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努力使勞動者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日前,最近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半工半讀試點工作會議上傳出消息:從明年起,除個別學生走向社會外,我國的初中畢業生將有一半升入高中,一半入讀職校。
這消息讓人鼓舞,也讓人感慨。如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大學,貧困家庭上不起大學,上大學家庭再度貧困,以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了一大社會難點、焦點。有數字顯示:近八年來,中國的大學招生從100萬人躍進到400萬人,兩年增加一倍;今年夏季大學招生達到410萬,而就業市場卻只能吸收其中的160萬,也就是說60%的大學生畢業後沒著落。難怪我們看到有那麼多的大學生從「大三」起就找工作,滿世界跑,許多人還是白跑。「北大高才生串糖葫蘆」已經不新鮮,現在又冒出北大學生求職受挫想「陪聊」謀生,引起校園學子譁然。
另一方面,中國沿海三大製造業基地――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全部面臨技工短缺危機。2006年第一季度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各類最緊缺人員約52萬人,只有18萬人應聘,缺口38萬。還有,今年廣州技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達98%,月收入到2000元以上,這與大學生的就業成了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崗位缺人。實在讓人鬧心!
都說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可許許多多上不了大學的孩子要文憑沒文憑,要技能沒技能,他上哪兒去找飯碗?上了大學又沒有那麼多相應的崗位,幹別的又不會,上不著天,下不沾地,家長著急,孩子苦悶,學校無奈,這成了社會的一大難題。青年人連眼前的飯碗都沒解決,你去給他講祖國的未來,那好使嗎?和諧社會、民族復興大業更從何談起?
出路就在教育改革,改變這種只辦學不管就業的死胡同,開闢新道,讓青年一代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才能各盡所能,天高任鳥飛。
辦學校,培養人才,也要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比如說,那麼多的企業需要那麼多的技術人才,為什麼要等著別人給你培養了送來,你就不能與學校聯手,培養你需要的人嗎?半工半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學了就能幹,這路子不行嗎?同樣,學校也不能關門辦學,只教書不管就業,為什麼不能與廠家溝通,給學生一個定點實習基地,讓他們學點實用技能?半工半讀,對一些貧困和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是一條路子,既能完成學業,獲得技能,還能得到一定的報酬,減輕家庭的壓力,一舉多得,多好的事情!令人欣喜的是,國家教育部近日確定,今年秋季開始,107所中等職業學校為半工半讀試點學校;今年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支持200多所示範性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和300多個職業教育培訓基地,以及縣級職教中心。試點就是為了取得經驗,就是為了推廣。這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辦教育、讀書是為了什麼?這個答案,讓孔夫子的學生回答,就是:做官。讓今天的學子回答,則是:就業。可我們的教育家們長期以來,把這個答案搞得太抽象,太理想,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害得今天那麼多年輕學生困惑、茫然。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青少年來說,讀書就是為了獲取知識、學習技能,然後走向社會,就業上崗,這樣才能談上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才談得上理想抱負。如果連飯碗都沒有著落,談什麼都是白搭。「第一是生存,第二是發展。」這是偉大的文學家又是教育家的魯迅先生早就說過的。生存,就是要有飯碗,這是第一位的,然後才能談發展,多通俗,多實在。
半工半讀、職業教育會不會耽誤甚至扼殺天才呢?半工半讀照樣可以出人才,學習是終生的事,就業後同樣可以繼續學習,讀大本、讀研讀博,真正的人才總會脫穎而出,正象金子總會發光一樣。
但願我們的教育改革能走出一條新路來。
(責任編輯:黃成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