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死活睡不著,爬起來打開電腦,一瓶牛欄山,一盤花生米,寫了一點心得:
近年來的商業變化,帶給我們普通人哪些啟發?
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今天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變化莫測,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行業,都必須對社會發展有個大概的了解。
以前市場經濟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是圍繞著產品去轉,有賣的就有買的,然而生活水平一提高,物質需求就過剩了。
如今人們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並不是一味地追求便宜。所以產品要滿足顧客的不僅僅是以前的能用、可以用,而是讓客戶感覺好用、喜歡用。對企業的精細化和垂直化的要求越來越嚴苛。
以後是產品圍繞著人去轉,產品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位置開始交換。一切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按需求生產,按需求分配。
你的核心財富不再是產品,而是關於「人」的消費數據,重要的不是你能生產什麼,而是把合適的東西賣給合適的人,做到資源的精準匹配。尤其是各種小商品,人們只需要待在家裡,產品就會上門主動找到消費者。產品怎麼找到消費者?一是用營銷來說話,二是用物流快遞來跑腿。
所以現在的經營環境,說好與說壞的各執一詞。說好做是因為抓住了時代的關鍵節點,說不好做是因為轉型困難。
以前實體店產品價格不透明,各個中間環節能賺取相當一部分利潤。可自從電商出現後,實體店就越來越不好幹了,它的一些缺點也逐漸顯露出來。以前中間商賺的利潤,已變相分攤到物流、包裝、運營、快遞等新的板塊。
現在走在大街上,感覺除了做餐飲的,就剩下物流公司了。大量傳統的服裝店、百貨店都被打入了冷宮。
不過在線上資源逐漸公開、飽和的同時,又輪到新型的體驗式實體開始上位,比如實體店+網際網路形成的新零售,打造的重點就是線下的體驗式消費。再就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5G的萬物互聯,等於是為新型實體的到來又加了一把火。這就是很多頭部的線上產業都跑到了線下去搶地盤的原因。
對於比較大的品牌來說,現在的營銷很關鍵的一點是「下沉」,近年一二線城市的消費增長放緩,而農村和中小城市卻迎來了一波猛烈的消費增長,有很大的紅利空間。
許多行業因為同質化嚴重已經趨向飽和,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把主戰場轉移到二、三線城市,做了市場下沉,以此來避開「城市蛋糕」的爭奪。這與欠發達地區較低的生活成本也有關係。去年雙11的一項調查,三線以下城市的女性消費計劃支出就超過了一二線城市。
之前認識一個做美團代理的,從北京跑回三線城市生活,不做前沿產業,就專挑下沉市場和降維打擊的項目來做。
從技術上來講,未來的產品營銷,首先是解決人們的信任問題。為什麼短視頻和直播帶貨風頭正盛?因為人們能夠更直觀地看到人和物,讓粉絲通過這些來了解你的產品,具備了體驗場景和使用場景,這是圖文所做不到的。
還有一個好處是,他們具備與粉絲直接對話的能力,知道產品賣到了哪兒,賣給了誰。對於以後的產品迭代也好,品牌年輕化也好,都是一項可以借鑑的數據。
建立了第一層的信任,後面才是成交和跟蹤服務。沒有解決第一層的信任問題,就算你的質量和服務再好也是空談,酒香也怕巷子深。
上周我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做廢品回收的,就發一些開著車收廢品的視頻,每天都有幾十個人留言評論,諮詢加盟。加盟費還不便宜,二三線城市在六萬到八萬之間。這在花錢上熱門的案例中,算是做得很出色的。
以前我們建立信任是直接派銷售去跟客戶談,喝一場大酒,跟客戶交個朋友才有可能拿下訂單。未來也需要銷售,不過是以行業+網際網路的形式來運作,相隔千裡就能建立第一層的信任。
這就需要銷售也要轉變成複合型人才,光有口才已經玩不轉了,還需要掌握各種網際網路工具的應用。現在是知識型社會,不再像以前有膽量、有關係就可以發家致富。網絡信息越來越透明,每個行業都像活在「放大鏡」底下,利用信息差來賺錢的概率越來越小。
再說說工具,新媒體是目前傳播中最受歡迎的手段,比如百家號、好看視頻、百度直播等等,已經有很多優質作者湧入,作為一個企業和個人展示的載體,會有挺好的效果。
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在這場風雲攪動之下,未來的工作模式也會再做一次升級。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雙重身份,既是消費者,又是經營者,進入了個人崛起的共享經濟和個體經濟時代。未來是個人與個人的「合作關係」,很多能力強的個體被釋放,個人的價值會被無限放大。
以前是公司佔有員工,未來是公司連結員工,衡量一個公司的能量,就看能與多少人產生連結,調動多少人力資源。而且機動性會變得特別強,為了共同完成一個項目,這些個體會迅速完成重組,各取所需,協同合作。
所以社會發展對個人能力所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知識武裝自己,多增長技能,關注新鮮事物,等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從容應對。
以上是我對目前環境的一點零星認知。本文系作者原創,感謝您的點讚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