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手法基本上是用極端證據,得到以偏概全的結論。若我用各國最窮(或最富)人口的0.01%來對比,得出各國經濟水平的排序,這種結論能信麼?也有人以中國和歐洲為單位,互比發展階段與成熟度。這兩個對比的單位未免太大,單是波蘭與荷蘭就很難相比,猶如雲貴與東北難以並論。
本書是作者博士論文的修訂版,當時他在牛津大學,接受著名經濟史者羅伯特·艾倫(Robert Allen)指導。作者原先協助艾倫建立長期資料庫,他延伸出印度的數據,對比印歐糧食市場的長期整合趨勢。雖然此書名為「大分流重探」,但書中對大分流的爭辯,並未預設明顯立場或評論。這是我欣賞的手法:讓數據說話,觀棋不語。作者的分析手法,是先解說印歐的自然地理條件差異、政治架構的歧異、行政效能的高低,然後呈現印歐諸多城市間,糧食市場整合趨勢的迥異型態。
他的目的不在對比歐高印低,而是以堅實的數據,呈現市場整合的跌宕歷程。這種態度與手法,是大分流論者應學習的:十分證據說七分話,一步一腳印,不操弄理論與術語。山川異域,各有苦難要克服。表面性地對比哪國在哪時期,曾比某國某地好,基本上都是空話。有用的分析,是找個好樣本,建立各項長期資料庫,呈現史實的DNA,判斷哪些段落有過哪些結構問題。長時段的史實最雄辯,表層的對比總是淺。希望此書會成為大分流論述的分叉點。
賴建誠
臺灣清華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特邀教授
2020年7月
▌ Jan de Vries,美國經濟史學會前會長:彭慕蘭《大分流》的核心論斷是:歐亞大陸的主要經濟體,在1800年之前,經濟表現大體接近。如果該論斷成立,那麼小麥、稻米等基本商品市場的價格行為,也應該顯示出類似的市場整合水平。施圖德於是利用歐洲和印度的市場價格,來檢驗這一命題。運用經濟學家的統計技術,施圖德得出了清晰有力的結論:直到19世紀中葉以前,以任何指標度量,印度糧食市場都顯示出很低的整合水平。因而,歐洲與印度之間大分流的時間,「至少要追溯到17世紀或更早」。將宏大的歷史論斷轉化為可檢驗的命題,然後收集所需證據,運用相關統計方法進行合理檢驗——《大分流重探》是做到這一切的典範。施圖德這本書是重大的貢獻,應該引起歷史學家的重視。▌ Cormac Ó Gráda, 美國經濟史學會前會長:東西方經濟體之間的大分流發生於何時?這是現代經濟史中的大問題。羅曼·施圖德建立了一個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理論框架,結合最新數據和前沿分析,巧妙而讓人信服地證明:在工業革命之前很久,西方世界商品市場的整合,就已經孵育出了高於東方的經濟增長率和生活水平。▌ Barry Eichengree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施圖德提醒我們,加州學派考察的中國並不能代表亞洲。他的分析發現,在18世紀和19世紀,印度各地的糧價差異要大於歐洲。而地理特徵是造成這種差異的重要因素,因為水運成本只是陸運成本的十分之一,而歐洲有便利貨運的可通航河流和天然港口。鐵路的修建的確促進了印度各地的市場整合,但那要等到19世紀中葉才會發生。施圖德對數據的處理十分細緻,也運用了合適的計量方法,他的結論完全令人信服。而他對歐洲和印度的兩個內陸山地地區(瑞士和普納)的對比分析,再次顯示出了歐洲的優勢,表明地理因素雖然重要,但也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大分流重探》聚焦於市場整合與貿易成本,將國際經濟不平等的起源之爭,導向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羅曼·施圖德論述老練,統計分析嚴密,得出的結論讓人信服。這是無可爭議的大作。▌ Gregory Clark,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亞當·斯密的核心論點是,經濟增長產生於有效率的市場。這本新銳著作復興了斯密的傳統,指出有效市場創造了增長,但有效市場僅局限於前工業時代的歐洲。這本書是重要的貢獻,幫助我們理解工業革命為什麼出現在西方。《大分流重探》的論述始於亞當·斯密的一個直觀洞察:市場整合促進了經濟增長。基於這個洞察,施圖德比較了1600—1900年之間歐洲和印度的市場整合。施圖德有力地指出:體積大、價值低的商品價格,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趨同,能夠反映市場的整合水平。施圖德研究的是糧食市場,他運用一系列統計技術,考查了市場之間的價格聯動,以及當衝擊發生時,不同市場間的價格比率回歸至長期水平的速度。全書證據確鑿地表明:早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很久,印度的市場整合水平就落後於歐洲。現代經濟增長為什麼發端於西方?施圖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對解答這個歷史之謎的一個重大貢獻。基于堅實的經驗證據和嚴謹的統計技術,施圖德有力地證明:更有效率、更加整合的商品市場,是歐洲領先的原因。本作毫無疑問將會對大分流之爭產生持續影響。任何對這一爭論感興趣的人,《大分流重探》都值得一讀。這本書文筆優美,條理清楚,是進入市場整合文獻,以及從大分流角度探討歐洲和印度經濟史的文獻的窗口。▌ Bishnupriya Gupta,華威大學:施圖德的研究對象,是亞洲兩大經濟體中的印度,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歐洲和印度之間的大分流,能夠從市場整合中找到起源嗎?基於這兩個地區糧價的全新數據集,以兩個市場間的距離作為解釋因子,施圖德對不同市場之間價格的相關性進行了統計檢驗。這樣的經驗分析表明:早在17世紀,歐洲就有了更大面積整合的區域性市場;而印度各地的市場一直是相互割裂的,價格之間的相關性,也僅僅局限在短距離的市場之間,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晚期鐵路時代的到來。這本書是對大分流和市場整合文獻的重要貢獻,也是第一本將印度納入大分流之爭的學術研究。加州學派認為歐亞之間的大分流發生得相對較晚,且是由生態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造成的。但最近一些學者,利用印度次大陸的數據,挑戰了這種觀點。施圖德的《大分流重探》是其中的代表作。施圖德對歐洲與印度的糧食價格,包括印歐內部各地糧價的相對趨同,進行了定量分析,據此比較了歐洲和印度的市場整合水平。施圖德的分析證明,瑞士與歐洲糧食市場的整合度,分別要高於西高止山脈地區與整個印度次大陸的整合度,因而瑞士享有越來越大的經濟繁榮,而西高止山脈地區「市場的特點是規模小且相互隔絕,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葉」。《大分流重探:歐洲、印度與全球經濟強權的興起》
▌以堅實的定量數據,顛覆加州學派的大分流敘事
▌運用計量史學方法,還原300年歐亞經濟演進史
— 果如加州學派所說,19世紀之前,亞洲與歐洲發展不分伯仲嗎?
— 歐洲興起的「大爆炸」假說,能夠得到定量證據支持嗎?
— 市場力量何時取代地理環境,成為塑造人類經濟活動的核心因素?
— 民族國家及其疆界,對貿易和經濟發展有多重要?
基於豐富的微觀歷史數據,講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書是經濟史「用數據說話」的典範。與學術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書認為,歐洲興起成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並非源於工業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來解釋。運用17—20世紀的最新歷史數據,作者令人信服地證明:大分流應該追溯到17世紀之前甚至更早。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了影響深遠的結構變遷,確立了歐洲的世界霸權,但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已經具備明顯的優越特徵:更強大的交通系統,更大的貿易流,規模更大、運轉更好的一體化市場,更高的生產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書主要對比的是歐洲與印度,但結論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適性,也適用於其他地區。
作者簡介:羅曼·施圖德 曾先後供職於學術機構和私營企業,現為瑞銀集團瑞士政府事務部主管。曾任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倫敦經濟學院講師。博士論文獲2009年度美國經濟史學會「格申克龍獎」,這是授予國際經濟史年度最佳論文的獎項。曾任蘇黎世大學瑞銀社會經濟學研究中心營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