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卻也是一旦出了事故傷亡率最高的交通方式。要避免那個「萬一」,需要多少「萬分小心」?
臨時起意想去看電影,就刷到了《中國機長》。
官方上映日期是9月30日,可能算是提前場,不過這也不妨礙我選擇了它。
其實早幾個月看電影的時候,就看到了貼片預告。那幾個鏡頭已經記不清了,只知道當時記住了片名,列入了觀影清單。
無他,緣由《中國機長》這個名字,和《薩利機長》如此相似。
關於空難,紀實類的影視作品不多。而提到空難,人們總會想到失聯的馬航。
我也是。
在馬航失聯那天的下午,我也從吉隆坡乘機去往汶萊。那時在汶萊要連WIFI非常不易,於是到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機才連上信號,就被親友的信息轟炸了。
他們問我「在哪裡」、「有沒有事」……
當我正感覺莫名其妙時,導遊告訴我廣播裡正在播報的新聞「昨晚馬航MH370失聯」。
那可能是我離空難距離最近的一次,即便不是當事人,卻也感受了一把劫後餘生的惶恐。
或許我的親朋好友都已經淡忘了那一天的緊張和擔心,但那一趟馬航的乘客們,他們的親友們至今仍然揪著心。
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卻也是一旦出了事故傷亡率最高的交通方式。
要避免那個「萬一」,需要多少「萬分小心」?
《中國機長》這部影片,要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它既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戲碼,也不是一部純粹的災難片。
你坐過飛機嗎?
你遇到過航班延誤的情況嗎?
你在航行過程中遇到過顛簸嗎?
也許只要多坐兩次飛機,我們就會遇到氣流影響。而整天在雲端的商務人士,遇到延誤的情況就更是家常便飯。作為乘客,總會抱怨幾句。脾氣不好的,也會向地勤或乘務人員發飆。
可是到今天看了這部電影我才了解到,原來航班的延誤也許是為了保障其他航班的安全;聽塔臺調度並不是一句敷衍的話;等候飛機的檢查、清掃,更不是消極怠工造成的。
正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在數千米的高空發生危險,所以才需要不急不躁地完成所有檢查和準備工作,把風險降到最低,避免那個「萬一」成為「一萬」。
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都能接受和理解。
我們不了解的只是民航業,不了解一趟安全飛行的背後需要多少道工序、多少崗位的配合。而這是第一次,有一部影片通過一次意外事故,以一種近似「科普」的方式,展現了民航服務的全貌。
我的嫂嫂也曾是一名空乘。
說「曾」,是因為有一次執勤遇到了「大氣流」,之後家人就不同意她再繼續當空乘。於是她就離開了民航業,轉做了更安穩的工作。
當時的我其實無法理解,為什麼一次「大氣流」會讓她放棄職業選擇。
也許是在乘機時雖然會遇到氣流,但最後總是安然無恙,所以讓我無法感同身受她的那次「大氣流」。
現在我終於能明白到每一次的「安然無恙」、每一次的「化險為夷」,並不是乘客所感受到的「理所當然」。
或許是我們看了很多民航題材的影視劇,機長、乘務員總是光鮮亮麗,他們的生活、情感、成長讓觀眾代入的角色也不過是「上班、吃飯、談戀愛」的人生;卻鮮少把觀眾代入到「乘客」的角色,去了解一次安全飛行需要多少民航人的共同協作。
「安全」,是最高優先級,然後才是「服務」。
《中國機長》和《薩利機長》完全是兩種立意和主題,也許「中國機長」也並不是最合適的片名。
根據川航3U8633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其實並不複雜,但能做到把觀眾代入影片,就像是自己正在這趟航班上,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有人說它像高空版「速度與激情」,能抓住觀眾的腎上腺素,是節奏處理的功勞。
有意思的是,《中國機長》和《烈火英雄》是同一個編劇;歐豪和杜江也同時出演了這兩部電影。但不同於《烈火英雄》在人物和情緒上的「放」,《中國機長》在人物和情緒上非常克制。機長、副機長、乘務長,與個人相關的內容都不過是點到為止。即便是危機時刻的呈現,也沒有刻意去強化災難和慌亂。
這種「克制」和「收斂」的手法,恰恰讓我非常欣賞。
這部影片的觀感是高於我的期望值的。
有人說,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那我會加上「科普」二字。要把一部科普主旋律電影拍得好看,就真的很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遺憾也是有的,譬如Angelababy飾演的角色並不適合她,哪怕只是客串。
客串配角的演員有很多,包括今年暑假大熱的李現,和同樣有不少爭議的關曉彤,但他們的表演都融入了劇情角色中。
我不知道後續影片的評價能達到幾分,在我這裡可以拿到8.5/10。
因為夠好看,更因為讓我了解了一次「安全飛行」有多麼不容易。
這不是一篇專業影評,單純從觀眾角度有感而發。附上電影票,推薦長假期間合家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