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錄:「我認為香港的未來是非常光明的。香港通過結合中國和西方的精華,能夠繼續成為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國際化城市,一個世界的金融中心。」———彭定康
妄言者自食其言
1995年6月26日,香港回歸前夕,美國《財富》周刊斷言香港回歸後前途暗淡,該期雜誌封面上則寫著大大的幾個字:「香港之死」。
報導一出,頓時轟動世界。
然而現在,最新出版的《時代》周刊以25頁的篇幅探討回歸十年香港的變化,並以「晴天,有雲(SunshinewithClouds)」為題展望了香港的未來。文章說:「香港就是香港,它是獨一無二的,香港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文章稱,「《時代》的姐妹雜誌《財富》曾不榮譽地、錯誤地預測香港回歸中國會給它帶來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從前更有生命力。」
當年策劃「香港之死」封面專題的考爾文2001年在香港參加《財富》論壇時曾受到記者的圍攻。
當提及《財富》預言「香港之死」時,考爾文顯得有些尷尬。他承認當年的雜誌預言並未發生,香港未死。香港作為亞洲區金融中心的地位沒有改變,香港也仍然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陣地。
考爾文說,「一國兩制」在香港也得到較好落實。《財富》選擇在香港舉辦《財富》全球論壇,就是對香港回歸中國的肯定。
記者又問,如果今天《財富》仍用香港作封面文章,將以什麼為題?考爾文思考良久,最後的答案是「活力(Vitality)之都」。
「東方之珠」依然璀璨
十年回歸,香港在世界的舞臺上沒有黯然失色,「東方之珠」風採依然。依託內地的強大後盾,發揮自身在港口貿易、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傳統優勢,香港擁有更強大的競爭力,與國際社會的聯繫更加緊密,國際地位更加重要。
對於香港的表現,世界權威評級機構這樣評價:
———今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2007年「國際競爭力排行榜」,香港排名世界第二。
———3月,英國政府組織「倫敦金融城」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調查,香港在亞洲區名列第一,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倫敦和紐約。
———6月,日本經濟委員會會同多個研究機構發表「香港回歸十年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競爭力在50個主要經濟體中位居第一,並認為「香港的國際化程度和應變能力是很多經濟體難以達到的」。
———在美國傳統基金會日前公布的2007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連續第1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
滙豐銀行前主席艾爾敦這樣評價回歸後的香港:「回歸時,很多外國人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商業中心的時日無多,他們都估計錯了。香港仍在繼續扮演國際金融、物流和貿易中心的角色,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際』兩個字。」
金融市場:匯通天下
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和全體香港同胞百折不撓,愈挫愈強。
10年過去,香港證券交易所現在的市值以及籌資能力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香港股市市值從1997年的4萬多億港元猛增至目前的16萬億港元,晉升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場;集資總額2006年達5245億港元,是1997年的兩倍,其中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逾3000億港元,超過紐約,僅次倫敦,全球排名第二。
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更為香港證券市場注入了強勁的動力。1996年,只有71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集資額為102億港元,而到2006年,共有367家企業在港上市,集資總額達到3042億港元。
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銀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營運。香港現有310多家銀行機構和180多家保險公司,另有大約700家證券經紀行和1900家單位信託基金或互惠基金公司。
與此同時,香港的外匯市場也不斷發展完善,買賣活躍,目前已成為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香港繼續成為全球最開放的保險市場之一;香港還是世界最活躍的黃金市場之一;香港的資產管理業高度國際化;債券市場也發展迅速。
貿易中心:省心放心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中心,從香港出口或轉口的貨物遍及五大洲,而世界各地的貨物也在源源不斷地進入香港或經過香港進入內地。
官方統計顯示,香港外貿總額在1997年只有2.9萬億港元,而到去年已勁升至5萬多億港元;整體貨物貿易出口已連續4年獲得兩位數的增幅。
韓國駐港領事姜秉韓表示,香港是韓國的第六大出口地,因為香港地理位置優越,同時還有健全的制度和簡單的低稅制,更重要的是香港有巨大的分銷網絡和優秀的國際貿易人才,因此韓國商人通過香港進行貿易「會省心,放心」。
航運中心:通達全球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香港的航運業也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香港國際機場1998年啟用後,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國際航空貨運中心之一,目前有86家航空公司為香港國際機場服務,每周約有5600個航班往返世界各地超過150個城市,其中包括40個內地目的地。
作為世界第七大航運中心,每3分鐘有一艘船舶進入香港,每兩秒鐘處理1.4個標準貨櫃。香港船東擁有及管理的船舶載重噸位,由1997年的5500萬噸,升至去年的6400萬噸。航運業的收益,由1997年的700多億港元,上升至2005年的1300多億港元。目前在港的約80家國際航運公司每星期提供超過500個航班,目的地遍及全球500個港口。
(本報記者:陳亞飛 綜合各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