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報導,一項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多數青少年覺得不幸福,自殺率也高於多數國家。那麼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才會讓這些本該無憂無慮長大的孩子變得如此絕望,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呢?專家分析這可能跟日本校園內日益猖獗的校園欺凌有關,再加上保守壓抑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感受不到快樂,才會造成自殺率高的後果。
多數青少年覺得不幸福
聯合國的這份調查涉及到未成年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個方面,日本在兩個領域中的表現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在身體健康上,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自然不會餓到自己國家的兒童,學校提供的餐食也很健康,該國兒童中超重的情況很少,在這方面拿到了第一名。可是在心理健康方面,該國卻是倒數第二。該國青少年的自殺率高到令人咋舌,每十萬個孩子當中就有7到8人會選擇自殺。
在衡量心理健康的其他指標上,比如社交能力,比如對生活的滿意度等,日本的表現同樣不盡如人意,基本都是倒數。該國僅僅只有大概6成的孩子對現在的生活滿意,要知道他們還是未成年人,不是已經承擔了社會壓力的成年人,他們原本應該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熱情,無憂無慮地度過自己的童年時期,可現在該國卻成了一個不夠幸福的國家。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呢?
有心理學家分析其中最大的負面影響應該是學校中無處不在的欺凌現象。據該國文部省發布的對全國中小學校中欺凌現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9年,該國總計發生了61.2萬例欺凌事件。超過八成的受訪學生表示,他們經歷或者看見過欺凌。其中最大的受災區居然是日本的小學,小學校園中發生的欺凌事件超過48萬例。或許是因為小孩子沒有足夠的反抗能力,被欺負和針對也不會保護自己。
在各種欺凌方式中,語言上的侮辱是最常見的,佔比超過了6成。長期處於充滿惡意的環境中,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而等到家長和老師發現時,往往傷害已經造成,很難去除。從上述數據中,我們能看出日本孩子的不開心確實是有原因的。更何況,該國的社會文化偏向於保守,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比較深,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幫助時,父母卻常常缺位,等到悲劇釀成,再後悔也沒有用了。
日本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吃飽飯的今天,如何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成了日本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該國不少影視作品都點出了校園欺凌帶來的嚴重後果。在幼時受到的傷害,可能會折磨一個孩子一生。該國政府也已經做出應對,要求老師密切地注意學生中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力求在欺凌露出苗頭的時候就掐滅它。
但是此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被欺凌的學生往往沒有足夠的勇氣說出真相,甚至不敢相信老師可以幫助他,而施暴者則往往善於用撒謊和恐嚇的手段來控制受害者。這讓欺凌行為有了很大的隱蔽性,很難被一下子發現。需要指出的事,欺凌現象不是日本獨有的,很多國家的學校中都有這種現象,所以外界更是需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