十七歲,年紀雖不大,可是個經過生活摔打的人。解放前小小的年紀賣過臭豆腐、報紙,撿過破爛、煤核,艱苦的生活把他磨鍊成剛強的性格。他少年時看了電影《董存瑞》很受鼓舞,心想自己應該做個象董存瑞那樣的人,同時他也希望能做個演員。聽說電影演員要什麼都會,從此就唱歌、跳舞、拉手風琴、遊泳、跳水、滑冰、修無線電、幹木工活、駕駛摩託、開汽車、騎馬,見到什麼學什麼,愛好廣泛極了。上高中時他是班上的文藝骨幹,每次文藝演出都少不了他,他的手風琴演奏和獨唱成為全校最精彩的文藝節目。九六一年,他考進了中央戲劇學院學習話劇。畢業後,志願支援邊疆建設,到了青海省文工團工作,後調到某部隊宣傳隊。他的戲路子較寬,工農兵、知識分子、老頭、小夥子,他都演過,在話劇《青松嶺》、《豔陽天》、《白求恩》、《年青的一代》中都擔任過主角。他努力學習,深入生活,因此,他的表演自然、淳樸、富於生活氣息。
趙爾康看了《歸心似箭》的劇本以後,認為主角魏德勝與自己的性格、經歷,有某些相似之處,主動到八一廠「競選」這個角色,他在小品考試中從人物性格入手,獲得了成功,擔任了影片的主角。在下一部影片《花枝俏》裡,他將再次與斯琴高娃合作
斯琴高娃(飾玉貞):
影片《歸心似箭》中的玉貞以她的質樸、真摯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扮演玉貞的斯琴高娃今年三十歲,她的父母都是蒙族人,解放戰爭時隨部隊南下,在廣州生下了她。南國的氣候和水土「溶入」了這個北方蒙族姑娘的血液,使她的身上帶有溫柔的南方姑娘的氣質。她從小愛好文藝,能歌善舞,性格熱情開朗,每看完一個舞蹈,回到家就蹦蹦跳跳地學個沒完。更為有趣的是,有次,看完了電影《追魚》後,她就模仿起電影中鯉魚精從水裡出來的動作,跳進了家門口的大水坑,可怎麼也升不出水面,渾身的衣服都溼透了,回到家,讓媽媽好一頓責怪。
一九六四年,她在北京舉行的少數民族歌舞會演中初露頭角,她的舞蹈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她的蒙漢兩族語言都講得很好,聲音也優美動聽,會演後被留在內蒙歌舞團當演員併兼任報幕員。
當電影演員是她從小的願望,八一廠到內蒙挑選《蒙根花》的演員時,她毛遂自薦,可惜晚了一步,那時演員已經選定了,可攝製組的同志已注意到這個姑娘
在《歸心似箭》中斯琴高娃演的不是蒙族人而是漢族婦女,為了更好地了解林區漢族婦女的生活習慣,她一頭扎進了東北老林,深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影片中她的很多動作和語言都是從那些「知心朋友」身上「借」來的,因此也就格外真摯動人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斯琴高娃不久就要調到八一廠工作,實現她當電影演員的夙願了。她將在該廠的另一部新片《花枝俏》中扮演女主角。
楊光遠(攝影):
影片《歸心似箭》的攝影給人種藝術的魅力,一種美的享受。擔任這部影片攝影工作的就是楊光遠同志,他從擔任部隊的攝影記者工作開始,到如今已有三十年的「攝影歷史」了,但拍攝故事片這還是第一次。
楊光遠同志,一九三○年出身在一個貧農家庭,一九四七年一月參加解放軍,在部隊當過戰士、文書,搞過美術工作、隨軍攝影記者。一九五二年八一廠建廠時,他被調到該廠電影攝影訓練班學習,畢業後就留廠拍攝軍教片、紀錄片。他拍過《地道戰》《千裡野營》等三十多部影片。
拍攝紀錄片、軍教片對他的攝影技術的提高有很大幫助。《歸心似箭》中抗目聯軍在浮冰上作戰、魏德勝在葦叢中奔跑等場景,拍攝得那麼生動、真實,就是得力於拍攝紀錄片的功夫。楊光遠同志不斷地刻苦學習故事片的藝術處理方法,工作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所以在攝影上,他獲得很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