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叮噹派好習慣
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8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太過分了!這樣的人也配做父母?!」
「孩子是撿來的吧 ?不應該馬上看看受傷沒嗎?」
「這是什麼神經病,根本不配做家長!」
......
上面說的是什麼事情,讓人忍不住破口大罵呢?
最近,一則「孩子不慎跌落電動車被家長踹倒」的新聞,引來全國近10億網友的圍觀:
在報導裡有一段視頻,視頻的畫面顯示:下著小雨,一位身穿雨衣的家長騎著電動自行車在路口等待紅燈的時候,起步太快,導致後座的小女孩不慎跌落。
小孩趕緊爬起來,一邊追跑一邊喊,家長似y乎根本沒聽到。
好在後車司機一路狂按喇叭護送,在轉角處家長停下了,可沒想到,家長竟然一腳把孩子踹倒在地!
剛看到這個視頻時,叮噹派好習慣忍不住一陣心疼:
可憐的孩子,前一秒從車子上跌落還沒緩過神兒,後一秒又被家長一腳踹倒,心裡該有多委屈啊!
後來拍視頻的人稱,家長以為小孩自己下來後在路上跑,覺得很危險,就心急了。
心急,就可以對心神未定的孩子再踹上一腳嗎?這難道不是在推卸責任?
那些情緒不能自理的家長,太擅長把羞恥感丟給孩子了!
明明自己的失誤,卻不接受自己會犯錯的現實,轉而打罵孩子,仿佛錯誤都是孩子的。
更別提,遇到孩子是錯誤方的時候了,指責聲更響亮。
相信很多中國的孩子,都經歷過父母的「棍棒教育」。
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父母的脾氣總是發的莫名其妙,甚至讓人深深懷疑,自己坐著不動都會挨打。
經歷過脾氣火爆的父母,童年應該是充滿「心驚膽戰」的。
有一些孩子更讓人痛心,因為他們為父母的暴脾氣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9年暑假的一天,7歲的小英(化名)正在吃午飯,
小英的媽媽董倩(化名)因為嫌棄小英吃飯慢,便對她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毆打!
女孩被打
這個本該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孩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7歲的孩子就因為這頓殘忍狠心的虐打,離開了人世!
許多朋友應該還記得2年前一則令人痛心報導。
2018年1月,在千家萬戶都在喜迎狗年新年的時候,江蘇的一個媽媽因為9歲的孩子把她的手機弄丟了,情緒失控,活活把兒子給打死了。
疑似孩子母親在業主群詢問手機情況
據知情人透露,當天當地下了暴雪,孩子在外面把媽媽買的手機弄丟在了雪地裡找不到了。
晚上5點多這位媽媽還在業主群內詢問有沒有人撿到手機,後來又發現要期末考試的孩子還不好好寫作業,母親情急之下就動手打了孩子,而且是持續性的打罵,沒想到釀成慘劇。
上面這2位情緒一時失控的媽媽,怕是一輩子都要在悔恨自責中度過了吧?
而在家庭中,不讓孩子來承受自己的壞情緒,更是智慧家長需秉承的準則。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思想的靈魂,他們沒有義務承擔任何人的壞情緒。
把壞情緒「遺傳」給了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劇,亦是孩子一生悲劇的開始。
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媽媽是留美回來的博士,但是媽媽卻有著易燃易爆炸的情緒。
家裡有兩個女兒,姐姐沒有考第一名,她就會大發雷霆,就連妹妹沒有考好,媽媽也還是拿起細棒抽打姐姐的手。
姐姐曾對妹妹說:「其實我很膽小,之所以努力讀書是因為怕被媽媽揍,是我以為只要我好好念書,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所以姐姐只能長期默默忍受媽媽的惡劣情緒,完全不敢反抗。
當她承受不住的時候,她選擇用跳樓來結束這場噩夢。
親子之間的溝通,說話的表情和語氣,比內容更加重要,如果父母語氣不善,即使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孩子稍微有點不順從,父母就會大發雷霆,不停地用冷言冷語數落孩子不懂事。
這種家庭走出的孩子有極大的可能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著名演員陳喬恩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起童年時光,透露自己小時候不敢發脾氣,因為怕被母親打。
雖然陳喬恩已經40歲,童年的經歷已經是30年前的往事。
但是只要一聊起母親,她整個人都顯得高度緊張,處於一種心理應激的狀態。
還警惕地回頭看了看,確認母親沒有在,才安下心來。
陳喬恩的每一句話的背後,都在表達著「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媽」
我們有的父母用盡了整個生命去「愛」孩子,卻把孩子逼向了深淵。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但對孩子大呼小叫,甚至還動了手,絕不是一種好方法。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發脾氣,其實是對自己情緒的把控不到位,不少的父母在發完脾氣以後,又開始後悔不該那樣對孩子。
所以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儘量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明白我們的孩子真的無法理解很多大人口中的「道理」,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的時候儘量忍住。或者迴避孩子,尋找自己發洩的方式。
不少家長就是因為期望值太高,無法接受孩子做事情做不好,或者時候做得很慢。每個孩子的能力和天賦,都是固定的或者不一樣的,所以家長應該接受孩子的長處和短處。
即使孩子有什麼缺點或者問題非改不可,家長也應該心平氣和地指出。
如果成年人有生活壓力,有不開心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我需要自己一個人靜靜,因為我心情不好。
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和孩子待在一起,以免孩子成了出氣筒。
最後,你認為家長因為心急動手打孩子,合適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