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消息,是關於北京大學法學院女學生包麗(化名)去世。她生前遭遇了什麼樣的摧殘,讓她樂意走向自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致使其自殺的「男友」牟某。
她是怎麼一步一步被推向懸崖的?
這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這段關係裡面,那個男友是一個「付一索十」的人。在很多關係裡面,都最好遠離這樣的人,而在親密關係裡面,這樣的人更是「誅心」。
包麗對親密關係肯定有著長期的穩定的三觀,在她的三觀裡,她也具有比較優勢,所以沒有面臨什麼衝擊。同時那種溫良恭儉讓和不過度要求別人的基本處事風格,蠻符合善良的人的基本定義。
她遇到了男友之後,她的男友非常巧妙的把她培養成了一個「追著肉骨頭奔跑的狗」,最後累死在跑道上面。那麼起碼有一個標的物,就是她心目中的肉骨頭。
她的三觀讓她在進入親密關係的時候,充滿了美好的嚮往,(甚至不能說是欲望或者私心),就是單純的尋找一位良師益友,共同進步,或者結婚生子等等符合社會倫理的觀念植入。
然後,這段關係就開始了。那個男友牟某是一個「role play」的高手!他在相處過程中,以此來維護和經營一段關係。
試問,幾句話就可以讓包麗去自殺嗎?也沒有爆出劈腿、嗑藥、暴力、墮胎等等的細節,那麼難道她是偏聽偏信嗎?
首先,他是一個假設高手,假設下,他設定了【最小值,最大值】,就是關於美好嚮往的終極和底線,然後進行匹配。比如說,假設最美好的是結婚生子到老,最差的是墮胎破鞋被拋棄。
然後他會出現一個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行為。溝通的時候,讓女方充滿最美好的嚮往,同時讓女方的付出看起來貶值,然後進一步索取。【哄抬期待到最大值,執行計劃,逼近恐懼到最小值】,逐漸循環逼近無。
其次,他引入了「role play」的概念,他會在和她互動的時候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通過假設的方式,貶低自己,抬高對方。開始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如果我是你,我會怎麼做」,「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做」,雙方有一個互相互動,輪流活動的過程。
他們溝通的時候,男友表述的和給予的都是最溫暖的關懷和最美妙的詩和遠方。這樣有助於「哄抬期待」,哄抬完了之後就是「逼近恐懼」。
再次,他讓她永遠面對的是」虛「的,行為是」實「的。他和包麗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以「媽媽」和「寶寶」相稱呼,他在製造角色,貶低自己,抬高包麗。
知道她害怕分手破鞋被拋棄的場景,越哄抬期待,越擔心失去,然後是開展「計劃」,製造動機:包括他提到了裸體,懷孕,墮胎,節育,輸卵管送回等。
當然,他不是真的要讓她去那麼做,因為如果真的要那麼做就不用商量了,而是他用來逼她慢慢就範而已。經常這樣洗腦,讓她信以為真。
之後,他自己去洗了一個胃,預先設定是「如果我是包麗,我會怎麼做」。他就是在製造角色,」我是媽媽」,寓意就是「我在墮胎」,動機就是「我討厭我自己」,現實就是「洗胃」,證據就是「洗胃單」。
下一步就是輪到包麗付出了,她也要付出其他各種。久而久之就麻木了,她也製造角色,「我是媽媽」,寓意就是「我在墮胎」,動機就是「我討厭我自己」,現實就是「我要自殺」。
她活在關係裡面,卻想脫離關係,最後導致了自殺。
這中間也是有漸進過程的。首先,牟某設定了共同需求,表示和對方向往一致,也就是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三觀合拍。
其次,牟某開始代入角色扮演,同時他先扮演,和包麗互相扮演,讓包麗也扮演,讓包麗學習和習得,簡單的重複模仿,這樣不會生分。
再次,牟某開始觀察怎麼哄抬期待,變成欲望,然後低價抄走,包麗表現欲滿滿的時候,他已經一覽無餘,覺得價值都在裡面,而且變得廉價。
最後,縮小範圍,擴大欲望了之後就會縮小注意力範圍,相處過程中,包麗也沒有苛求對方,他可以不斷提要求,通過角色扮演讓包麗付出,他索取,他付出一小部分,得到一大部分,拆一補一,循序漸進。
同時,他還必須給她示好,示損,讓她願意付出其他,比如時間,精力,青春,才華,能力等等剩餘價值。
所以說到底,牟某並沒有付出什麼,但是拖死了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