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到了,要去看花燈的小夥伴,看!過!來!
如果說過大年是一臺全民參與的傳統大戲,那麼新春燈會的鬧花燈,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
從80年代至今,幾乎年年《新聞聯播》都有燈會報導。來,一起回顧過去《新聞聯播》裡的春節,看看那些年的燈會。
80年代《新聞聯播》裡的花燈
80年代,燈會主要以生肖動物、神話故事為主題,形式雖然單一,但還是給人們帶去了無盡的歡樂。阿凡提、武松打虎,黑貓警長……一系列經典的花燈形象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1981聯播:成都燈會大熊貓造型
小時候都玩過吹泡泡,但是你見過大熊貓吹泡泡的嗎?一般小朋友看到這一幕,都會挪不動腳。
△1983年聯播:成都燈會 武松打虎
語文課本裡的《武松打虎》也被搬上了春節燈會。畫面可能有點「雷人」,但是在那個年代,可能算是很前衛的設計了。
△1983年聯播:「豬八戒」吃西瓜
「豬八戒吃西瓜」答一詞語?--獨吞。燈謎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習俗,燈謎配上「二師兄」的花燈形象,不禁讓人捧腹。
△1983年聯播:騎毛驢的阿凡提
那時的阿凡提造型確實有些「辣眼睛」。還記得曾經很認真的問過老師一個問題:阿凡提為什麼是騎毛驢,不是騎馬或駱駝呢?
△1984年聯播: 自貢燈會的恐龍造型
自貢燈會享有「天下第一燈」的美譽,這裡的恐龍並不兇悍而是有點「醜萌」,並且還演奏起各種樂器。
△1987年聯播:彌勒佛造型
彌勒佛不應該是一張樂呵呵的臉嗎?那時燈會上,彩燈多是用來表現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民間傳說等。
△1988年聯播:黑貓警長
現在看來,那時「黑貓警長」的畫風有點「奇特」,但孫悟空、黑貓警長……這些動畫形象曾經承載了幾代人的童年記憶。
△1988年聯播:龍王造型
這是你印象中的水龍王嗎?眼睛金光閃閃,再搭配些背景音效,燈會上的水龍王抓住了許多民眾目光。
90年代《新聞聯播》裡的花燈
90年代,燈會的主題變得更加寬泛,不再僅僅局限於生肖故事、神話人物等,更多的融入了藝術創作的手法。彩燈的造型還是比較粗糙,但是隨著LED等科技的發展,燈會場面越來越絢麗多彩。
△1997年聯播:彌勒佛
如果說80年代燈會的彌勒佛花燈屬於「意識流」的話,90年代則應該屬於「寫實派」,神話人物塑造得更栩栩如生了。
△1997年聯播:孔雀開屏
△1998年聯播:虎形門
把老虎的身軀製作成門框的形式,造型雖然看起來有些粗糙,但更多地融合了藝術創作手法,不再單單是模仿製作。
△1998年聯播:冰燈
北國的冰燈,在江南落戶。江蘇無錫的冰雪攝影棚成了人們春節的好去處。
△1998年:恭喜發財
除夕之夜,澳門大街小巷都懸掛著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生肖動物、神話人物的春節彩燈。90年代,人們已經開始使用LED彩燈,場面更加絢麗多彩。
21世紀《新聞聯播》裡的花燈
進入21世紀,燈會逐步演變成集展覽、娛樂、文化、教育、國際交流等於一體的文化盛會。
△2005年《新聞聯播》畫面
秦淮河邊,活靈活現的金雞組燈,妙趣橫生。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之稱。
△2009年《新聞聯播》畫面
黑龍江哈爾濱市的冰燈使得中國燈文化大放異彩。
△2013年《新聞聯播》畫面
上海豫園燈會,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突破了以往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的局限,融入了大型體感遊戲、互動等設置,讓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盡情玩耍。
看完了這麼多《新聞聯播》燈會「亮」圖,是不是勾起了你滿滿的回憶?
很多人說,從兒時到此時,似乎沒有了曾經逛花燈的熱鬧,也缺少了那時濃濃的年味兒。
其實,年味在於心,在於行。赴一場絕美燈會,去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兒吧。