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戰(上集):紙媒之死

2020-12-27 搜狐傳媒

  端傳媒記者 何雪瑩

  香港紙媒正經歷裁員風波,新技術衝擊,未能及時扭轉方向盤的都觸礁下沉,沒人知道哪天才會停止。

紙媒之死 

  7月16日,一名香港雜誌的編輯在玩智慧型手機,突然看到同事的Facebook聊天組分享了一條消息:《壹周刊》推出自願離職計劃,削減一半人手。

  他定了定神,手機聊天室訊號又來了,那是高層傳來的一條長訊息:

  「管理層將削減一半人手,請同事自動表態誰人想留低,誰寧願離開,第二天早上9時前一定要答覆。」

  他想,留下比離開可能更需要勇氣,因為訊息中說明《壹周刊》9月後的命運仍然懸而未決,大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天之後,壹傳媒集團(上市編號:0282)在7月20日宣布終結娛樂雜誌《忽然一周》的印刷及網絡業務,《忽然一周》附送的飲食雜誌《飲食男女》和時裝雜誌《Me》將會與時事雜誌《壹周刊》合併。根據7月30日出版的《壹周刊》編輯室手記,《壹周刊》「一半員工已離職」。

  這場在媒體界鬧得不大不小的裁員風暴,實際上已醞釀超過一年。早在去年3月和今年3月,《壹周刊》內部已進行了兩次裁員,業界一直盛傳,這本擁有25年歷史的老牌香港雜誌將於今年之內壽終正寢。新聞業界沒有人會質疑媒體轉型有多迫切,然而,《壹周刊》管理層似乎太晚才意識到危機感。多名《壹周刊》員工和前員工表示,《壹周刊》如此結局,既是大勢所趨,也是鐵達尼號船長和領航員們錯失轉軚(扭轉方向盤)最後機會的結果。

  《壹周刊》轉型的經驗,不啻是整個香港傳媒轉型的重要一章。

  《壹周刊》無力轉型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令印刷媒體(又稱紙媒)讀者人數大減,這是老掉牙的全球大勢。香港最早嚴陣以待的當數壹集團旗下的報章《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在網上節目多次斷言,「將來一定是手機天下」。但同屬壹傳媒集團的周刊《壹周刊》,它的轉型卻來得特別的晚。

  《壹周刊》創辦於1990年。根據壹傳媒集團年報,在1999年,這本雜誌每期平均銷量高達逾15萬本,直到2010年末仍保持12萬,但自此銷量開始急跌 。《壹周刊》本來一刊兩冊,分為時事和娛樂,為吸引更多廣告,2010年10月,管理層決定添加主打時裝美容的第三冊《Next+ONe》。這策略當時立即見效,次年2011年,《壹周刊》廣告收入比上一年上升16.8%。

  "公司還有錢賺,管理層瀰漫著一股惰性。"

  前《壹周刊》員工

  然而,這種多印一冊的策略,與數碼媒體的發展可謂背道而馳。當《蘋果日報》發展數碼動新聞和手機app時,《壹周刊》卻反而加印紙版,直至2013年才推出手機app和Facebook專頁。前員工指出,當時的管理層認為如果讀者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大量內容,只會令紙本銷量跌得更快。而且儘管紙本銷量下跌,卻一直有固定廣告及收入。

  「公司還有錢賺,管理層瀰漫著一股惰性。而且管理層多是四、五十歲的上一代媒體人,少有認真思考媒體數碼化的前路。」一名前《壹周刊》員工回憶說。

  改革迫在眉睫,《壹周刊》2013年成立數碼新聞小組。「不過沒有提供任何正式培訓,本來寫稿的記者突然轉寫劇本旁白,拍照的攝影記者突然轉拍短片。」該名前員工形容當時的處境簡直是赤手空拳,摸著石頭過河。

  也是在同一年,管理層指示一位記者為《壹周刊》開設公司社交媒體Facebook專頁。「但他只是兼差性質,本身的編採工作未有減少,更沒有任何統籌和指示,無權決定內容,基本上只是應老闆的要求把內容copy and paste(複製及黏貼)到Facebook上,」該名前員工搖頭嘆息說。

  媒體轉型牽涉數以百計的員工,當中不少更可能是極富經驗的資深記者和編輯。以是次《壹周刊》為例,雜誌編採部約有80人,約70%﹣80%是老一輩的傳統媒體人。

  兩份本地報紙的管理層接受採訪時亦不諱言,要協助資深員工轉型是管理層的極大挑戰。「有些中年編輯連熒幕上的字也看不清楚了,更遑論管理Facebook專頁、剪片或掌握網上文化。」

  公司進行改組及轉型,同時亦要求員工重新學習,但這個過程通常阻力重重。「轉型需要成本和時間,若不協助員工轉型,只有如黎智英處理《壹周刊》般,壯士斷臂。」其中一名報紙管理人員說。

  高度壓縮的新聞時間

  錯過了數碼化的時機,《壹周刊》回魂乏力。2014年下半年,《壹周刊》每期銷量已跌至6萬。這也許只是個別企業問題,但網際網路和科技的出現將新聞的時間性高度壓縮,確實大大縮小了每周才出版一次的雜誌的生存空間。

  "由周刊揭發,今天出版後等到下期再跟進,下周已是舊聞了。"

  報紙前網絡版主管

  現在的新聞世界裡,一周已恍如隔世。「舉例而言,2012年2月13日《明報》於特首選舉前爆出唐英年(侯選人之一)涉及僭建,報紙能逐天刊登更多更新的內容,當事人今天響應,明天的新內容便能證明他說謊,整個過程極度精彩。相對,由周刊揭發,今天出版後等到下期再跟進,下周已是舊聞了。」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報紙前網絡版主管說,科技發達令新聞變得「實時」,周刊要往哪裡去?

  更讓人憂慮的是,在實時新聞風行的同時,許多報紙也加強報導的深度,往「雜誌化」方向發展,周刊若不轉型,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壹周刊》一直最引人入勝的,一是調查報導,二是法庭和突發新聞的後續故事,他們總會找到報紙一直找不到的當時人或親友現身說法。但近年愈來愈多報紙加入這種報導方式,並做出成績來。」多位曾任職報紙和周刊的媒體管理層均認為,報紙「雜誌化」意味周刊的獨特性受到挑戰。

  紙媒全面萎縮?

  周刊暫且改革和縮小規模,但尚在人間。香港歷史悠久的報章《新報》最近終於走入歷史;而傳出財務問題多年的《成報》被申請清盤,由7月17日起停刊,暫定8月6日復刊。這兩份報紙曾於八十年代大受歡迎,但近年影響力漸減,《新報》管理層更明確表示受到科技帶來的衝擊。

  《新報》的結業聲明中曾提及管理層曾進行「多番適切改革」。報導引述社長顧堯坤指,自去年7月上任後已裁員及削減閱讀率低的版面以求控制成本;除原有的《新報》網站外,同時創辦跨媒體部門和「火點」網,製作和發放多媒體新聞影片,希望將報紙轉型為多媒體,可惜火點網由2月16日面世之今,不足半年便隨新報結業而一同畫上句號。

  其他大報似乎亦難以獨善其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認為,香港印刷媒體萎縮或轉型其實已經落後於世界。

  「其實香港只是一個7百萬人口的城市,報紙卻有十幾份,相反,紐約除了地區報,全市性的大報只有3份左右。早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報業已被認為接近飽和,所以95年《蘋果日報》為行業帶來很大衝擊,當時已導致《天天日報》和《快報》結業。」

  在《蘋果日報》創刊前夕,《華僑日報》也因虧蝕多年而結業,90年代初面世的《今天日報》和《現代日報》也只是曇花一現。「事後看來,更加可以證明當時市場的確已經飽和。」李立峰說。

  李立峰分析說,近年香港先後出現5份免費報,對收費日報的影響甚大。「全世界除了北歐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地方的免費報如此普及。」2014至2015年,《蘋果日報》每日銷量由19.5萬份下降至17萬,跟2000年37萬份已不可同日而語。

  "當紙媒萎縮到一個均衡點時,便會穩定下來,當然,沒有人知道哪時才會出現。"

  李立峰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

  儘管如此,李立峰依然相信印刷媒體不會完全消失。「美國媒體學者雖然在討論媒體萎縮,但不會有人以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會消失。」

  他指,每一場科技革命之後,媒體都需要重新定位。「當年電視出現,令電臺由廣播劇轉做清談節目和音樂節目,黃金時段也由晚飯時間推遲至深夜。」李立峰續說。「當紙媒萎縮到一個均衡點時,便會穩定下來,當然,沒有人知道哪時才會出現。」

  (本文由端傳媒theinitium.com授權轉載)

media.sohu.com true 綜合 http://media.sohu.com/20150820/n419356611.shtml report 4442 端傳媒記者何雪瑩香港紙媒正經歷裁員風波,新技術衝擊,未能及時扭轉方向盤的都觸礁下沉,沒人知道哪天才會停止。紙媒之死7月16日,一名香港雜誌的編輯在玩智慧型手機,突

");}

相關焦點

  • 又一位紙媒高層出走,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李徑宇投身新媒體
    基於手持客戶端的局限性,建構新媒體內容的標準和生產線,再造編輯部,打造原創,才是新聞類紙媒新媒體的轉型路徑。對於媒體的廣告模式,李徑宇說,廣告模式不是新媒體的應有之義,依賴傳統廣告模式的新媒體不會有根本出路,只能圖一時,廣告模式也正在自我革命。至於紙媒究竟靠什麼生存,李徑宇的回答是:不靠什麼,靠自己,若自己沒有造血功能,就長久不了。
  • 業內人說38期:新聞周刊停止印刷 傳統紙媒何去何從
    難道真的是紙媒將死,數位化媒體全面到來?為此,iDoNews社區小牛採訪了一批媒體界的資深人士及熱愛《新聞周刊》的熱心網友。多數人認為,停發紙質版的直接原因自然是數字媒體的衝擊,但這並不意味著紙質媒體的消亡,紙媒還有生存的機會,只不過媒體的紙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越來越小的空間中如何發展更好;也有人認為,網絡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更多樣更快捷,完全可以取代紙媒。
  • 傳媒觀察:傳統媒體莫當網媒跟屁蟲
    又一家紙媒「關張」,新媒體的擁躉們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傳統媒體則如喪考妣。我倒覺得,傳統媒體的同行們不必憂傷,不要以為自己這個行業沒有明天了。美國《新聞周刊》告別「紙版發行史」,只是個案而已,並非普遍現象。他們走到今天,並非都是新媒體的衝擊,更有其自身經營的問題。
  • 堂奧:「香港之死」?活力之都!
    ———彭定康  妄言者自食其言  1995年6月26日,香港回歸前夕,美國《財富》周刊斷言香港回歸後前途暗淡,該期雜誌封面上則寫著大大的幾個字:「香港之死」。報導一出,頓時轟動世界。  然而現在,最新出版的《時代》周刊以25頁的篇幅探討回歸十年香港的變化,並以「晴天,有雲(SunshinewithClouds)」為題展望了香港的未來。文章說:「香港就是香港,它是獨一無二的,香港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具活力。」  文章稱,「《時代》的姐妹雜誌《財富》曾不榮譽地、錯誤地預測香港回歸中國會給它帶來死亡。然而香港甚至比從前更有生命力。」
  • 自媒體時代,紙媒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獨家專訪黃明祥
    我理解是,鼓勵遠多於獎勵,大意是指詩歌、視覺、印刷、紙張等比較均衡,存在可取之處。採訪7、詩歌在你心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黃明祥:不好說。詩歌於我,是重要的。但是,我還有攝影、藝術評論。誰又知道,我會不會寫小說、拍獨立電影呢?我還不能保證自己不去做當代藝術創作。要看我在一定時間裡在哪方面能感覺到可以身心投入並輕鬆。這事,說不準。
  • 紙媒六大模式,融合發展尋突破
    因此,紙媒如果能夠凸顯、放大自身優勢,利用媒體融合發展契機,補足傳播短板,就能變挑戰為機遇,推出新媒體環境下的升紙版「紙媒」,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目前國內紙媒相對成熟的生態級媒體平臺,主要是一些地方報業打造的區域性生態級媒體平臺,   2011年9月,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控股的「浙報傳媒」上市,使浙報集團成為國內首家經營性資產整體上市的黨報集團。
  • 血仍未冷歷久而新:一個紙媒逃兵的自我救贖
    也許又有人要說我在裝B,OK,I don't care。做個好記者原本就是少年時的理想,從13、4歲的中學生雜誌開始,到高考志願表上1、2、3的格子裡劃滿的「新聞系」,再到世紀之初毫不猶豫的扔掉其他一切offer鑽進報社……也許我是在裝B,但卻是在花光幾乎全部的青春來裝B——難道這都不能喚起您的同情心麼?既然是理想,為毛你要逃呢?
  • 紙媒紛紛轉戰線上媒體,時尚網站The Cut卻要反其道而行
    過去的一年,紙媒雜誌經歷了一個寒冬。在不久前,《Interview》也宣布加入停刊大軍後,業界媒體再次開始思考起紙媒的未來。然而,在如此慘澹的光景之下,卻有人「逆流而上」計劃在紙媒領域開闢新的事業。然而,現如今紙媒行業整體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的讀者認為網絡媒體更方便、時效性更強而且限制更少。但關於這一點,Bugbee卻有著不同的看法。「紙質媒體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不同的媒介,讓我們可以嘗試一些更龐大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網上不太容易執行,」但她仍然對內容的透露顯得很謹慎,「就內容而言,它不會與你在The Cut上看到的截然不同。但相信也會給你一些驚喜。」
  • 對新時期傳統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思考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傳統紙媒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和衝擊,新舊媒體的融合是發展的必然選擇。於此同時,作為傳統媒體的紙媒,也在適應「網際網路+」逐步發展的趨勢,但是,在新舊媒體融合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 「星球日報」還在,像超人堅守地球一樣堅守紙媒
    這樣安排劇情,個人揣測原因如下:一則,電影劇情還是得延續,保持一貫性,超人過去是紙媒記者,現在還是紙媒記者,將來還是紙媒記者,超人要救地球,節操不能碎。二則,美國對紙媒似乎還是有信心的,電影裡透露出來的趨勢,至少紙媒體不會消失,還是一個大平臺。超人沒有跳槽,我也放心了。而我這种放心的感覺,是長期不放心的一種心理折射。
  •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定檔8.29 「凱撒」戰人類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定檔8.29 「凱撒」戰人類 《猩球崛起:黎明之戰》中文海報    今年夏天最受期待的電影《猩球崛起》的續集《猩球崛起:黎明之戰》終於傳來了定檔期的好消息,今日片方二十世紀福斯電影發布了正式版的中文海報和中文預告
  • 紙媒寒冬與你聊聊雜誌發展史
    現在電視網絡媒體的普及,大家都玩兒豆瓣看影評沒事還關注幾個電影博主,《大眾電影》的影響力和發行量要想回到頂峰也很難了。誠邀院友們品一品知音標題1984年,《龍虎豹》這本擺地攤老頭會用黑色塑膠袋悄咪咪包著遞過去的色情刊物在香港創刊。刊物不管是封面還是內頁,用詞都十分大膽,配圖也勉強能看出誠意。《龍虎《龍虎豹》配圖以香港女性明星和一些東南亞明星性感裸照為主。但港澳地區的成人雜誌和什麼賭場網站的人物總是給人撲面而來的油膩感。
  •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紙媒「寒冬」襲擊時尚領域,《伊周Femina》明年停刊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綜合報導 2016-11-24 21:14 來源:澎湃新聞
  • 《壹讀》雜誌也停刊了,細數2014年以來沒有熬過「寒冬」的紙媒
    據鈦媒體查閱到的公開資料顯示,《壹讀》雜誌,2012年8月6日正式創刊,是一本新聞生活類雜誌,林楚方先生擔任壹讀傳媒出品人兼主編。雙周一出版,全國發行,零售價12元。2014年9月轉為單月刊,零售價15元。2014年12月起停刊,總計五十餘期。而林楚方今日也向鈦媒體證實,雜誌停刊確實有一段時間了,去年12月開始停刊。
  • 從知識分子的失語到專家之死
    從知識分子的失語到專家之死知識分子的工作始於理念,終於理念,在理念的世界中徜徉翱翔,就算將這些知識分子發明的理念應用於現實世界,對周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與知識分子無關,因他並不對現實世界發生的後果負責。
  • 肖戰主演的影片,獲外國紙媒發文報導,是文化輸出打開的正確方式
    肖戰主演的影片,獲外國紙媒發文報導,是文化輸出打開的正確方式!大家好!這裡依舊是九七聊娛樂,向您傳遞正能量藝人肖戰的最新消息,分享霞姐們的有愛時刻。歡迎大家的點擊收看,喜歡的話,可以轉發、收藏哦~近日,關於明星肖戰的消息不斷,有好也有壞,當看到好消息時,會自動選擇將壞消息過濾掉,釋放壓力迎接好心情。肖戰主演的影片,獲外國紙媒發文報導了,引起了許多網友們的高度關注。眾所周知,肖戰主演的影片《誅仙》在日本國家火爆上映中,受到外國網友頗高好評與歡迎。
  • 紙媒「大逃殺」:2021年,你還看報紙嗎?
    為適應新聞信息傳播生態的深刻巨變,響應中央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號召,落實新聞媒體主力軍挺進網際網路主戰場的要求,強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遵義日報社作出了停止發行《遵義晚報》紙質版、繼續出版《遵義晚報》電子版的決定。 《遵義晚報》方面表示:告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當《遵義晚報》紙質版光榮地完成歷史使命,我們和新媒體矩陣已在未來的晨曦中,翹首等待你的到來。
  • 陸港臺媒體「佔中」事件報導對比研究——基於《新京報》、《經濟...
    分析發現:三家紙媒對「佔中」事件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在新聞框架、報導傾向、時間框架上無顯著差異,但三家紙媒在報導對象及空間框架方面卻存在明顯差異,這也折射出陸港臺媒體內容生產上的差異。上述兩篇文章都選取了一個小的切入點來觀察媒體在「佔中」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囿於篇幅的限制,分析還不夠全面,樣本量不足,若能進一步分析媒體差異出現的原因或是新舊媒體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差異將會更加深刻。目前尚未找到針對陸港臺紙媒此次「佔中」事件報導內容所做的比較研究。
  • 抖音女聲愛的故事上集誰唱的 愛的故事.上集完整歌詞介紹
    抖音女聲愛的故事上集是最近非常流行的歌曲,非常好聽,這是孫耀威演唱愛的故事上集,但是被一個女生翻唱,不少網友都想知道抖音女聲愛的故事上集誰唱的?  抖音女聲愛的故事上集是夢涵演唱的!  愛的故事上集抖音女版在線試聽地址:https://music.163.com/#/program?
  • 中國紙媒的「去書名號」策略-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社交媒體剛剛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的時候,一些嗅覺靈敏的傳統紙媒就馬上利用微博平臺增強讀者互動,提升媒體品牌影響力。例如,《新周刊》在新浪微博上擁有近860萬粉絲,它給《新周刊》帶來的好處是:發行量增長、廣告量增長、品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