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鬼天氣,真悶啊。
有種你痛快地下場雨!
這幾天不時被外地親朋關心一下,甚至還有人幫我更新北京的疫情信息:「怎麼樣啊?」「一定要注意防護。」「要保重啊!」
看到這樣的來信,總不免心中一熱,卻又不知如何回復。
這次疫情小爆發,總的來說,外地朋友似乎比在北京朋友更為上心。
這也正常,很多的擔心都是因為情況不明。
集中說下這幾天的所看所聞,以感謝朋友們的關心和愛護,同時也讓大家對疫情下的北京日常,儘可能多一些了解。
01
「新發地」是一個地名
大家已經從各種新聞中看到了,這次事出「新發地」。
有朋友在網上科普:「新發地」是北京的一個地名,而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發源地」的縮寫。
官方的介紹是:新發地農貿市場佔地佔地面積1520畝,總建築面積近21萬平方米,其不僅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農貿市場,更是北京最重要的「菜藍子」和「果盤子」,其果蔬類產品,佔全市供應總量的70%.......
我跟老家的親戚解釋說:新發地相當於我們一個縣城,反正走一天都走不完,北京的蔬菜啊水果啊,基本都是從新發地批發的。
親戚說,那新發地市場關了,北京人可不是沒有菜吃?
嘿,這可說到點子上了。
北京不僅關停了新發地市場,同時還關了另外二十幾家(數字不斷更新,具體可以網上查)農貿市場,你想,2000多萬人的北京,這下可怎麼辦呢?
在北京呆了十幾年,記憶裡只去過一次新發地,那還是單位組織的一次考察。
當時只去了其中的兩個廳,就已經累得疲憊不堪,以後但凡有人提起這個地方,心裡都會有莫名的障礙。
在北京生活最大的累,是因為這座城市實在太大了。
回到剛才說的果蔬供應問題,這也是我最擔心的。
疫情11號就已經陸續傳出,13號進一步發酵,14號一早起來,我才意識到要去超市備點貨。
02
北京人還有菜吃嗎?
我住的小區大概有2萬人左右,出門就有兩家中型超市,周邊兩三公裡範圍內,還有永旺、家樂福和易初蓮花等大型商超。
選擇了家門口相對較大的一家(約800平米左右),嗯,這天的情況跟以前的確不太一樣:
(1)原來疊放購物車的地方,一個車都沒有,這種情況我第一次碰到;
(2)沿牆堆滿了顧客自帶的小推車,看來很多人都是有備而來;工作人員給了我一個套牌,讓我夾在自己的推車上,以免出來時拿錯了,這項以前也是沒有的;
(3)人流比往常多了好幾倍,平時最多只開兩個收銀臺,這次五個口全部打開;
(4)蛋類及果疏櫃檯上,已經空出很大一部分,原來5元2-3把的油麥菜,變成了每把3.99元,且只有幾把挑剩下的。
買了些能存放的果蔬,大概夠吃一周了;結完帳出來看了下時間,正好是上午的10:30分。
因為有些東西忘了買,下午5點左右,我又去了同一家超市,這一次綠葉和根莖類蔬菜的櫃檯,已經完全空了,而水果倒還是豐富的。
相比春節時的大量囤貨,這次有個很深的體會:顧客看上去倒也沒有驚慌,一個個都比較從容:多就選著吃,少就省著吃;便宜時就多吃,貴了就少吃;還有就吃,沒有可以不吃嘛。
其間跟一位大姐聊了聊。大姐買的種類不多,也就五六樣,每樣份量都很少。我問她新發地關停了,為什麼不多買一些。大姐說那麼大個城市,政府總會想辦法的;這個超市沒了,大超市裡肯定不會缺。
隨後兩天沒進超市,但出去辦事時,來回都看到路邊地攤上有人擺賣蔬菜,水果也都還算新鮮。想著自己也不買,就不要讓人有期望,也就沒有去問價。
但是既然路邊都有人在賣,想來超市補貨應該不缺辦法。
為了保障北京市民的生活,從網上看到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氣:設置臨時交易場,大型商超貨品直供,各種渠道發揮作用......
即便疫情如此突然,2000多萬人的生活需求,統籌調撥總體上是非常有序的。
這一次,真的不得不為北京的應變能力點讚,為那些產業鏈條上的官員、企業、菜農、菜商、超市、菜販們點讚。
03
醫院看病正常嗎?
說來巧了,因為最近眼睛實在痛得難受,我碰巧做了次全須全尾的檢查。
先是找了家專科醫院,查了十幾個項目,卻查不出任何毛病,然後醫生建議我到綜合醫院做個CT。這就又到了朝陽醫院。
大醫院的好處是更讓人放心,但是那個程序複雜啊,隨便看個感冒都得掉層皮。
同樣找的王建文大夫。
曾經王大夫給我做過手術,這次見著他,他建議說手術已經好幾年了,不如做次全面複查,「順帶」再做個眼部CT平掃。
正合吾意,查!
於是血液、胸透、兩個CT,這一套全做下來,跑了總共四次用掉了整整半個月,等到出結果的時候,正好新發地「新發」了。
朝陽醫院呼吸科全國有名,被列為新冠定點醫院意料之中。
一時間有點慌,可是一串檢查好不容易搞完,總不能不去拿結果吧。
跟朋友商量,朋友說沒事,大家不都正常上下班嗎,做好防護就行。
15號下午去醫院。權衡了幾種交通工具,覺得還是地鐵比較安全。
中途拐出去辦了點事。中午地鐵難得寬敞,尤其14號線,每個車箱至少空出一半的座位;6號線人也不多,到醫院的時候是下午2點多鐘。
上次來還是在分診臺掃行程碼,這次已經提前到醫院大門前。
折騰半天,健康碼怎麼都掃不出來,好不容易逮著個工作人員詢問,原來是行程沒填寫全。
跟前幾天相比,這次大廳人少了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時間點的問題。
直奔二樓去取去取各種膠片和報告單,剛剛靠近自助機,就有工作人員來幫忙;前幾天還沒有這些志願者,也可能是當時人多我沒看見。
拿了一袋子的膠片單據去找王大夫。才3點多鐘,候診區已經沒有幾個患者,大部分的座位都空出來了;王大夫門前還有五六個人,來找他的病人向來比較多。
候診的時候,聽到兩位大爺在聊天,他們看上去年齡都已經七八十歲,都沒有家人陪同;他們聊著各自的病,聊著一門之隔的王醫生,不悲不喜的,像在聊著自己的家事和家人。
總結這次看病的體驗:
(1)除了進醫院時的些微混亂,從頭到尾,都沒有感覺到更多的「新發地」緊張;
(2)人明顯比之前少了,服務也比之前更好;
(3)除了掛號和程序比較麻煩之外,大醫院所碰到的大夫,基本都有非常良好的操守。
04
買藥是個大問題
感謝王醫生,讓我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得像個小姑娘。
好笑的是,我一直以為眼睛有問題,並為此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前後十幾個項目檢查下來,最後竟然確診為「上頜竇發炎」。
咔,這是什麼鬼東西?我曾經懷疑面神經炎,低血糖等等,甚至連眼癌都想到了,有時候表相跟真相之間,可以相差十萬八千裡。
知道結果就好辦了,回來後就踅磨著去看鼻專科,最好是做個手術直接把病灶咔嚓得了。
選擇醫院的時候,無意跟同事說起。同事說還看個鬼醫生啊,在北京誰還能沒得過鼻炎?於是老到地給我開了藥方,還久病成醫說得頭頭是道。
可是買藥卻成了大問題。
小區門口就有幾家藥店,就像自家藥房似的,平時有個頭痛腦熱的,直接去拿就行了。
沒曾想突然藥品管控,回家路上想買頭孢,跑了幾家店都要處方,拿著眼病報告單都不行。
更要命的是,晚上突然淋巴發炎,半邊身子都痛,走路腳都是飄的。想測下體溫,自家的溫度計又沒電池了,想出門去買,又怕萬一過不了門口的測溫器,到時人被強制隔離事小,家裡的兩隻貓怎麼辦?會不會因此被撲殺?
心裡那個急啊,真是一籌莫展。
同事又指點我網上買藥,上傳藥方,對症買藥,選擇閃送。
好在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多喝了點水,一覺起來發炎症狀消退了很多。
經過此事,反覆告誡自己:以後一定要囤些藥品,關鍵時刻可以救急;另外王醫生給了我一個「網上診室」,以後只要檢查報告出來,直接諮詢就行,就不必總往醫院跑了。
05
工作是一劑藥
即便身體很不舒服,我仍然會堅持做點什麼,這樣可以最大限度轉移注意力。
恰逢這幾天有個朋友發了急病,病急亂投醫,輾轉找了兩家醫院,埋了個管,然後又說可能需要手術。
我有點不放心,讓他15號和我一塊去朝陽醫院找王大夫看看。
朋友說不行啊,周一上午有個例會。
我一聽就有點起急:都什麼時候了,現在疫情風雲突變,你還有心思開例會?
朋友不吱聲,過了好一會才說:我都已經請過一周的假了,再不去恐怕工作都要沒了。
我立馬出不得聲。
不知道疫情會怎麼發展,不敢再拖,朋友決定提前手術。
沒敢告訴家人,獨自去做了核酸檢測,獨自入院,獨自各種術前化驗,獨自上手術臺,獨自在醫院恢復.....
我開玩笑說:都說頂級的獨孤,是連做手術都一個人。
朋友笑說,沒那麼慘啦。然後反過來給我看病出謀劃策。
為了不耽誤工作,朋友把電腦帶到了病房。
沒有生活壓力的人,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有時候不是什麼更重要的問題,而是疫情之下,你有沒有更多的選擇。
再說不管工作能否為自己賺到一日三餐,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焦慮的作用。
也不要苛責企業主不通人情,不在他的位置,你永遠也想像不到他的難。
一個人在疫情中的姿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存款額,以及他對未來的預期。
但凡有別的辦法,誰願意沒黑沒白早出晚歸?
誰願意冒著被隔離的風險還要四處出差?
誰願意冒著40度的高溫,還在路邊擺個小攤?
誰又願意到了深夜,還挨家挨戶去送快遞?......
有時候,工作更像一劑藥。
06
一次攻防「開關測試」
這次疫情小爆發,說是猝不及防,其實心裡早有準備。
在此之前,北京已經連續56天無本地新增病例。
全市剛剛通知無需測溫,出入社區大門剛剛增開,學生剛剛通知複課,出入北京剛剛自由,沒曾想開門即關門,一開一關之間,如同是對首都防控閘門的一次「測試」。
恐懼往往來自於未知,因為有了前期的經驗,再加上這次政府信息透明、反應迅速,整座城市基本井然有序、忙而不亂。
14號一早,社區就通過微信、電梯公告及業主群通知「有新發地史相關人員報備」;當天下午4點多鐘,就有社區志願者登門排查。其中我所在的萬科社區,物管人員每天私信滾動播報,疫情相關信息基本都能第一手掌握。
有意思的是,這次風暴中心反而出奇平靜。
記得武漢封城期間,朋友們每天傳遞信息叮囑防範,微信群一會不看就上千條,但是這一次,除了事情剛出來時有些小騷動,北京的朋友們都不太談論了,連小區業主群,都只有幾條零星的通知。
這讓我想起剛剛過去的南方洪水。
事發那幾天,我特意翻看了災區一些朋友的朋友圈:不僅鮮有人曬災情,相反倒有受災深重的民宿主,在發院子裡的「美圖」。
真正泡在苦水中的人,往往不會喊出來,有時甚至還強裝笑臉。
南方的朋友早就習慣了每年的災情,但是外人尤其是執政者,卻不能因此裝著看不見。
北京已經習慣了戴口罩,習慣憋在家裡,習慣高能防護,習慣凡事多走幾道程序.....但是政府卻不能因此忽視大家的忍耐和付出。
還好,首都的果決反應和高能統籌,也並沒有讓人失望:短短幾十個小時就把流調做到最初狀態,防控措施網格化全面推開,從而形成點狀的阻擊圍殲格局。
非常時期、戰時狀態、封閉管理、省際隔離,北京不僅態度堅決,也早就有充分準備。
市民的平靜,還來源於大家的基本共識:北京決不會形成早期武漢那樣的無序傳播。
除了配合之外,個體的困難各自默默解決,真沒什麼好多聊的,更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07
給我憋回去
前幾天一直想找個地方散散心,也是運氣好還沒出門。
疫情防不勝防,這次乾脆把所有的念頭全部憋回去。
何以解憂,唯有擼貓——感謝我家的兩隻神獸。
今天是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