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授權,內容轉載自
Archibucks(id:archibucks)
BIG前段時間宣布在深圳開始招人,招聘8年以上的資深建築師,要求懂技術懂客戶多面手。
這是BIG繼哥本哈根,紐約之後在全球的第三個office,也是BIG在歐洲,北美之後將中國視為其最重要的潛在市場的信號。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歐洲及北美的業務量萎縮不前,中國喜歡BIG的金主爸爸眾多,付錢爽快,為了支撐起龐大的團隊運營成本,開拓中國市場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聽說BIG在深圳PR公司已經都僱好了,今年B哥網上直播也不少,宣傳攻勢已經做出去了,意味著無論2021年新冠是否結束,BIG都將投入大量資源去將深圳辦公室建立起來,並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運營。
01
「為啥BIG會選在深圳設立office?」
1. 深圳現在一年有近170個國際招投標項目,大大小小,BIG最擅長的就是投標,在深圳有辦公室,投標更方便。
2. 前海灣區堪稱小曼哈頓,以全球公認的美國紐約市為樣版,建設一個以美國曼哈頓式的城市CBD,而BIG在紐約曼哈頓地區的THE BIG U紐約濱河街區總體規劃和曼哈頓VIA 57 West住宅樓等設計有目共睹,讓其在給前海灣區設計上更加具有說服力和話語權。
3. BIG在深圳有建成的項目:深圳新能源大廈總部,這讓廣東地區的甲方更加適合BIG去開拓項目,而在深圳設立一個辦公室能讓BIG和中國甲方的關係更加緊密,起碼有事兒找得到人。
THE BIG U 美國
紐約VIΛ 57高層公寓 美國
深圳新能源大廈總部 中國
02
「這將是一次降維打擊嗎?」
我覺得對大部分中國建築事務所來說,沒啥影響。畢竟大部分中國事務所和big競賽都碰不到。受影響的一是國內的大型明星事務所,比如MAD,二是國內的現存外資事務所,尤其是在深圳布局較多的,比如Aedas,Aecom,ARUP,Arep,HPP,10 design,Lead 8這些,在國內設有辦公室並且設計方向和BIG多有重疊的OMA,MVRDV,UNStudio,NBBJ也會受到影響。三是深圳的大型國有設計院,和國際事務所配合比較多的,比如深總院,歐博,奧意,裡面的能人志士,BIG粉會聞風而動。
B哥名言:之前的人用紙筆做設計,後來用電腦做設計,他是用人做設計。中了競賽,缺什麼人僱什麼人,中了超高層,就去KPF、Gensler、SOM挖人,中了結構複雜的屋頂滑雪場,就找厲害的結構、BIM設計師來做。這些專業型人才可以帶來專業工作方式和先進的專項經驗,跟事務所原有模式結合,進化出新的工作模式,而且原有公司建築師的專項技能也能得到提高。
所以BIG要招人,上述這些公司的深圳、香港辦公室員工肯定是首選。
長期來看,對深圳建築設計圈來說,BIG的到來還是個好事情,畢竟在之後3-5年會有一批經過BIG深圳培訓的建築師流向市場,間接提高一波深圳的建築設計水平。
BIG的到來是一個風向標,就像一個商場特斯拉進來後,就會不停有其他高端品牌入駐,BIG來深圳是對深圳乃至廣東地區整個建築設計市場的一個肯定。我相信繼BIG之後,歐洲和美國其他沒有好好進入國內發展的世界頂級事務所,比如Heatherwick,會加大對在華辦公室的投入。
03
「對於BIG在深圳發展的展望」
有兩點我想提一提:
1. BIG除了做公建,還做住宅,B哥成名靠的是住宅。
2. BIG是極具實用主義的一家事務所。
這意味著BIG可能會接住宅項目,類似萬科讓藤本壯介做的廣州萬科未來森林,他們不太會有大事務所的架子,而是知行合一,Yes is more,就地取材,以完成項目搞定事情為導向。開局1-2年,因為中國落地項目不太多,他們很可能會用紐約和哥本哈根的方案設計團隊,招聘懂得國內規範,有施工管理CA經驗的中後期建築師,去完成國內的項目。到3-5年之後,國內建成項目逐漸增多,客戶需求穩定上升,他們會派駐1-2名合伙人常駐深圳,設立深圳本地的方案團隊,降低設計成本,再組建PR和商務團隊,將深圳辦公室真正做大做強。
這次BIG來華深耕,對他們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
成了BIG接下去5-10年的發展資金不愁,敗了的話估計紐約和哥本哈根都得裁員收縮規模苟一陣子了。
這次開分店BIG面臨幾個難點,這在深圳開office和當年B哥幾個在紐約開office的情況截然不同:
第一語言不通,中國設計市場遊戲規則和北美完全不同,甲方、政府官員文化背景和歐美完全不同,是否都好B哥這口,是否都能夠比較好得溝通項目是個問題;
第二是否有合適的人願意relocate到深圳主持大局,起碼目前疫情B哥肯定是過不來了,過來也不一定頂事兒。來主持大局的人能否理解中國文化,同時保持BIGsters的基因,按照目前情況除非associate以上級別裡有中國籍的人能到深圳工作,不然BIG只能在中國本土進行招募,如果沒辦法找到信得過的有中國人脈資源的背景深厚的多面手,單靠1-2個8-10年的高級建築師在深圳負責聯絡業務,盯盯設計院協調圖紙,一開始1-2年肯定沒啥大動靜,也就是一個協調辦公室的規模,10-20人,和北京Zaha辦公室,StevenHoll辦公室相仿。
第三是否有能夠在深圳找到足夠多的有技術力量支持BIG的設計落地的人才。BIG的方案設計人才是肯定不缺的,紐約和哥本哈根方案大牛一堆堆,所有外資事務所的共性都是方案非常牛,但是缺能夠將國內設計院、甲方的修改意圖讓國外office的方案建築師們理解的本土建築師,這裡並不是指語言能力,相信BIG國外office裡中國方案建築師並不少,但缺乏在國內有頂級項目落地施工現場管理以及施工圖設計管理經驗的人才。所以像CRTKL,Aecom,Aedas,HPP到最後都走了本土化的這條道路,為的就是能夠更加穩定得輸出設計並且保證落地質量,相信如果BIG要在中國長期發展下去,也必定會走這條路。自2006年BIG成立至今14年,其設計水平有目共睹,可以說是由網紅建築師的頂尖存在(設計牛)進化成世界級頂尖事務所的經典範例(設計牛又技術牛能造出來)。BIG在紐約中標了超高層之後,他們可以在紐約找到大量成熟的有足夠技術力量的建築師去支持他們的紐約項目落地。而在深圳,有這樣技術力量的人才一般都被甲方給挖去做項目總了,或者本身已經是大院、大事務所的主任工,技術總監,副總建築師總建築師了。BIG能夠撈出來多少人為己所用,這還是得拭目以待了。
說了這麼多,我也非常期待BIG在深圳能夠落地生根,用BIG漫畫的手法結合中國技術,在中國造出更多令人震撼的建築作品。(人字形酒店我本人很期待可以重現)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讚,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