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細數記憶裡年味滿滿的傳統點心

2020-12-23 知時醬

灶王爺BY熊亮

北方童謠唱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過了臘月二十三,年仿佛就又蹦又跳、翻著跟頭打著滾撲面而來了。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傳統的小年兒,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俗稱「送灶神」。

傳說,灶王爺平日裡在人間暗訪,就藏在廚房的灶臺下,誰家不和睦、誰家貪小便宜、誰家熱心腸做好事,他全都知道。每到臘月二十三,他就要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匯報各家情況,由玉帝定奪賞罰。

於是,人們便在這天供奉灶王像,供桌上還要擺放灶糖和酒水。灶糖又甜又黏,有人說是為了黏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在玉帝面前不能開口說話、免生是非。總之,希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到了除夕夜(也有地方是正月初四),人們還要再次擺起供桌迎接灶王爺重返人間。

糖瓜和關東糖(圖片來自網絡)

童謠中唱到的「二十三,糖瓜粘」,就是指的灶糖。灶糖,是用黃米和麥芽熬製而成、粘性很大、質地酥脆的糖果,把它壓成扁圓型就叫「糖瓜」,抽成長條就稱為「關東糖」。

灶糖密度特別小、裡面有很多小孔,有些地方還會做成中空的,放在嚴寒的屋外凍一凍,吃起來特別酥脆。

在我老家,灶糖的表面還會撒上一層厚厚的芝麻,俗稱「麻糖」。一口咬下去,滿嘴芝麻的香和麥芽糖的甜,一根接一根地吃下去,簡直想吃到天荒地老。

從小的記憶裡,只要有麻糖吃,就是要過年了。那時候,真的很喜歡過年啊——終於盼到回老家,能見到疼愛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能和難得一見的表兄弟表姊妹一起玩耍,還能吃到很多好吃的。

那時,我最期待的「年味」,要數只有春節期間才售賣的點心。除了前面提到的祭灶王爺的麻糖,我家鄉還有一系列特色點心,春節期間走親訪友、招待客人必備,不管誰家的桌子上都會擺幾盤。最有名的是金蜂食品廠出品的四種糕點:紅三刀、大京果、羊角蜜、堆砂。

這其中我最喜歡吃的是紅三刀和羊角蜜。

蜜汁好吃的紅三刀(圖片來自網絡)

紅三刀,是我家鄉的叫法,其他地方都叫做「蜜三刀」。聽我姥姥說,以前的紅三刀完全用蜜和面,吃起來比現在的更清甜一些。

紅三刀的做法並不複雜。將和有小米糖稀、花生油的麵團切成正方形的小塊,每塊上切三刀——這就是「三刀」的由來——然後經過油炸、掛漿,一個香甜油亮、外酥裡糯的紅三刀就做好了。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暗藏了不少烹飪秘籍。糖稀和面的配比是多少,油溫在多少度能炸的酥而不老,在蜜漿裡滾多久才口感最佳——有時操作數據只相差毫釐,口味卻大相逕庭,那一口「完美的」紅三刀需要糕點師傅數十年的製作經驗。

童年裡美味又神奇的羊角蜜(圖片來自網絡)

羊角蜜是一種形狀像羊角的蜜制點心,沾滿糯米粉的面殼裡包裹著滿滿的蜂蜜,咬一口蜜汁在嘴裡爆漿,涼涼的、甜甜的,實在是冬日裡無法抵擋的美食。

它的做法,讓我覺得特別神奇。兩層麵皮中間加入白砂糖,用特製的工具切割成彎彎的羊角形,放入沸油中炸至膨脹,這時麵皮就會變成中空的脆殼;趁熱撈出後立即放入預先備好的蜜漿中,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炸好的殼會倒吸進蜜汁,撈出後裹一層糯米粉,好吃的羊角蜜就做好了。

小時候總是好奇羊角蜜的蜜汁是怎麼灌進去的,長大後才知道其中的科學原理——難以想像,古人是有多麼愛吃和冰雪聰明,才能利用物理常識發明出如此極品。

老字號的金蜂糕點

曾有一段時間,中式點心差點被西式甜品趕到了美食界的邊緣,食客不再青睞這傳統的滋味,糕點師傅也不願精心製作,口感、味道出現斷崖式滑坡。雖然走親訪友時,人們還會拎上一盒,但粗製濫造的點心一度成為春節最被嫌棄的禮品。

近些年,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被重視,中式點心也重拾昔日輝煌。畢竟,中式點心所代表的儀式感和節慶寓意是西式甜品無法取代的。

「金蜂糕點」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的稱號,再次成為節慶期間最受歡迎的禮品。金蜂食品廠的門市部經過裝修變得寬敞明亮,牆上老字號的招牌閃著金光。工作人員們身穿白色圍裙,現場稱重、現場打包,紅三刀、羊角蜜、堆砂等用木質託盤裝著擺在櫃檯後面,恍惚回到八十年代的供銷社。

過年(圖片BY景紹宗)

小時候,姥姥家的柜子上層專門放我們兄妹幾個的零食。每到過年,姥姥就會買各樣零食把裡面塞得滿滿當當,最初是紅三刀、羊角蜜、花生瓜子,後來還有旺旺雪餅、喔喔佳佳奶糖……這個載滿美味和回憶的柜子,在我們長大後被擱在了儲藏室裡,和一堆雜物放在一起。

去年回姥姥家時,和表哥一起到儲藏室搬東西。我才發現那個曾經我要伸手才能夠到的柜子,那個裝滿童年的零食和回憶的柜子,竟然還比我矮半頭,不由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表哥指著柜子說:「你還記得這個柜子嗎?我們小時候都從這裡面拿吃的。」說著,這個兩百多斤的胖子竟然眼眶紅紅。我被這猝不及防的溫情暴擊,瞬間淚目。

我們懷念小時候的年味兒,懷念那些歡聚一堂的時刻,而如今大家都各自成了家,有了身不由己的理由;

我們就像放飛的風箏,越飛越高,俯瞰著廣闊的大地,享受著自在的生活,而姥姥奶奶們卻留守在原地,等待我們回去陪伴;

我們在大城市裡望著萬家燈火,卻只能對家人遙寄祝福,心裡默念:明年,下次,一定回去……

有人說,童年的味覺記憶會伴隨人的一生。今年春節又不能回老家過,還好有老家的點心,讓我能在心裡默默回味從前那些甜蜜難忘的團圓年。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三 細數咱膠東人過小年的那些傳統「講究」
    小年快樂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從這一天開始,就可以「數年」了。年味兒越來越濃,家家戶戶忙著採購年貨、除塵打掃、沐浴理髮,等著大年夜的到來。說的熱鬧,可咱膠東人過小年都有什麼講究呢?  小年的由來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各地區因歷史原因而小年日子不一致,現在北方小年通常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也叫祭灶年,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 今日小年!怎樣給孩子一個有「年味」的新年? | 特別關注
    也有不同的說法講:古時,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不管「小年」到底是哪天,勞碌了幾乎一整年的人們,都會開始籌劃著過一個舒服的新年。小年,正是過年的開端。最近,不少家長和中教君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
  • 記憶中的年味:「小鞭炮」,「豆腐條」
    小學,一般的過了臘八就放假了,放假後就是學生最期盼的時候,這是歌謠裡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馬上就要過小年,熱熱鬧鬧的大年,就要來到!據老人們說,過小年這天灶王爺升天,去給玉皇大帝,匯報一年裡人間所發生的事情,並領下新的一年的聖旨。
  • 關東糖、點心匣子、雜拌兒……70後北京人的私家年貨美食記憶
    隨著小年的到來,今年的春節越來越近了,一年又一年,歲月流轉,很多記憶逐漸變淡,但是,於我而言,關於美食的記憶是永遠不會褪色的。每年過節,很多人四處尋找年味兒而不得,慨嘆年味兒越來越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點心匣子是春節親朋好友迎來送往的最佳禮品,每家都要備幾個點心匣子送出去,也會收到一些,收到的也有可能再送出去,家裡的孩子會眼巴巴地數著家裡還剩幾個匣子,每送出一個都暗自心疼。有時候送出去的還會重新回到手裡,過節拜年的過程簡直就是一趟「點心匣子」之旅。等到送禮送的差不多了,家長終於決定剩下的匣子可以自己吃了,孩子們通常會會歡呼雀躍。
  • 小年晚上可以出門嗎 過臨沂小年了解傳統習俗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年味越來越重,尤其是臘月二十三就是我國傳統節日小年,有人說不能出門是真的嗎?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 臘月二十三,我們的小年應該怎麼過?網友:要有年味
    臘月二十三,我們的小年應該怎麼過?網友:要有年味今天,2019年1月28日星期一農曆臘月二十三,作為半個北方人,今天便是我們這的小年,小年,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嗎?每次到了小年,離過年就不遠了。每到小年,家裡人都會開始製備年貨,家裡面也要大掃除,各家各戶也要放炮上供,前幾年還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到來的吉祥,現在不讓放鞭炮了。現在的年,在農村還能看到很大的年味,可是在縣城中看到的年味淡了好多,更是有很多人在小年都不回家了,如今的春節像是變了味道一樣。
  • 小年到了這些事情你注意了嗎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那麼下面這些事情,你做了嗎?㈠吃糖瓜「二十三糖瓜粘。」
  • 如今年味逐漸消失,記憶中的年味,再也回不去
    如今,穿新衣戴新帽,隨時都可以,孩子們對於曾經的年味記憶沒有期盼,年味不在。貼春聯貼年畫對聯,古時稱為「桃符」,至今已有千百年歷史。石臼打餈粑餈粑,又稱為「年糕」,春節少不了的點心,每到春節,圍著火坑或火爐烤餈粑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情,除夕守夜,夜宵中的甜酒煮餈粑,年味真甜。
  • 2020年的小年是哪一天?今日小年朋友圈優美文案及小年習俗盤點
    2020年的小年是哪一天?歲尾寒冬,年味漸濃,在甜甜的灶糖香氣裡,我們迎來了傳統佳節——小年。2020年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節氣——小年夜。小年是除夕前頗為重要的一個節日,習俗有掃塵,祭灶,吃灶糖,年糕等。
  • 【記憶】糕團、八寶飯、油墩子…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點心,意猶未盡麼?
    當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八寶飯端上桌時,有經驗的食客甚至無需品嘗,僅憑鼻子聞味,也能判斷出美味。除了八寶飯,各式各樣的手工糕團也是老上海人記憶中不能忘懷的美味。在各式各樣的糕團中,被中國人賦予感情寄託最多的,恐非年糕莫屬。過年吃年糕,寄寓生活年年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與這種食物緊密聯繫在一起了。
  • 南北方的小年風俗差異,你知道多少?快來看看吧!
    今天是農曆臘月廿三日,北方的筒子們要過小年啦!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但都代表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那些年濃濃的年味
    年味----這個和嗅覺有關的詞,在我的記憶中更像是一幅畫,是農村一進臘月就開始的稀稀點點的爆竹聲、是臘八的一碗粥、灶王爺上天的一顆麻糖、是殺豬宰羊、炸麻花兒,包餃子忙著備年飯熱氣盈門的景象和忙前忙後的大人小孩、是家家戶戶寫滿祝福的對聯和迎風搖擺的大紅燈籠、是孩子們穿著剛換的新衣裳滿街追打嬉戲的歡笑。
  • 臘月二十三勾起兒時的回憶——「小年」的芝麻糖
    農曆的臘月二十三,被民間稱之為小年,也就是在這一天之後,便有了濃濃的年味。民謠裡唱到「二十三糖瓜粘」,小年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祭灶,民間相傳灶王爺是玉帝的特派員,常駐每家每戶,不僅管著一家人的飲食之事,還兼管言行。臘月二十三這天,王爺要上天跟他的領導匯報工作。
  • 【尋找記憶年味】退休教師記憶中的年味 盼望能吃上娘親做的白面饃饃
    編者按:跟爸媽走家串戶拜年、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熱氣騰騰的年夜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都覺得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甚至有「雞肋」的感覺。但在我們的記憶中,關於年味兒的回憶總是美好的。即日起,萬家熱線陸續推出「尋找記憶年味」系列故事,帶你回味幼時年味,懷舊一把!
  • 過小年迎大年|「小年」到,年味足!小年習俗早知道!好運連連來!
    
  • 《新聞聯播》裡的春節|那些年的燈會 滿滿的都是記憶
    狗年到了,要去看花燈的小夥伴,看!過!來!  如果說過大年是一臺全民參與的傳統大戲,那麼新春燈會的鬧花燈,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  從80年代至今,幾乎年年《新聞聯播》都有燈會報導。來,一起回顧過去《新聞聯播》裡的春節,看看那些年的燈會。
  • 北方小年吃什麼及小年習俗小年禁忌大全
    北方小年吃什麼?記得兒時,每到小年,各家各戶的炮竹聲就響起,就知道春節來了。如今依舊是過年,但是年味好像淡了許多。其實節日沒變,變得是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重拾那些舊習俗,今年的年味,或許能夠更濃鬱。2020年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節氣——小年夜。分享關於小年的諺語及小年的由來習俗。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
  • 南北方小年有差異 天地間神恩無厚薄
    轉眼間,臘月二十三到來,在北方民俗中,今天又被稱為小年,小編是東北人,閉上眼,就能感受到,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一大波餃子排著隊伍即將靠近的震撼。在天庭的數天時間裡,灶王爺向玉皇大帝稟報的內容主要就是一年來所在家庭的善惡,以便玉皇賞罰臧否,由此可見,灶王爺在神話傳說中神職雖然較低,卻「縣官不如現管」,與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所以常被視為家庭的保護神。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 聽萊蕪教師講述記憶深處那濃濃的年味......
    我們姐妹四個大包小包回娘家過小年,一間臥室擺得滿滿的。這些東西需要分成五份,每次分東西都是由自稱腦子最好使的小妹來分,父母那一份直接放到一定的地方,然後老大的老二的……一字排開。暖暖的年味,話題自然就回到了小時候的年,那味道一直縈繞心頭,咂摸不夠。十裡方圓的地方,就這麼一個集市,集市就在我們學校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